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汇总了来自我国20个省、2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的2016年扶贫情况总结,部分地区(如吉林省、浙江省、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由于缺少资料,暂未被列入统计范畴。
一、各地扶贫总体情况
总体来看,各省(市、自治区)均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关于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下贯彻落实各项扶贫措施,因地制宜,寻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特色的扶贫方法,为打赢扶贫攻坚战做了充分的准备。2016年各地区转变扶贫思路和模式,从传统的直接性资金补助的援助方式,改为以政策、创造公益岗位、引入产业项目、对接劳务需求、鼓励创新创业等方式带动就业扶贫,真正实现了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
从各地总结的文字材料来看,各地的就业扶贫措施可以归纳为12项大类(见图8-1)。具体情况如下:有18个地区采取政策支持手段进行精准扶贫;21个地区实施技能培训计划,通过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从而提高就业率和工资;14个地区进行贫困数据摸底排查,建立脱贫台账和贫困人口信息平台,实时监控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脱贫情况,及时了解本地区扶贫工作的新进展;13个地区通过鼓励自主创业实现就业扶贫,通过创业培训、资金补贴、提供场地等一条龙服务,为创业人员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11个地区通过实施就业服务或是就业援助项目帮助贫困人口解决就业难题,如设立“就业服务月”开设免费专场招聘会,提供最新就业信息等,帮助劳动人口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9个地区采用居家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方式,通过该地区的特色产业如旅游、钢铁、制造业等优势,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就近就业,解决了一些年长者、妇女、行动不便者的就业困难;8个地区积极落实责任机制,建立专门的扶贫工作小组,将扶贫工作模块分割,责任到人,由地区一把手牵头,将扶贫作为本地区主要的工作任务之一;7个地区通过实施转移就业,疏解本地过剩的劳动人口,到异地寻找工作机会,实现脱贫;5个地区通过劳务协作对接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一些省份与其他经济形势较好、有一定劳动力需求的地区签订协作方案,每年固定向该地区输送一定量的劳动力,实现精准式的劳务输出;4个地区通过建立劳务公司、培养劳务经纪人等方式进行劳务输出,使得异地转移就业的居民得到更好的保障、更规范的管理;4个地区通过社保兜底提供社保资金补助,保证无法实现稳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基本生活;2个地区通过资金支持帮助贫困人口逐步实现脱贫。
图8-1 各省(市、自治区)扶贫措施统计
二、分地区经验总结
我们将按统计局划分的地区类型——直辖市、民族自治区、东部地区(不含直辖市)、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不含自治区),对各地区进行分类归纳整理。
(一)直辖市扶贫经验
北京市通过六大方法助力就业扶贫。一是信息对接,入户核实低收入农户劳动者就业状况和意愿。二是协作对接,大力开发适合低收入农户劳动者的岗位资源。三是政策对接,不断扩大社会公益性就业组织“托底”安置等政策促就业的作用。四是培训对接,着力增强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五是社保对接,促进低收入农户稳定转移就业和提升社会保险保障程度。六是责任对接,积极助力低收入村的发展。
天津市通过四项措施实现精准帮扶。一是转移就业,精准帮扶就业扶贫对象。分类施策,提供“一对一”精准就业服务。二是鼓励创业,精准帮扶脱贫创业发展。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三是素质就业,精准帮扶技能人才培养,继续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四是强化领导,聚集精准就业扶贫合力,科学编制帮扶规划并认真部署实施,建立完善区级、乡镇级帮扶工作机制。
(二)民族自治区扶贫经验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施三项措施完善就业扶贫机制效应。一是制定方案,部署就业扶贫。制定出台了《就业创业扶贫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思路。二是摸清底数,建立动态台账。在自治区劳动就业核心业务子系统中增加了“就业扶贫业务模块”,实现信息资源和数据整合。三是开展就业培训以提升扶贫对象就业能力,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如按照年龄结构(30岁以下,30~50岁,50岁以上)进行培训。
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政策支持、劳务协作、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四大措施支持就业扶贫。一是完善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出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通知》,发挥转移就业示范县引领和劳务中介组织作用、实施农村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二是加强与对口帮扶省区和周边主要劳务输入省区劳务协作。加强跨省劳务协作,定期召开劳务协作联席会议。三是加大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生态移民职业技能培训,持续实施城乡贫困和零就业家庭培训就业援助工程。四是强化精准公共就业服务。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活动,开展分类专项招聘会,免费提供岗位援助服务,引导劳动者积极转移就业。
西藏自治区通过政策支持、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三大措施努力实现就业扶贫。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出台了1+N的就业脱贫系列措施,“1”即西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N”包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支持农牧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等。二是加大贫困人口培训投入力度,包括摸清培训需求、整合培训资金、完善资金下达方式。三是加强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工作。其中包括加强培训后的就业推荐工作、加快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抓好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工作和依托企业帮助贫困人口就业。
(三)东北地区扶贫经验
辽宁省从四个方面着手提升就业扶贫的工作质量。一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通过突出重点培训对象、开展流动送教下乡、打造“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二是促进贫困群体创业,其中包括:(1)大力推进基层创业孵化平台建设;(2)给予补贴扶持;(3)积极推进县乡基层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服务;(4)组织创业明星巡回演讲和创业大讲堂等活动,大力宣传自主创业脱贫的先进典型。三是开展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对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残疾人等重点贫困群体,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四是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搭建了省、市、县、乡镇和村五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其中包括:(1)依托产业园区实现就近就业;(2)有序引导输出实现转移就业;(3)开展农民工专场招聘会活动;(4)大力组织针对贫困人员的专项就业服务活动。
黑龙江省实施四项措施服务就业扶贫,特色措施为人才支撑战略,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助力脱贫。鼓励各类人才到贫困地区基层发挥作用,帮助贫困地区基层脱贫致富。大力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并规定在县乡工作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职称时可免于外语和计算机考试。其他措施有:一是社会保障兜底。(1)促进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8个贫困县共有326.71万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3.19%;(2)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落实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补助政策。二是精准培训带动脱贫。一方面加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实施力度,另一方面加大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扶持力度。三是发展教育带动脱贫,主要是深化技工教育改革,继续落实好农村户籍学生免学费政策。
(四)东部地区扶贫经验
河北省通过五大举措助力就业扶贫,对22.78万人次免费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就业人数达到了38.78万人。一是摸清贫困劳动力基本底数。二是集中组织贫困人员就业对接活动。三是开展促进贫困人员转移就业洽谈会,组织召开了“河北省贫困县与京津劳务对接洽谈会”,与京津企业达成多个合作意向,促进贫困县劳务输出。四是加大贫困人员创业扶持力度。指导每个县依托现有园区或现有房产资源建立至少1个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孵化园。五是深入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提升行动,其中包括:(1)不断创新培训方式;(2)组织部分贫困县开设扶困脱贫带头人培训班;(3)组织农村精准扶贫创业带头人网络创业培训班;(4)开展就地就近转移培训。
江苏省建立三大体系支持就业扶贫。一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形成组织领导体系,有力保障各项就业扶贫政策制度与服务举措的精准实施。二是聚焦高标准工作目标定位。其中包括:(1)开展有效就业援助;(2)实施全方位创业扶持,面向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普惠性创业政策体系和个性化创业服务体系全面建立;(3)落实专项培训计划,确保每个有培训意愿的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每年都能接受一次政府补贴类职业技能培训。三是打造全方位政策扶持体系。坚持精准式扶贫、发展式扶贫、协作式扶贫的工作方针,部署实施就业援助、创业扶持、技能提升脱贫三大行动计划。
福建省实施三项措施助力就业扶贫。一是细化完善政策举措。二是加强数据摸底调查,其中包括:(1)建立动态摸底调查机制,建立精准就业扶贫信息数据库及相关统计规范;(2)积极开展入户调查;(3)实施督导通报制度。三是加强精准援助服务,其中包括:(1)将贫困家庭劳动力纳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就业工作平台服务对象范围;(2)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等就业专项活动;(3)制订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和转移就业帮扶措施;(4)多渠道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类互联网创业孵化基地的创建。
山东省在新时期脱贫攻坚战中,将工作着力点由组织跨区域转移及时调整为促进就地就近转移,打造了以“就业扶贫车间”为载体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脱贫模式。一是统筹“三大资源”,确立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贫的后发优势。通过建设“就业扶贫车间”,整合发挥人口资源优势、整合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整合发挥集体资源优势。二是探索“三种模式”,搭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贫的有效载体。其中包括“厂房式”车间、“居家式”车间、“合作社式”车间。三是强化“三项扶持”,增加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贫的长效动力,包括强化政策扶持、强化资金扶持。符合相关条件的按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就业扶贫车间”一次性奖补。最后是强化技能扶持,推行“短平快”式培训,按规定实行免费培训项目清单制度。
广东省初步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就业扶贫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已组织接收贫困劳动力392名,在岗181人,月平均工资达3000元;接收225名贫困家庭“两后生”入读广东技工院校。其主要内容为:一是明确七个工作步骤,推动精准对接、有序输入。以“推介—输入—输出—稳定”为链条,以确保贫困劳动力从农村输出到企业稳定有序就业为导向。二是出台七项政策措施,实现精准帮扶、靶向施策。包括社会保险补贴、稳岗就业奖励、入读职业和技工院校、基本公共服务倾斜、授予企业荣誉称号等七项政策,形成长期有效工作机制。三是推行三大工作模式,促进精准服务、稳定就业。推行标准化输入、实名制管理、全方位服务等模式化服务管理,紧扣招聘对接、摸查比对、跟踪服务等关键环节。四是建立三个保障机制,确保解决问题、推进到位。建立统筹联动、省市协调、督导落实三项机制,实现有效对接。
海南省实施六大措施助力就业扶贫。一是制定出台就业扶贫相关政策措施。二是积极协调落实就业补助资金,启动市县开展劳务输出脱贫培训工作。积极协调省财政厅为全省19个市县拨付1200万元,专项用于劳务输出脱贫培训。三是积极开展技能脱贫千校行动,依托优质技工院校大力开展精准技能扶贫工作。四是积极扶持农村贫困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落实贫困家庭子女的求职创业补贴政策,对于低保贫困家庭子女中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创业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为每人1500元。五是开展转移就业脱贫工作专项督查,进一步落实转移就业脱贫工作目标。六是认真做好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和脱贫致富热线961017的接听帮扶工作,全力完成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
(五)中部地区扶贫经验
山西省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政策制度创新,着力破解长期以来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服务机制不健全、社保关系不稳定等突出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积极发挥劳务公司这一组织形式的优势,将流动分散各地的劳务输出人员组织起来,实行“员工制”管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灵活务实的劳动关系和持续稳定的社保关系。实施了依法规范劳动用工管理、构建稳定社保关系、实施社保补贴试点三大措施。其他措施包括六个方面:一是以“建档立卡”为基础,建立农村贫困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就业实名制登记台账。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针对性、实用性职业技能培训。三是以“特色品牌”为引领,畅通劳务输出渠道。四是以“双基地”建设为支撑,促进劳务输出人员稳定就业。五是以“市场化”运营为目标,发展壮大劳务输出产业。六是以“员工制”管理为核心,保障劳务输出人员合法权益。
安徽省提出到2020年帮助40万贫困劳动者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贫的目标。2016年已经帮助28.4万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通过四大举措实现就业扶贫。其中较为创新的是“居家就业”计划,针对部分贫困劳动者有就业能力但无法外出就业的问题,创新开展居家就业。组织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劳动者在家从事手工编织、来料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工作。大力推进订单定向技能培训,组织招募就业扶贫基地。针对贫困劳动者就业服务不到位、政策落实难的问题,开展“三送一交心”活动。其他举措包括:一是坚持施策精准,建立就业脱贫政策体系。二是坚持对象精准,做实就业脱贫台账。三是坚持责任精准,健全就业脱贫工作体系。安徽省人社厅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严格执行一把手负责制。
江西省通过三大措施实施就业扶贫。一是打基础,建立台账摸清底数。在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中增设“就业扶贫”模块,录入就业扶贫对象实名信息。二是拓渠道,精准化帮扶贫困群体。开展“全方位”帮扶援助,通过五个“一批”,力求就业帮扶到“点”上。包括建立扶贫车间、依托优势产业、鼓励创业、进行技能培训、设立公益性岗位等。三是重培训,提高技能、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江西省统筹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工作,通过实施“雨露计划”“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等提供“立体式”的技能培训服务,并创新性地将电子商务培训纳入政府培训补贴范围。
河南省实施五项措施助力就业扶贫。一是始终把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作为促进异地转移就业的重要机制,包括:(1)县级人社部门和上海仙川、广州番禺、深圳宝安等多家劳动就业管理中心签订劳务输出协议;(2)以西部农林牧业为主建立季节性务工基地。二是始终把多渠道促进就地就近就业作为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包括:(1)政策驱动;(2)人社推动,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3)服务拉动,为贫困劳动力提供一条龙、全过程的就业援助服务。三是始终把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作为实现增收脱贫的关键环节,包括:(1)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加大援企稳岗工作力度。四是始终把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作为实现转移就业脱贫的基础工程,包括:(1)开展劳动素养培训;(2)开展技能性培训;(3)创新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上门指导、以师带徒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五是始终把创新创业作为贫困劳动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包括抓好园区带动、抓好示范带动、抓好省部共建。
湖北省探索形成了“四个三”的工作体系,最有特色的是开展劳务协作方式。一是建立三项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包括建立责任机制、建立保障机制、建立问责机制。二是开辟三条路径,实现就业脱贫。包括技能培训、就业促进、扶持创业。对于需要创业担保贷款的,给予最高10万元的支持。三是开展三级对接,促进劳务协作。在省内积极开展了三级劳务协作对接,内容包括:县内对接、市州内对接、省内对接。四是制定三大政策,提供有力支撑,内容包括:就业培训政策、创业带就业政策、社保补贴政策。
湖南省形成“114”即“一个机制+一个平台+四个关键环节”劳务协作脱贫工作模式。一是建好一个机制,强化组织保障。湖南省建立了统一领导、多级联动、部门协同、两端协作的整体工作推进机制。二是筑牢一个平台,夯实信息支撑。湖南省集中力量,按照“一库识别、两头对接、三线跟踪、四级管理”的整体架构,开发建设了劳务协作网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三是抓好四个环节,落实落细措施。采取“比对+摸底”办法精准识别贫困劳动力,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开展人岗对接,采取“常态+兜底”办法稳定就业岗位,通过“前方+后方”实施跟踪服务。
(六)西部地区扶贫经验
陕西省通过四项措施助力就业扶贫,在深入调研、典型示范等政策创新方面有借鉴意义。一是加强工作指导,积极探索创新,内容包括:(1)深入调研,为了进一步精准扶贫,先后五次赴延安市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调研;(2)加强指导督查,一方面进一步明确各层级抓点责任、对象和内容,另一方面认真落实驻点指导帮带的要求;(3)抓点示范,对延安市率先给予政策支持、率先投入工作力量、率先开展重点项目支持;(4)主动作为,指导各人社部门认真落实政策,结合实际抓重点、解难点、举亮点,扎实开展工作。其他措施包括:一是建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支持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厅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二是结合自身特点,出台扶贫政策。三是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就业扶贫,内容包括:(1)建立就业扶贫统计制度;(2)加强转移就业服务;(3)提升培训质量;(4)支持返乡创业。
青海省通过九大措施助力就业扶贫。青海省的特色是利用拉面经济实施就业扶贫。壮大拉面经济,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内容包括:(1)对开办拉面店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开业奖励;(2)对积极吸纳贫困人员实现转移就业并参加社保的拉面企业,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企业一定的奖励;(3)着力提升拉面技能培训,开展拉面烹饪技能、“拉面+创业”培训。其他措施主要有:一是切实摸清底数,夯实就业扶贫工作基础。二是做实技能培训,确保提升扶贫对象的就业能力。三是强化服务措施,确保就业扶贫工作有序开展。四是培育劳务经纪人,发挥经纪人在转移就业中的领头羊作用。五是开发公益性岗位,筑牢扶贫攻坚任务的底线。六是开展专项活动,做实季节性、临时性劳务转移就业工作,如“金秋采棉”“枸杞采摘”两项活动劳务对接工作。七是树立劳务品牌,吸纳贫困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八是建立协作机制,加强扶贫工作的监督检查。
四川省以精准识别为基础,以就业培训为先导,以转移就业为重点,实施积极的就业帮扶政策,努力做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抓谋划指导。牵头草拟了《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2016年度工作计划》等工作方案。二是抓精准识别。完成了与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劳动力信息的比对、复核和认定,摸清了“三个底数”。三是抓机制健全。四是抓就业培训。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式培训,做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结业即就业”。五是抓转移就业。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加强与东部发达省市的劳务协作,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六是抓定点帮扶。四川省定点帮扶凉山州布拖县,从各个渠道争取资金1070万元,用于布拖县道路新建改造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
贵州省实施“七个精准”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就业实现脱贫。主要经验做法为:一是精准识别,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做到就业扶贫对象信息实名化。二是精准施策,加强跟踪管理服务,促进贫困人口按需就业创业。其中包括:(1)深入实施“雁归兴贵”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2)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和“双百工程”;(3)加大职业培训力度,统筹做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规范化技能培训;(4)制定贵州省精准开展培训输出医院护工等服务业人员试点实施方案;(5)实施就业援助。三是精准服务,提高质量,不断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其中包括:(1)加强信息系统建设;(2)加强基层平台建设;(3)强化园区拉动;(4)加大宣传力度。
云南省实施“六个精准”助力脱贫攻坚,特色战略为“突出重点、精准推进”。在全省明确了10个“技能扶贫省级联系县”,创建了27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其主要内容为:一是加大就业补助资金投入力度(每县50万至100万元)。二是组织转移就业工作干部培训,提高两个专项行动政策文件执行力。三是组织工作推进会议,交流工作经验,推广成熟做法。其他措施包括:一是聚焦贫困精准施策。制定两个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做好直过民族帮扶的意见。二是压实责任精准目标。三是汇聚合力精准协作。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合力开展“两个专项行动”,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三机制”“两统筹”。四是瞄准短板精准投入,包括增大资金投入、优化资金结构、争取专项经费。五是着眼输出精准对接,包括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建立劳务对接机制、组织成建制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