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既是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众多理论和经验表明,一个灵活稳定(flexicurity)[1]的劳动力市场对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促进收入分配、激发创新创业、改善人口结构、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城乡融合、保障社会稳定等都有显著功能,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变量。因此,党和政府始终重视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控和变革,力图构建一个统一、高效、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比如,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倡导“加强政府引导……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党的十八大报告表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则进一步要求,“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消除性别和身份歧视,使更加公平、更加充分的就业成为我国发展的突出亮点”。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成效斐然。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35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0%,城镇调查失业率[2]为4.98%,城镇登记失业率比2016年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失业率为多年来最低。
然而,伴随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经济下行阶段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日益凸显,加之人口结构、技术进步、贸易争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因素的动态多向度影响,使得劳动力市场的不平衡、不充分、不稳定迸发显现,这明显抬升了劳动力市场运行风险,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深刻影响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此,新时期积极创新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加强劳动力市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和精准调控,为就业扩大添动力增活力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