20几岁就成功,绝对是一个大胆而超前的说法。但是有很多人做到了,那么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说法,但有一点总是相同的,那就是趁年轻多努力拼搏。你可以透过这些优秀的20几岁的年轻人的成就轨迹,捕捉到自己的成功起跳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只有那些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20几岁的年轻人才会把成功基因复制到自己身上。
1.20几岁创建微软的比尔·盖茨
“我是一个爱构想自己人生地图的人,即使到现在,我依然觉得那种构想人生的青少年式的冲动,是我成熟事业的基石。我觉得,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对人生知识面的理解,就像鼠标一样起着引导性的作用。”
——比尔·盖茨
1973年夏天,比尔·盖茨以全国资优学生的身份,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这个日后哈佛校史上最著名的辍学生在来到哈佛之前曾经一度为自己的成绩惴惴不安。许多年后他依然记得,当时参加完大学入学考试之后心情非常紧张,因为志愿所填报的哈佛等3所大学都很难进。
盖茨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哈佛此时早已名声在外。三百六十多年来,哈佛的每一位校长都重视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而不受制于传统说教,更不文过饰非。这种务实开拓创新精神,让这方崇尚“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的圣地成为了美国顶尖科学家和领袖人物的摇篮。
数不清的社会精英从这个校园里走出:7位美国总统、12位副总统、33位普利策奖获得者、3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数十位跨国公司的总裁、十几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及众多的国会议员,在全美500家最大的财团中有2/3的决策经理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等等。
盖茨入学时,担任校长的博克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着传统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重申“每个哈佛本科生都应该被宽广地教育”这一原则的同时,还强调了在被认为是现代学生必不可少的7个知识领域中知识入门方法的学习。
在哈佛大学中,比尔·盖茨是典型的大学新生,被新的要求和更激烈的竞争弄得方寸大乱。在这个环境中,盖茨遭遇到了人生第一个打击:他发现周围的每个人都和他一样聪明,甚至有些人考试成绩比他还好。盖茨的竞争天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出来,他把自己投入到异常刻苦的学习中。
就读于法律预科班的盖茨第一年就选修了哈佛大学最难的数学课,研究生级别的数学和物理课占去了他大学一年级1/3的时间。数学、科学、法律、经济等诸多职业生涯规划都曾在他的脑海里闪现过,他曾经期望当一名数学教授,也迷恋科幻小说,热衷过心理类、经济类书籍,但是最终他还是把主要的精力花在计算机方面,在哈佛大学的艾坎计算机中心里度过许多个不眠之夜。
他的学习方法不寻常。他先蒙头大睡,然后不间断地学习36个小时,接着再睡上12个小时,醒来吃下一个加大的比萨饼后再开始下一轮的长时间战斗。大学生活和让他感兴趣的新领域没有丝毫减弱他对计算机的狂热,这个时候,人类技术发展的步伐开始大大加快了。
遗憾的是,在大学一年级,虽然盖茨在大学入学考试中,数学得了无可非议的800分,可他总平均只是个B。这似乎也成为盖茨最终决定离开哈佛的原因之一。也许就是在第一个学期他便发觉自己并非“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这让本来很想当数学教授的盖茨非常沮丧。
但是盖茨在计算机软件和商业方面的突破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盖茨在中学时就在小伙伴中以精通计算机获得名气。在上大学前,他就曾和一位名叫保罗·艾伦的大熊似的男孩成为忠实的朋友并组建了自己的公司。除艾伦外,盖茨还有一个伙伴肯特·埃文斯,他们组织起一个湖滨程序员小组,作为一个小企业,盖茨和埃文斯每人得到赢利的4/11;保罗·艾伦得到1/11;另一个程序员拿剩余的部分,此人后来成为微软的第一批雇员之一。
几乎与此同时,艾伦和盖茨被看做是编写调试程序的“神童”,名气大扬。两人被华盛顿州电力网的自动化和计算机化的TRW项目组雇用。仅仅18岁,还在上学期间,盖茨一年就挣了3万美元。
盖茨的电脑技巧与商业敏锐相结合,加上希望赢的强烈愿望,使很多人相信他在哈佛也会出人头地。在上大学的头天晚上,18岁的盖茨曾踌躇满志地宣布:“我要在25岁之前赚到我的第一个100万。”他确实做到了,并且超过310倍。但是此时他已经离开了哈佛校园,劝说他离开的正是保罗·艾伦。在哈佛期间,正是他和盖茨合作,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使盖茨走上了创建微软软件帝国之路。
当然盖茨绝不是哈佛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退学生。在他之前,还有不少的哈佛先辈们因退学而成名:
1894年,有一位哈佛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因迫不及待要投入石油开采行业而从哈佛大学退学。他后来果然因石油开采而成为美国的巨富,他的名字叫霍华德·休斯。在1926—1927年和1929—1932年间,有一位学生在哈佛大学断断续续地读了3年的书,最后他禁不住各种科研工作的**,还是自动中止了在哈佛大学的学业。他后来获得了五百多项的专利,是继爱迪生之后美国最出名的发明家,他的名字叫波尼·莱特。
1966年,有一位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哈佛二年级学生,因创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乡村乐队“国际潜水艇乐队”而从哈佛大学退学。他后来成为一名著名歌手,他的名字叫格兰姆·帕森斯。
当然,盖茨在一门心思钻研计算机时,还没有从哈佛退学的打算。盖茨最后下定决心从哈佛退学,得归功于他的老搭档艾伦。为了拉这位小兄弟回华盛顿州去创业,艾伦不惜放弃原来的工作,随盖茨来到哈佛,并就地找事做,以便劝说盖茨退学。
在艾伦三天两头的劝说下,盖茨终于动摇了读完哈佛大学的信念,在大三时退学。盖茨当初决定从哈佛退学,曾受到许多亲朋好友的劝阻,其中也包括他的一位室友。有趣的是,数年后,当这位室友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攻读MBA课程时,盖茨又来劝他退学去共创天下。这位室友禁不住盖茨的轮番劝告,最后真从斯坦福退了学,去出任盖茨那家只有二十来人小公司的总经理。
盖茨的父亲说有一些迹象显示他的儿子或许不一般,但没想到会有如此的成就。“在他的班级里有许多聪明的孩子,他或许不是最聪明的。他很早就表现出令人诧异的独立性,他的性格、字里行间都显示出他的想法非常的独立。”
这种独立性让盖茨放弃了哈佛大学转而从事自己喜欢的计算机行业。他专注于软件,于1975年创立了微软公司,1986年他31岁时成为了世界上最年轻的自力更生致富的亿万富翁。
比尔·盖茨的格言是:“我应为王。”即使是屈居第二,对他来说,也是不可忍受的。他的同学曾回忆说:“任何事情,不管是演奏乐器还是作文,除非不做,否则他都会倾其全力花上所有的时间来完成。”
童年的比尔·盖茨对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追逐跑跳不感兴趣,而是愿意一个人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下,他很早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性格,只要他想办的事情,就一定要干到最好。如果是与别人比赛,就非得胜不可。
盖茨身上散发出来的竞争精神似乎是天生的,但也与他童年时代的游戏、体育运动等密不可分。不管是与他姐姐克里斯蒂娜一起玩拼板游戏,还是在每年一度的家庭体育项目比赛上,或是与其他朋友在乡村俱乐部的游泳池里,他都会全力以赴,从不放过任何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在哈佛上大学时,盖茨还一度迷恋上了扑克赌博。虽说是玩扑克,可盖茨一旦投入,所表现出来的热情绝不亚于对计算机的热情,就好像他正在干一件他认为十分重要的事情一样。刚开始时,盖茨输得一塌糊涂。但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坚信自己打得多了,一定可以玩好。果然,慢慢地,他变成了一位玩牌高手。
“比尔没有干不成的事,”他的朋友布莱特曼说,“他总是集中精力干好一件事,绝不轻易放手。他的决心就是,不干则罢,要干就干好。玩扑克与研究软件,比尔都做得很好,他可不在乎别人怎么想。”
按比尔·盖茨的天分,向数学方面发展,无疑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家。但他发现还有几个同学在数学方面比他更胜一筹,于是他放弃了专攻数学的打算。因为他有一个信条:在一切事情上不屈居第二。
现在,盖茨的家庭游戏已经演化成一场精巧的微软年度大事,称为MicrGames。有位软件业主在一场乒乓球比赛中击败了盖茨。几小时后,当绝大部分客人都离开后,盖茨走向他,真真切切地生气了,因为他输了。“你让我在所有人面前大大地丢脸了。”他叫喊道。比尔·盖茨,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竟然因为在公开场合输了一场乒乓球而恼羞成怒。
盖茨能成为软件霸主,聪明并不是第一位的,他不愿屈居第二的志向才是他真正成功的动力,试想有这样的霸气,天下谁能与他争锋?
2.30岁以前闯出一番名堂的孙正义
“最初,拥有的只是梦想,以及毫无根据的自信,但是这一切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孙正义
有人说孙正义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赌徒,是个投机者,但也有人说他是“带领日本走出网络的黑暗时代”的人;有人说他一半是风险投资家,一半是企业家;也有人说他的成就比比尔·盖茨还高,更是杨致远无法相比的……还有各种说法,但这些都不足以概括孙正义的全部。
孙正义最喜欢自己的一句话:“最初,拥有的只是梦想,以及毫无根据的自信,但是一切就是从这里出发的。”所以他给自己的一生制订了一个计划:30岁以前闯出一番名堂;40岁以前累积至少1000亿日元的资金,并拥有1000家以上的公司;50岁以前一决胜负;60岁以前完成事业(营业额至少达到1兆日元);70岁以前交棒,让下一代继承事业。
做这个计划的时候他只有19岁,身上只有100多美元。而当1995年他的软银集团取得巨大成功时,他认为他的公司将会成为持续300年的大企业,因为他认为“100年实在太短了,500年又太不切实际,只有300年是合适的”。
这就是孙正义——你永远无法从一个方面了解到他的全部。所以在1999年时,他被美国《商业周刊》评定为年度全球25名“管理精英”中的冠军,而《福布斯》杂志称他为“日本最热门企业家”。不过,2004年出版的一本书,却对孙正义当年的成功作了最好的注释:一个充满**年代的梦想建造者,但这场梦在新世纪曙光来临时苏醒了。
1957年8月11日,孙正义出生在日本佐贺县马栖市,其祖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从韩国来的移民,到孙正义已是第三代移民,因此在出生时,孙正义的名字叫“安本正义”。
16岁那年,正在读高一的孙正义利用暑假到美国加州去体验美国学生的学习生活,短短一个月,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回到日本后,他不顾亲友的反对,不顾母亲声泪俱下的请求,毅然踏上了留学之路。
他是一个意志坚定、干事专心致志的人,并且他还准备到美国后,把日本姓氏“安本”改回韩籍老姓“孙”。在孙正义的心中,寻找自己最根本的东西将是永远的追求。
一次偶然的机会,孙正义买到了一本《大众电子》杂志,上面的一张照片深深地吸引了他:那是一张由英特尔公司生产的放大的IC芯片。孙正义惊呆了,他看到那密密麻麻的线路,仿佛看到的是一座帝国的大厦。后来他回忆说:“当我发现电脑体积竟然如此之小,如果将这些晶片大批生产的话,将带领全世界进入个人电脑时代……当时心中就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从事电脑业。”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孙正义决定去打工,但他并不想跟别人一样去洗盘子,他认为那没有创造性,他想通过自己的发明创造去赚钱。所以他给自己作了个规定:每天都必须用五分钟来进行一项发明,不管大小。一年后,他的“发明研究笔记”中已经有多达250项发明记载,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实验库。而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给他带来了人生第一个100万的“多国语言翻译机”——那是孙正义最得意的发明,它就相当于今天的电子词典,只要你输入日文单词,翻译机就会将正确的英文报出来。
机器制造出来后,孙正义把它带回日本,寻求投资,不过他的推销在佳能、惠普、卡西欧等公司相继被拒。1977年夏,19岁的孙正义在松下公司碰了壁后,失望地来到了夏普公司,这次接见他的是被称为日本电子产业之父的佐佐木。佐佐木被孙正义的创业**所感动,决定与孙正义合作,于是孙正义得到了人生第一份价值100万美元的合约。
21岁那年,孙正义回到日本,重新成立了日本“株式会社和音世界”。但起初他并没有想好要干什么,只是知道“一旦事业起步,就要投进去好几年,如果不成功,重新来一次的话,就绕远了”。为此,他在两年多时间里对40个项目都做了10年的预想损益计算表、预测平衡表、资金周转表及组织结构图。所有的文件摞起来,竟然有十几米高。最终他选定了电脑软件销售。
1981年9月,孙正义在福冈市南方的大野市创立日本软件银行,资本额为1000万日元,办公室在一间铁皮建筑物的二楼,职员只有两名。开张当天,孙正义召开了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在会上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其实讲的就是他的人生计划:“5年以内销售规模达到100亿日元。10年以内达到500亿日元。要使公司发展成为几万亿日元、几万人规模的超级公司。”“出色”的演讲使仅有的两名职工没多久就辞职了。
不过,相信这两名员工后来必定是后悔莫及的,因为正如孙正义所说的那样,一个月后,他利用一次展销会的机会,使软件银行与当时最大的软件公司哈德森结成了合作伙伴,并且从此打开了软件经营的大门。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软件银行与42家个人电脑专卖店、94家软件商签订独家代理合约,从而成为日本最大的软件营销商,控制了日本软件市场40%的份额。
接着,孙正义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打开了出版业的大门: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将一家原本每月亏损2000万日元的杂志,成功扭亏为盈。让他涉足出版业的原因现在想来还令人不可思议,因为当时的计算机媒体拒绝刊登软件银行公司的广告,孙正义一气之下就自己搞了。不过熟悉孙正义的人、看过孙正义19岁时人生计划的人都认为这丝毫不足为奇,一个天才去做一项事业根本就不需要多少理由。
1983年春,因为过度劳累,孙正义患上了严重的慢性肝炎,这时他刚刚25岁,公司成立才一年半。孙正义辞去了社长职务,开始养病。在这期间,他读了大量的经营及历史方面的书,有媒体说数量大约有4000本之多,而在这段时间所读的书,孙正义印象最深的是有关介绍《孙子兵法》与《兰契斯特法则》的书。
孙正义说:“孙子与兰契斯特都是相当优秀的兵法家,有趣的是,他们的想法非常相近。简而言之,就是不打失败的仗,战必胜之。战争并非赌博,它是科学且有理可循的。这两大兵法的真正精神,正是不战而胜,而并购就是不战而胜。国内许多经营者与媒体从业者,无法了解我采取并购策略的真意。如果他们仔细阅读《孙子兵法》与《兰契斯特法则》,相信对并购与我的经营策略,看法将会改变很多。”
在病中,孙正义找到了建造自己帝国的最有力的武器,而在病愈后,他就要拿起武器往前冲锋了:1994年,软件银行成功上市,筹集到了1.4亿美元的资金;1995年,孙正义开始大举进军网络业。在他的思想中,建造一座网络的帝国将是他的最终目标。不过,那时的网络业的确存在这样的机会,有记录表明:1995年的全球互联网电子商务交易仅3亿美金,网址也只有17.7万个,而到今天,这些数据已经分别达到1000多亿美元、500万个,并且还在以几何级数增长——这意味着他在当初走的每一步都可能成为时代的先声。
孙正义行动了,他先花50亿美元控股了美国最大的电子出版公司Ziff-Davis和Comdex以及其他相关公司,这是专业研究信息产业的公司,哪里有新的发明、谁发明了新技术他们都知道,而孙正义最看重的正是这点,按他自己的说法是花钱买了张藏宝图。结果这张藏宝图引导他找到了一个大金矿——Yahoo。
当时的Yahoo还只是家由五名学生组成的小公司,而那时的杨致远也才二十七八岁。但在杨致远身上,孙正义却看到了与他学生时一样的创业**。于是,孙正义对杨致远说:“我现在投1亿美元,占有公司30%的股份。”结果在杨致远还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的时候,他便得到了孙正义寄来的1亿美元。当然,事后证明那可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因为到1998年时,他的1亿美元投资已涨到了200亿美元。于是1998年2月,孙正义抛售了雅虎2%的股份,换回了4.9亿美元,净赚了3.9亿美元,而且他还拥有雅虎28%的股份。
2000年,43岁的孙正义提早完成了19岁时定下的人生目标:在那一年,他成为亚洲首富,资产超过了3兆日元。如果亚洲有最高的山,那最上面的一定是叫孙正义的日本人。
3.19岁成立国美电器的黄光裕
“不管你是否学这个专业,不管你是否感兴趣,最至关重要的是趁着年轻打好人生的基础。”
——黄光裕
黄光裕以经营家电起家,在创业之初,他便敏锐地觉察出家电市场的巨大潜力,从而决计做大做强,并确定了“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一举打破了过去百货店经营家电的垄断局面,使国美在家电业迅速站稳了脚跟,并成为中国的“沃尔玛”。同时,他长袖善舞,多财善贾,运营资本,涉足地产,营造出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1985年,年仅17岁的潮汕青年黄光裕与他的哥哥从家乡北上,到内蒙古一带做生意。一年后,兄弟俩一起来到北京。后来,黄光裕承包了珠市口东大街的一家国美服装店,他起早贪黑打理着店面。由于地理位置不佳,经营了半年总是亏本,于是,黄光裕决定改行。
当时,黄光裕到处寻找商机,当他看到人家卖电器的商店红红火火,心里非常羡慕。因为当时家电还很稀缺,他觉得卖家电容易赚钱,于是便把国美服装店改成了国美电器店。
黄光裕和一般商家不同,他不靠倒买倒卖、抬高售价牟取暴利,而是“坚持零售,薄利多销”。正是这一经营策略,使国美稳稳地扎根于广阔的消费市场并延续至今,并成为国美的立业之本。
1987年1月1日,在雷鸣般的鞭炮轰响中,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了。黄光裕把公司定位为销售各类家用电器的全国性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在企业经营中,黄光裕立足于“创新务实,精益求精”的经营理念,敏锐地把握市场。在把握市场上黄光裕堪称天才,他依靠自己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让国美迅速并蓬勃地发展了起来。
中国的家用电器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风头正劲,各种家用电器一经上市便成为抢手货,黄光裕开始在全国大范围内抢占滩头阵地,全面建立自己的分销子系统。一切正如他的预测,国美电器零售强势如风,不断扩大的营销网络正好让他大展拳脚。
黄光裕是那种在人群里不被人注意的人。也许是因为少年时代就离开校园闯**的原因,他显得冷静、淡然,言谈举止都很随意。他不太习惯在镁光灯下谈笑,也做不到侃侃而谈,他显得有些腼腆,甚至有些胆怯,以至于连说话也不流利。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能力,他相貌平平也很年轻,他的地位让人瞠目,他不但是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总裁,而且是中国鹏润集团主席。
如今,国美电器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位列家电连锁第一名,一路领跑中国家电零售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国美电器形成了独特的商品、价格、服务、环境四大核心竞争力;全面引进了彩电、空调、洗衣机、冰箱、手机、IT、数码等产品,所经销的商品几乎囊括了所有消费类电子产品。大单采购、买断、包销、定制等多种适合家电经营的营销手段,保证了国美家电的价格优势。
国美电器在短短十几年间,能够取得中国家电龙头企业的地位,与其积极倡导的创新精神和“薄利多销,服务当先”的经营理念密不可分。在汲取国际连锁超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国美电器结合中国市场特色,确立了“建立全国零售连锁网络”的发展战略。
国美与其他电器销售商一样,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压低上游厂家的利润,从而真正“让利”于消费者。比如它把彩电的价格降得比一般商场的价格低了几百元,一天内的销售额达到上千万元。难怪人们会说只要有国美的地方,那里的电器市场平衡格局就会被破坏,就会出现竞争性降价的局面。国美一路拼杀,从北京打到天津,从天津杀到上海,接着又闯进成都……
黄光裕做事严谨平实、一丝不苟。他坚持让公司所有员工的名片背面都印上国美公司的三项基本原则,廉政承诺:一不接受客户礼物;二不收取回扣;三不以权谋私。他在经营上的座右铭是:“商者无域,相融共生。”
在管理模式上,国美电器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带有东方家族企业的影子。黄光裕的妻子、妹妹及妹夫都在国美最高管理层任职。黄光裕的家属们也多在公司担任管理工作。除黄光裕是整个集团的高层外,他的妹夫张志铭,则先后成为国美、鹏泰投资、鹏润房地产的负责人。其妹黄秀虹是国美采销中心副总监。黄光裕的母亲也在管理着鹏润旗下的一个名为国美投资的公司,负责鹏润集团办公物资的采购。黄光裕的父亲也在鹏润及其哥哥的公司任职。黄光裕的妻子原是一名银行职员,现在长驻香港,在上市公司“国美电器”任董事。然而,黄光裕并不认为鹏润是他的家族企业。他说:“家族企业里,家里人高高在上,谁都不能管,而我的企业不存在这个问题,我的家人既有管人的,也有被别人管的。我的原则是让有能力的人来管理。”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黄光裕遵循着一个看似简单却历经实践验证的营销法则——“薄利多销”,从而一步步建构起他的零售王国。中国加入WTO后,许多行业已向世界敞开大门,国际零售巨头已抢先在中国“跑马圈地”。针对国美即将要和这些国外零售业巨头进行面对面竞争的状况,国美的一位高层管理者说,国外巨头其实并不可怕。首先,家乐福、沃尔玛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国内并没有能与之相抗衡的力量,所以它们能够所向披靡。而如今国美、苏宁等都已经形成了规模型的连锁企业,有了和巨头们一比高低的能力。家电销售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跨人种、跨地区复制销售模式成功的把握并不大,像日本的小岛、山田都没能冲出国门。对此,国美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越做越强。
我国零售业全面放开后,会有更多的跨国集团涌进来,这对国内企业,特别是对众多的中小型零售企业来说,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国美在这个时候能够选择到海外拓展市场,足以证明其对自身实力充满了自信。黄光裕看中的是海外市场的资本优势、管理优势和更高的起点,国美此举颇具战略眼光。
4.杨致远27岁创立Yahoo!
“最让人感觉良好的是你每天都在改变世界。你每天早晨起来问:‘我起来干什么?’”
——杨致远
Yahoo!,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创意,之所以说它简单,是因为它的开始只是为了一个单纯的目的——好玩;之所以说它有创意,是因为别人没有想到这么做,并且赚了不少钱。这就是杨致远的杰作,一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搜索引擎。
杨致远1967年出生于中国的宝岛台湾,并且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两岁时由于父亲去世,作为英语和戏剧教授的母亲便开始一个人抚养两个孩子——杨致远和弟弟。为了孩子的将来和教育,他们全家到了美国,投奔已在那里定居的姨妈,后来他们在加州的圣何塞定居了。
杨致远到美国时只有10岁,他甚至只知道一个英文单词——鞋子。但是,聪明伶俐的他照样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1990年,他考入了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
斯坦福大学对杨致远的影响极其深远。在学校刻苦学习的同时,杨致远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加入了大学生联谊会,这锻炼了他的社交能力,为他将来独当一面、驾驭公司奠定了基础。这期间,杨致远选修了许多经济类课程,因为那时他就有一种蒙眬的意识,将来自己也会办公司。
杨致远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本硕连读,并且成绩全是“A”。不过他并不想马上去工作,因为他认为自己还缺少经验,所以便想继续留在学校,正好大卫·费罗有个研究项目需要帮手,于是他们开始了两个人的博士课程。
大卫其实是杨致远的老相识,大卫进入电机领域较早。1988年,大卫毕业于杜兰大学,曾经做过杨致远的助教,两个人马上成了黄金搭档,在性格上也具有互补性。杨致远善于思考,社交能力强,是团队中的领导者。大卫性格内敛,工作踏实认真,知识渊博。找到这样的合作伙伴,杨致远非常高兴,他的生活充满了快乐。
杨致远和大卫的博士研究方向是自动控制软件,不过很快他们就发现这个方向早被少数几个公司所垄断,发展的余地并不大,这时刚好出现了第一个Web网浏览器。这个浏览器可以让他们很容易查到许多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不管是科研的还是其他的。
有了浏览器,杨致远很快就被迷住了,他和大卫制作了各自的主页,并乐此不疲地天天泡在网上,他们的研究工作也暂时被搁置在一边。
像许多对网络有特殊爱好的人一样,杨致远和大卫两个人开始收集各自喜欢的站点,并互相交换,刚开始时每天交换一次,接着是几小时交换一次,再接着随时都在交换,收集的站点资料越来越庞杂,他们开始感到厌烦,遂决定开发一个数据库系统来管理资料。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创意,但当时无人想到去做,而杨致远和大卫却想到了。他们把网络资料制作成方便的表格,将它命名为“杰里万维网向导”,“杰里”是杨致远的英文名。他们共享这一资源,站点名单越来越长,他们就把站点分类,站点太多了,他们又分成子类,Yahoo!的雏形诞生了,核心就是按层次将站点分类,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杨致远和大卫把指南的站点告诉了几个朋友,结果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访问者也越来越多,这使他们非常兴奋,因此他们就更加努力地完善网站。
后来,杨致远收到了大量的电子邮件,不仅有许多鼓励自己的网友,还有很多良好的建议,这使杨致远和大卫信心倍增。
原来的指南名字已经跟不上需要了,杨致远和大卫决定为他们的搜索引擎重新命名,他们使用的是一本大字典。由于杨致远的名字是以Y开头,所以字典便首先被翻到Y。在两个年轻人的眼中,网站的名字越好玩就越好,像Yama(阎罗王)、yawp(蠢话)、yawn(打哈欠)等都曾列入考虑的范围之内,直到发现了Yahoo,这是《格列佛游记》中一群野人的名字。关于这个名字,杨致远作过解释:“《格列佛游记》中的那群叫Yahoo的人是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文化的野人。我们在斯坦福大学正事不做,游手好闲,没什么水平,于是我们自嘲为Yahoo。”就这样,一群“野人”诞生了,他们将在未来改变计算机网络世界。
“雅虎”的发展很快,到1994年,杨致远和大卫认为可以把自己的博士论文先放一下,而专注于搜索引擎的发展。
其实,同类的网络引擎在网络上已经存在,只是与雅虎相比显得非常机械。雅虎的智能性是其他引擎所无法比拟的,当然也无可复制。到1994年年底,雅虎已经成了不容置疑的业界龙头,他们所缺的只是资金,有了资金,他们的成功之日就屈指可数了。看到雅虎带来的巨大商机,杨致远为自己的创意欣喜不已。
杨致远意识到制订商业计划的时机到了,只有做一份周密的商业计划书,才能打动有实力的投资商,他当即请哈佛商学院的朋友帮他做,然后带着计划四处寻求投资者。
1995年上半年,美国在线、MCI、微软等都曾和他们接触,但条件都是收购或买断,网景公司甚至还拿出了方案,不过都被杨致远和大卫坚决拒绝了,因为他们只是需要投资,而并未想过出售。
几经周折,杨致远找到了美洲红杉资本公司,它曾向苹果、奥拉克、思科系统等公司投资,也是硅谷最负盛名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但红杉公司的负责人莫里兹有些犹豫不决,因为他认为雅虎实在太与众不同了,雅虎本身只是“在网上提供服务”,而且是免费的,风险基金还从未向免费的服务或产品投资过。
但最终,杨致远和大卫说服了举棋不定的莫里兹。1995年4月,美洲红杉投资雅虎400万美元。同时,莫里兹给他们找了一个经理人蒂姆来帮助雅虎主管业务,这样杨致远和大卫就可以专注于研究与开发。
蒂姆上任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让公司像个赚钱的公司”,于是大力扩充广告版面。刚开始的一周他们收到了许多责骂的邮件,因为在当时的人看来,网络不应为商业所污染。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要想生存,必须如此。最终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紧接着,雅虎与路透社合作,推出新闻在线服务,将网站的功能推向另一个高度。
1995年8月,公司再次出现了资金问题,他们开出了4000万美元的征资活动,应征者络绎不绝。此前虽有不少广告收入,但转化为现金的数量极其有限。这时日本的一家大财团有向雅虎投资的意向,从此杨致远的公司走出了资金泥潭。软银集团创建于1981年,其老总孙正义,具有韩国血统,和杨致远一样接受的是完全的美国教育。20世纪90年代初孙正义的公司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软件批发商,占有一半的日本市场份额。
孙正义是通过红杉公司认识雅虎的。杨致远得知孙正义对雅虎有意向投资,非常激动,这正是在日本创建雅虎的最佳时机。1995年11月,孙正义决定买下雅虎部分股份,后来又大幅度地增加了。两家公司迅速成立合资的日本雅虎公司。雅虎的投资落实后,使其有能力扩大服务项目,并成功地解决了其他的威胁。
雅虎逐步成为明星,这都是因为Yahoo!这个名字,另外一个原因是有杨致远和大卫这样的杰出人才,他们的成功故事在全球流传。杨致远和大卫在各种媒体频频亮相,《连线》和《福布斯》这样的大型媒体也采访了雅虎。
杨致远当时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扩大雅虎品牌的知名度,所以除了在网上不断为自己做广告外,在网下也不断宣传:比如出版发行量非常大的著作《雅虎!路路通》。雅虎又与Ziff-Davis合作出版杂志《雅虎:因特网生活》。该杂志很快出现在报摊、机场及其他公共场所,极大地提高了雅虎的影响力。当时杂志发行量在短期内不断翻倍,提高到了20万份。1996年3月7日,雅虎股票正式上市,4月12日正式交易。股票最初定价13美元,但交易异常火暴,平均每小时转手6次之多,一度飙升至43美元,此后,Yahoo市场价值达到8.5亿美元,是红杉公司投资时的200倍。
杨致远利用时机抓住各种媒体为雅虎做宣传,不论是传统的广告宣传还是非传统的宣传模式。一般网络对于电视似乎不屑一顾,但是杨致远非常感兴趣,购买了电视广告,他愿意在各种媒体上购买时间和空间做广告。爱德华成为“雅虎”品牌的专职捍卫者,她的学业背景原来并不是软件和工程,而是“商品营销与媒体”。雅虎品牌的成功使她获得《广告时代》1996年“促销100佳”。
爱德华和雅虎合作,奋斗目标是使雅虎成为大众文化的象征,而不仅仅是网络文化的象征,让至少一半的美国人认可这个名字。她把顾客分成“冲浪者”、“非冲浪者”和“当前冲浪者”,分别采取不同的宣传战略,争取使他们对雅虎一样倾心。雅虎上市前,爱德华提议应当花巨资重塑雅虎在网景浏览器中的地位,并在微软的“因特网探索者”浏览器中占据特殊位置,结果使因特网上大约几万个公司站点和个人网页与雅虎建立了链接关系。
为了扩大影响,雅虎在保持组织分层结构信息的同时,还集成各种实用信息,如新闻热点、本地雅虎、股票行情、美国电子地图、美国有线电视网新闻、NBA赛事、人物查询、亚马孙网络书店链接,等等。
羽翼渐丰的雅虎开始冲击世界头号媒体。到1995年秋,雅虎的点击量每天300万页,每周2100万页。2000年达每星期1亿页。雅虎是双向“交流”的,具有较大的优势,读者可以自己选择读什么以及怎样读。雅虎可以根据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类型的广告,这一点传统媒体是做不到的。
在雅虎,杨致远和大卫才是价值的所在,他们以自己的年轻和活力创造了雅虎,他们的企业经历、企业故事已经成为经典。他们不但在网络里出现,而且在其他公共媒体、杂志的封面、电视节目上,都是他们年轻而清秀的面孔。
杨致远认为自己不是为了钱,如果为了钱他早就卖掉了雅虎;他也不需要钱,因为他还很年轻。杨致远的崛起,成为华人的成功神话,其实他看起来更像个大学生,戴着眼镜,充满感染力。他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感叹号,如同Yahoo后面的那个感叹号一样。
5.21岁创业成功的李嘉诚
“在20几岁时,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30岁,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奋得来。”
——李嘉诚
1950年夏,21岁的李嘉诚在筲箕湾创立长江塑胶厂。他取“长江”的厂名,来自“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万里”,足见他长江般的雄心大志。
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
他打工的薪水并不高,较大的一笔是他几年推销产品的提成,他的同事朋友回忆,李嘉诚从未奢侈过,他的衣着,没有一样称得上高档。
李嘉诚总是对别人说:“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笔钱创业,是母亲勤俭悭省的结果。我每赚一笔钱,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给母亲,是母亲精打细算维持全家的生活。我能够顺利创业,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当时的大环境是解放战争后,大批逃避战争的人们从陆路水路涌向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1951年突破200万。这批被称为“战争难民”的内地人,给香港带来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力,也使香港本地市场的容量扩大了许多。
而同时由于数十万“大陆难民”涌来香港,香港闹房荒。香港的房产一下子水涨船高,房租高得几乎吓死人。李嘉诚资金紧张,只能量体裁衣,到远离市中心的地方,找到廉价一点的厂房。李嘉诚从港岛到九龙,跑了一个多月,才在偏僻的筲箕湾找到了一座差强人意的破房子。
厂房破旧得不能再破旧了,窗户难得找一扇完好无缺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风钩脱落,房顶透下束束天光,香港春夏多雨,雨水哗哗漏泄,李嘉诚不得不花一笔钱修缮。
厂房里的压塑机也是破旧不堪,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香港增加许多塑胶厂,业主多是小本经营,就有人专做旧机器买卖。当时谁都不曾料到,这个只有21岁的年轻人,会成为世界塑胶业的“大粒佬”,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如果说长江塑胶厂能透出一线新迹象的话,就是挂在门口那块“长江塑胶厂”的厂牌是崭新的。业主李嘉诚,正踌躇满志,开创他崭新的事业。
谁敢相信,这位默默无闻的21岁年轻人,日后会成为香港塑胶业的泰斗?正如仅仅看到长江源头的人,无法想象长江的万里奔腾之势。李嘉诚为他的工厂取“长江”之名,已经显示出万里长江的远大抱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嘉诚脚踏实地,不动声色去实现他的抱负。“勤能补拙”,他仍是初做“行街仔”的老作风,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他不认为自己有超常的智慧,先父曾多次讲述古代神童不思勤勉、江郎才尽的故事。厂子刚创办,缺乏资金,更缺乏人才,采购、设计、生产、推销,都得李嘉诚亲自过问。
他一天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天一大清晨就外出推销或采购,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打的,距离远就乘巴士,近的就双脚行走。他是那种温和持稳、不急不躁的人,他行走起来却快步如风。如今李嘉诚年逾古稀,仍保持疾步的习惯。
中午时,李嘉诚急如星火地赶回工厂,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和大家一起蹲在地上吃。
晚上,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他要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明天的生产。业余自学,是不可间断的,塑胶业发展急速,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被开发出来,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20几岁的李嘉诚就像别的创业老板一样,希望事业发达,他急于扩大再生产,缺少资金,就向朋友去借。但是他也碰到了所有初涉市场的企业家惯常碰上的问题:产品出现积压,资金周转不灵。他没有阔亲戚、富朋友,人家借给他的钱,都是准备自己办事用的,所以一定要如期归还。可是李嘉诚借来的钱已经变成了产品,而产品还没能变成钱,他拿不出钱还人家,一度面临破产的危机。据说他有一天晚上围着工厂转了大半夜,几次向河边走去,但终于又走了回来。他没有自杀,第二天,他又找来一个经销商,希望这个人能支持他渡过难关。可是那个经销商边看边摇头,围着厂子转了一圈,走了。
朋友们都劝李嘉诚,算了,干脆把厂子卖掉,还了债,自己到别人的厂里去做工。凭他的能力,一定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待遇不会差的。
李嘉诚不愿意这样做。
只有在困境中不屈服的人,才有成功的可能。
他冷静地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操之过急,生产与销售配合得不好。他果断地收缩生产,把得力的工人派出去搞推销。他自己也背着产品跑遍了香港,拜访了上百个代理商。长江厂的产品毕竟有特色,很快就得到了几个代理商的支持,他们预付了一笔定金给李嘉诚,使他终于渡过了这个难关。
李嘉诚住在厂里,一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亲和弟妹。规模稍扩大后,他在新蒲岗租了一幢破旧的小阁楼,既是长江厂的写字间,又是成品仓库,还是他的栖身处。那时的李嘉诚,把自己“埋”进了长江厂。
人们很难想象,李嘉诚哪来的这么旺盛的精力?他靠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支撑着,正如香港《星岛经济纵横》(1988年4期)所说:“李嘉诚发迹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式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勤俭好学,刻苦而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驱使人不断努力的最主要因素。”李嘉诚是个善于把握机遇的年轻人。他创办长江塑胶厂,正值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实行经济封锁,港英政府不得不关闭对华贸易进出口通道,香港转口贸易地位一落千丈。转口贸易是香港的经济支柱,对华禁运之前,香港的转口出口占全部出口的89%,这就是说,香港本地产品出口只占全部出口的11%。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最大的灾难。悲观情绪在香港经济界徘徊,但很快被蓬勃兴起的加工业一扫而光。港府制定出新的产业政策,香港经济从此由转口贸易型转向加工贸易型。
香港资源匮乏,市场有限。香港加工业的显著特点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原料和市场在海外,利用本地劳力资源赚取附加值。香港的工业化以纺织成衣业为龙头,塑胶、玩具、日用五金、手表装嵌等众多行业相继崛起,形成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活跃局面,金融、地产、航运、交通、通信、仓储、贸易等,皆向加工业倾斜或靠拢,加工业逐渐成为香港新的经济支柱。
李嘉诚投身塑胶行业,正是顺应了香港经济的转轨。塑胶业在世界也是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塑胶制品加工,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原料从欧美日进口,市场由以本地为主迅速扩展到海外。
创业初期的一天,李嘉诚阅读一份外国杂志,他注意到一部制造塑瓶的机器,可以造出比较优质而又适合香港市场的产品。李嘉诚立即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查,他发现全香港都还没有这种机器。人无我有的意识立刻占据了李嘉诚的大脑,他以最快的速度与外国厂家联系购买。
他发现这种机器需要订购,而到外国订购,价钱又十分昂贵。但是,这种机器的潜在效益确实诱人。于是,创业之初资金过分紧张的李嘉诚果断地决定自己去钻研、自己去制造这种机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嘉诚终于造出这种机器。
“造这部机器,在最短时间,令我至少赚了几万元。”李嘉诚日后回忆说。
李嘉诚对推销轻车熟路,第一批产品很顺利就卖出去了。接下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他手里捏着一把订单,招聘工人,经过短暂的培训就单独上岗。他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开足马力,昼夜不停出货。
长江塑胶厂刚开工,便呈现出一派产销两旺、欣欣向荣的势头,他不再是唯一的管理人员,他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他没想到投产后会这么顺利,简直就是一帆风顺。
李嘉诚创办长江塑胶厂的时候,正值香港工业化热潮,香港的塑胶工业也空前发达,塑胶和玩具厂就有300多家,而长江塑胶厂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家,只是经营状况较好但缺乏特色的一家。长江塑胶厂出口的塑料玩具同别的厂家并没有大的区别,大同小异,小异之处只是在款式上有细微的变化而已。除了同业之外,谁还会关注有一个长江塑胶厂呢?李嘉诚不满且忧虑。
的确,香港的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卖得很“火”。细究之,香港产品的优势却是廉价,这实在是可悲的事情。
长江塑胶厂从创业起,所生产的两大门类——塑胶玩具和塑胶日用品,先后变化了几十款。这大部分是按照代理经销商的订单设计改造的,厂家为商家所左右。李嘉诚曾想站在消费者立场上,推出新产品左右商家,因为太忙,风险又大,只能作罢。
虽然从事塑胶业已有几个年头了,但李嘉诚自认为,在这一行业中,自己仅是一个小角色而已。但就他个人而言,他却从来就不甘于平庸,不想平淡。他盼望着有一个巨大的突破,好使长江塑胶厂从同行业中脱颖而出,发射它自己独有的光芒。
想要寻找突破的关键,就不能完全把视野放在香港这片市场中,而应该在国际市场中去寻找。李嘉诚时刻关注着塑胶业的动向信息。
一天深夜,李嘉诚像平日一样随手翻阅着一些杂志。当他阅读最新英文版《塑胶》杂志时,发现在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刊登了一则有关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塑胶花即将倾销欧美市场的消息。
欧美的家庭,室内户外都要装饰花卉。这些植物花卉,经常要浇水、施肥、剪修、除草。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许多家庭主妇变成职业妇女,对这些家庭来说,不再有闲情逸致花费时间去侍弄花卉。并且,植物花卉花期有限,每季都要更换花卉品种,实在麻烦得很。
塑胶花正好弥补这些缺陷。现代人以趋赶时髦为荣,塑胶花的面市,将会引发塑胶市场的一次革命,前景极为乐观。
李嘉诚马上联想到和平时期过着平静生活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后,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种植花卉等植物,不但每天要浇水、除草,而且花期短,这与当时抓紧时间工作的人们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如果生产大量塑胶花,则可以达到既价廉物美又美观大方的目的,能很好地美化人们的生活。想到这里,李嘉诚兴奋地预测着: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希冀和强烈的求知欲,登上了飞往意大利的班机……
李嘉诚具有优秀的创业能力。
李嘉诚认为勤劳是一个年轻人创业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有极大的关系。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100%靠双手勤劳换来;20~30岁,事业已有些小基础,这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奋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差不多要占3~4成了。
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
李嘉诚觉得成功有三点:第一,完全勤奋工作,不断奋斗而得成果;第二,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当然也要靠运气;第三,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掉的。
李嘉诚说:“要成为领袖,良好的基本素质一定要有。要清楚,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比竞争对手做好一点。就像奥运赛跑一样,只要快1/10秒就会赢。”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接着说:“我年轻打工时,一般人每天工作8~9个小时,而我每天工作16个小时。除了对公司有好处外,我个人得益更大,这样就可以比别人赢少许。面对香港今天如此激烈的竞争,这更加重要。只要肯努力一点,就可以赢多一点。”
李嘉诚不满20岁就要担负家庭,“一心想向上,每到晚上便想着明天的事情”。他提到,在20世纪40年代,他“年纪很小就出来工作,17岁时做一个批发商的营业员,18岁做经理,19岁为总经理,22岁创业”。他鼓励年轻人:“只要自身条件优越,有充足准备,在今天的知识型社会里,年轻人更容易突围而出,创造自己的事业。”
李嘉诚对20几岁的年轻人提出了真诚的忠告:“22岁,我成立公司以后,进取奋斗的品德和性格对我而言层次有所不同。这时‘能忍’和‘任劳任怨’的毅力需要被赋予新的内涵。意志需要和知识结合,静态管理自我的方法要伸延至动态管理,问题的核心在如何避免聪明组织干愚蠢的事。成功也许没有既定的方程式,失败的因子却显而易见,建立减少失败的架构,是步向成功的快捷方式。‘如果’一词对我有新的意义,多层思量和多方能力皆有极大的价值,要知道‘后见之明’在商业社会中只有很狭隘的贡献。人类最独特的不仅是我们有洞悉思考事物本质的理智,而且是我们有遵守承诺、矫正更新的能力,坚守价值观及追求目标的意志。”
6.马化腾27岁创建腾讯公司
“在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上,往往有着奇绝的风光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马化腾
如果你是电脑用户,或者上过网,你一定对QQ记忆深刻,现在全世界有数以亿计的人在使用它。也许你并不知道它的创始人是谁,但是你对这种沟通工具一定非常喜欢。它的创造者叫马化腾,是中国最大的网络实时通信运营商,腾讯控股董事局主席兼CEO。
少年时代的马化腾酷爱天文,喜欢幻想那些未知的事物,当计算机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的幻想有了现实的载体。考入深圳大学后,马化腾就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当时他的个人计算机水平已到了令老师同学刮目相看的地步,他既是各种病毒的克星,也会为学校的PC维护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同时又经常会干些将硬盘锁住的恶作剧,让学校机房管理员无可奈何。
在互联网还没在国内普及之前,许多网迷已在慧多网上早早体验到了网络的快乐,马化腾就是其中之一。初上慧多网他就兴奋不已,半年后自告奋勇地投资了5万元在家里搞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承担起慧多网深圳站站长的角色,每天忙得不可开交。随着时间的流逝,深圳“马站”在慧多网上声名鹊起。
通过网络,马化腾认识了不少在计算机上有特殊天赋的人,其中网易的首席执行官丁磊就是他的老朋友,那个时候他们常在一起喝啤酒。丁磊后来的辉煌成就也给了他极大的启迪:其实,只要行动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马化腾进入IT行业后,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实用。这一点是他大学毕业后,在深圳润迅公司做工程师时才明白的。实用软件概念使马化腾意识到了软件市场的无限商机,他和朋友合作开发的股霸当年风靡一时,在赛格电子市场上赚了不少钱。同时他还为朋友的公司提供软件支持,在圈内崭露头角。后来,他在股市上当了一回弄潮儿,掘得了百万资金,为他以后开发IT产品打下了物质基础。
当时,许多网络界朋友的新变化促使马化腾开始重新打量自己。我为什么不可以抓住IT的机会?
1997年,马化腾首次接触ICQ,便被其独特魅力所吸引,注册使用一个阶段后,他发现ICQ对中国用户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英文界面,增加了中文用户的难度,而且不易推广;二是使用操作技术要求上有相当难度,使得ICQ在中国始终不能普及,大多局限于上网较久的高手使用。所以,当马化腾在1998年准备创业的时候,便和合作者决定开发一个中文ICQ软件。1998年11月,马化腾和同学张志东注册了腾讯公司,他们最初的想法只是将寻呼与网络联系起来,开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
在IT界,尤其是在互联网市场上进行奋斗,需要吃苦。当时腾讯的主要客户是深圳电信和深圳联通,以及一些寻呼台开发项目,QQ只是他们做的副产品,通常为了一个项目,整个公司都要全部投入,因为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至少有100家,马化腾当时只是希望公司能够生存下去。
和其他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是腾讯公司最大的问题。1999年年初,腾讯开发的第一个“中国品牌”的QICQ,即腾讯“QQ”,受到用户欢迎,注册人数狂长,短时间内就增加到几万人。人数增加需要不断扩充服务器,而那时腾讯对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都不堪重负。他们只能到处去借用人家的服务器,最开始只是一台普通的PC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面运行。
那时候,马化腾觉得实在养不起就只能卖掉。但是卖QQ谈何容易。他和许多ICP谈,他们都要求独家买断。这让本想靠QQ软件多卖给几家公司赚钱的马化腾犹豫不决。当时他与深圳电信数据局谈判,对方准备出60万元,马化腾坚持要卖100万元,结果没谈成,只好作罢。
软件卖不掉,但用户增长速度却越来越快,运营QQ所需的投入也随之增大,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马化腾只好四处去筹钱。与国内投资商谈,对方关心的只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和其他固定资产;找银行谈,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能够办抵押贷款的。1999年下半年,从美国到中国,互联网开始“风行”,受好朋友丁磊昔日海外融资的启发,马化腾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工夫不负有心人,就在马化腾快要绝望的时候,IDG和盈科数码以各占腾讯20%股份的代价向腾讯投资了220万美元。从此,腾讯正式开始了大踏步地前进。
腾讯的发展之快、势头之猛,连马化腾本人也始料未及。腾讯用户每天以惊人的速度上升,注册用户在两年的时间里发展到了2000多万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它并非创新,它的功能就如日常使用的寻呼机,所以ICQ被人们称为“网络寻呼机”。第二,技术上并不存在领先性,当时中国已经有了PICQ、CICQ等聊天工具。但是事实上是他打败了所有的竞争者,成为中国市场上的王者。
实际上,腾讯的真正崛起是在2000年8月,仅腾讯同广东移动的合作,便让腾讯扭亏为盈,实现了1000万元人民币的纯利润。以后,腾讯又陆续推出了各种广告业务、移动QQ业务、付费QQ会员制和QQ品牌外包等,腾讯开始获得了10%的代理费,而当时非常有名的卡通形象HelloKitty的代理费也只有5%;2001年年底,腾讯实现了1022万元人民币的纯利润;2002年腾讯的净利润突破1.44亿元,是2001年的10倍多;2003年,腾讯的净利润达到3.38亿元,比2002年又翻了近一倍。
到目前为止,腾讯QQ的用户已经达到3.55亿,保持活跃的用户为1.19亿,同时在线的最高纪录是730万。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有730万人在使用腾讯QQ。QQ游戏也渐渐风靡起来,到2004年年底,同时在线游戏的最高纪录也达到了100万。
学计算机技术出身的马化腾别出心裁,又开发出了钻石情侣QQ号、生日QQ号、手机QQ号等能够满足用户潜在需要的服务,他的人性化开发方略使腾讯的经营业绩呈现不断上涨的良好趋势。
如果你没有时间在电脑前,但是你也能知道你的好友是否上线了,这是腾讯开发的手机监控QQ功能,QQ的通知会随时发送到你的手机上,好友一旦上线他就处于你的信息范围之内。这项服务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因此不用担心恋人是否沉湎于网络聊天。
每过一段时间,腾讯公司还会挑选一批友善的聊友推荐给QQ行的用户认识,这样聊天的用户就不用担心没有贴心的好友陪自己聊天了;QQ用户可以把自己与好友的聊天记录随时加密保存在服务器上,在需要的时候又可随时把聊天记录下载到个人的电脑上,这样即便是换了电脑聊天也照样可以查看到以前的聊天记录,非常方便。
马化腾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在网上,目的就是在网上的犄角旮旯儿里发掘新的商机。他认为正是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服务,为腾讯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化腾发现韩国一家网络公司一种给虚拟形象穿衣服的服务很受韩国网民欢迎,“如果每个用户愿意花1~2元为自己的QQ增添服装和饰品的话,这个项目的收入就是天文数字”。马化腾联合服装、手机、饰品公司共同开发了风靡Q族的QQ秀,诺基亚和耐克等国际知名公司,让他们把自己最新款的产品通过QQ秀用户来下载。目前已有超过40%的QQ用户使用QQ秀,仅QQ秀这一个项目给腾讯所带来的利润是非常惊人的。
2004年,“腾讯控股”在香港成功上市。募集来的2亿美元对于腾讯来说是如虎添翼。有了这些资金,马化腾就可以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