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就业扶贫活动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各地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扶贫的措施。总体来看,就业扶贫的效果比较显著。据人社部门统计,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国已有553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就业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创造公益岗位的就业扶贫成效

创造公益岗位带动就业扶贫是各地普遍运用的一种模式,在实际的政策执行中,此类岗位一般会用来安置建档立卡适龄贫困人口中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年龄偏大人群、留守妇女等转移就业能力相对较弱人群。

例如,山东省2017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行公益岗位互助扶贫模式的通知》,面向农村家庭服务业发展需求和贫困人口救济解困需要,设置四类互助式农村公益扶贫岗位,包括互助养老公益扶贫岗位、互助托幼公益扶贫岗位、互助照料病患公益扶贫岗位、互助助残公益扶贫岗位。通知明确了公益扶贫岗位作为公益性岗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等政策。通过此模式,既实现了贫困人口通过获得稳定的劳动收入脱贫,又实现了通过贫困人口在岗工作互助帮扶其他老幼病残贫困人口,达到双赢效果。

四川省在每个贫困村开发5个以上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并给予不低于300元/人·月的补贴。

二、引入产业项目的就业扶贫成效

江西赣州一直是江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截至2016年年底,赣州市还有43.14万贫困人口。为了扶贫攻坚,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产业。赣州市下瑞金市种植脐橙面积达155万亩,年产量108万吨,产业总产值110亿元;帮25万种植户、70万果农增收致富,解决1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不仅如此,瑞金还根据各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坚持“宜农则农、宜果则果、长短结合、种养互补、三产融合”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脐橙、蔬菜、油茶三大主导产业以及鸭蛋、白莲等特色产业,为许多贫困户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2]

山东省为省内贫困县打造了2720个“就业扶贫车间”,同时解决贫困地区居民外出就业困难以及当地中小企业招工困难,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8.9万人。安徽省对贫困地区开展定向就业培训,对培训期间的贫困居民给予生活补贴,为生活不便利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家庭手工业”的就业服务,并号召爱心企业提供贫困资助,帮助政府吸纳贫困劳动人员。湖北省对贫困地区创业人员给予最低一万元的创业补贴。总之,我国的就业扶贫政策主要面向农村贫困地区的劳动力,扶贫目标多为以制造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就业岗位,方式以政府的支出和转移支付为主。

三、对接劳务需求的就业扶贫成效

四川省为促进外出转移就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对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企业1000元/人的奖补,按规定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新吸纳10个以上贫困家庭劳动力的,作为就业扶贫基地,给予不低于5万元的奖励。目前,全省共建立就业扶贫基地594个。此外,还在每个贫困县每年举办2至3次扶贫专场招聘会,每月组织1次送岗位信息下乡入村活动。一是开展省际劳务协作。与浙江省人社厅签署了劳务合作框架协议,双方通过联合举办供需见面会、专场招聘会等方式,达成就业意向,确定输出对象;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和“泛珠三角(9+2)”、省外劳务工作站、商会组织劳务对接平台,协调广东、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人社部门和企业赴四川省贫困地区举办劳务合作洽谈会,积极拓展省外就业渠道,全年共新增转移输出贫困劳动力20万人。二是开展省内就业结对帮扶。省人社厅协调成都、德阳、绵阳等地区与省内彝族地区、藏族地区开展就业扶贫结对帮扶,动员企业和社会力量专门开发一批岗位,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并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三是加大政策补贴力度。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到企业就业,并协助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按不低于300元/人标准给予补贴;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有组织劳务输出的,给予一次性单程铁路、公路或水运(路)交通补贴。

四、鼓励创新创业的就业扶贫成效

四川省促进在“家门口”就业。积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电商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对稳定就业半年以上的,按1000元/人标准给予生产经营主体一次性奖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在全省88个贫困县设立了1.76亿元的贫困地区返乡创业风险基金,隆重表彰了100名返乡创业明星和50个返乡创业示范企业,对贫困劳动力创办领办创业实体的,给予1万元奖励,为鼓励能人返乡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营造了良好氛围。据统计,2016年四川省共举办扶贫专场招聘会688场(次),组织送岗位信息下乡入村4297次,提供岗位26.8万个。一是组织省、市、县三级人社部门118个就业训练中心、1083个定点培训机构,以划片包干的方式开展培训,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职业院校、民办培训机构以及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培训。二是实现免费培训全覆盖。统筹使用就业培训资金,对有就业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全年至少为他们提供一次免费培训,并落实培训补贴,给予不低于50元/天·人的食宿、交通补助。三是形式多样推进培训。在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开设“扶贫专班”,通过“送培训下乡”开展“短平快”实用技术培训,依托“农民夜校”定点开展培训。结合企业用工需求面向贫困劳动力开展针对性培训,根据贫困群众意愿及时推荐培训专业、实施小班教学、开展技能鉴定、提供职业介绍,较好地实现了培训与就业的充分对接。2016年,四川省共组织18.4万贫困劳动力参加就业培训。

[1] 《建档立卡大数据平台推动8900万贫困人口精准扶贫》,http://www.scio.gov.cn/ztk/dtzt/2015/33598/33603/Document/1451570/1451570.htm,2018-11-01。

[2] 江雨亭:《赣州:产业扶贫要找准路子》,载《农民日报》,2017-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