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宜不仅是个心善慈母,而且她还是佑之的第一个良师。佑之长到两岁时,母亲就开始用心教诲,常常给他念儿歌、唐诗宋词。佑之长到三四岁时,往往是母亲一开口念诗的上句,他就张开小嘴接上了下一句。

夏天,郑家人往往看到在郑家庄园内的那颗大树下,张静宜对着儿子朗诵: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郑佑之张嘴接诵:“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母亲刚说“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儿子立即就从口中道出“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张静宜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佑之马上接过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天,郑家人往往又看到张静宜带着佑之他们,围坐在郑家庄园的书屋里。书房中央生着一炉火,从炉火上茶壶煮沸的水里冒着热气,温暖着母子母亲又在教儿子读唐诗、诵宋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母亲背诵完李白的《静夜思》后,郑佑之马上就张嘴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张静宜刚吟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佑之张嘴唱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母亲站起朗诵“日出江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儿子就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当郑佑之长到四岁时,他在母亲的教诲和熏陶之下,逐步认识了很多字而且能背诵古诗词100余首。

在郑佑之四岁多时,他的母亲又生下四弟,取名郑瑞符。这时,尽管郑老爷请有两个佣人,照顾三个儿子,但张静宜这时的主要精力,用在照料两个小儿子身上。

郑佑之5岁时,父亲虽然知道儿子已经学认了许多字,还能背许多唐诗宋词。但为了儿子打下扎实的私学基础,郑廷钦还是用重金聘请当地著名先生陈焕然到家,设私塾专教佑之攻读儒学。

私塾乃我国古代家庭、宗教或者教师个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入私塾那天上午,郑廷钦为佑之举行了“拜师”仪式。陈焕然先生穿一身崭新的蓝色长衫,庄重地坐在郑家设立的私塾堂上方。在堂中央摆有孔老夫子的圣像。

郑佑之也穿上一身蓝色长衫,长衫真长,几乎盖到了他的脚背,恭立地站在陈先生的对面。陈先生用手打理了一下长长的白胡须喊:“一叩头。”

郑佑之立即伏身跪下,两手放地,头贴手心。

“二叩头。”话音一落,郑佑之重复刚才的跪拜。

“三叩头。”郑佑之再次重复刚才的礼拜。

当郑佑之向孔老夫子像和陈先生磕完三个头后,“拜师”仪式结束了。

陈先生从座椅上站起来,用手在身上轻轻地抖了几下长衫,伸手把佑之扶起说:“起来吧,拜师仪式结束了。”

郑廷钦、张静宜一直庄重地站在私塾堂的旁边,观看儿子入学拜师仪式。当仪式一结束,母亲就来到儿子的身边,用手把他穿的长衫打理几下说:“佑之儿,从此,你就是陈先生的正式学生了,你一定要好好跟着陈先生读书学习。”

“我一定好好学习!父亲母亲,请你们放心。”听了郑佑之的回答,张静宜、郑廷钦、陈先生三人,相互呵呵一笑。然后,他们夫妻俩就离开了私塾堂。

第一次开课,陈先生按照惯例正襟危坐,把一本新的《三字经》捧在手里,对着坐在下面的郑佑之,从嘴里一字一句地念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陈先生念到这里时,叫郑佑之复述。他也学着陈先生的语调、跟着摇头晃脑地念读一遍。然后,陈先生念完几句,郑佑之也跟着念几句……

第一节课,陈先生有意试探郑佑之的悟性和耐性。他一直把《三字经》全文1888个字读完,而郑佑之也跟着一字不差地念了一遍后才下课。

陈先生下课之后,立即同郑老爷讲:“佑之天资过人,智商很高,在我一生的教书生涯中,他算第一个。”听了陈先生的话后,郑老爷满心欢喜,立即请陈先生进饭堂吃“拜师宴”。

郑佑之也跟着他们走在后面。他的脑里在盘旋刚才读的《三字经》,书上的字很多也认识了,但不太懂得含义,只是觉得韵律唱和,字句比以前跟着母亲念的短而精,自然感觉新鲜。他边想边念“人之初,性本善……”

当郑廷钦一听儿子上完课之后还在背诵,舒心一笑说:“佑之,今天的拜师酒,你一定要恭恭敬敬地敬陈先生三杯啊。”

“父亲,要得。我敬了陈先生后,也要敬你的酒哈。”

“佑之真懂礼。”陈先生说。郑廷钦笑逐颜开地领着陈先生走进了饭堂……

陈焕然先生对郑佑之的教授十分尽力。他按儒家《童蒙须知》的教学要求,从《三字经》“人之初”开始,循序渐进地讲授儒家经典。

从此,郑佑之跟着陈先生读《百家姓》《教儿经》《千字文》《千家诗》等等私塾课程。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佑之一律按要求背诵。

同时,陈焕然在教郑佑之私塾时,还对其十分注重蒙养教育。如对佑之的养成教育、道德品质、行为礼节,像着衣、作揖、行路、坐立、站姿等都进行严格的指导训练。

佑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每天都超额完成陈先生布置的作业,深受老师喜爱。

郑佑之也极喜欢这位和蔼可亲的陈先生,他特别喜欢听陈先生讲史书上那些忠孝节义的故事。然而,郑佑之唯一烦恼的是家里的私塾堂里,就他一个人跟着老师读书,感觉有些孤独。

一天下午,陈先生看见郑佑之上课时精力不集中,他懂得劳逸结合的好处。于是,在上完一节课后,他就带着郑佑之到画象嘴附近的田野间散步。他看见几个年龄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光着身子在地里帮助大人干活。开口问老师:“他们为什么不读书呀?”

“他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你看,这些孩子连衣服都莫得穿,家里哪有钱送他们去读书呀!”陈先生解释说。

“读书还要钱吗?”

陈先生直言告诉他:“我教书不要钱,老师吃什么?农民靠给地主种田种地,获得生活的粮食,老师就靠教书才能盘家养口。”

“啊,原来是这样。”

“哪他们为何是穷人,而我家为何是富人?”

“这个问题一嘛,一句两句同你讲不明白。一句话,他们命中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

陈先生的话,让郑佑之抠了几天的脑壳,心里也还是没有弄明白。他就去问父亲:“为什么会有穷人富人?”

父亲慢不经心地给儿子讲:“一个人的贫富,是由各人的命运决定的。这就叫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所以,为人要行善积德,安分守己,多做好事,神灵才会保佑你大富大贵。”还是孩童的郑佑之,对于父亲和陈先生的话似信非信,似懂非懂。可在他的脑海里却深深地打上烙印:总有一天,他一定要搞明白这样的问题!

一天,郑佑之对父亲说:“我请了老师教书,可每天就我一个人读书,真是很浪费的。我家佃户唐大叔的儿子唐大兴,比我大却没读书,可否把他也叫来跟我一起读书做伴。”

“这件事吗,我还真没有想过。他是要帮助家里做活的,农民的孩子一般不读书的,等你的两个弟弟长大了,就陪你一起读书。”

“等弟弟长大了那要何年何月了?每天我一个人跟着陈先生读书不好玩显得冷清清的。求求父亲,同意让大兴跟我一起读书好吗?”

“你这孩子真是的。这样,你去他家问问,他们家让他读书不,他要不要来上学。”

“父亲,他来了不交学费吗?”

“可以,不用交了,陈先生的钱我是付足了的。”

听了父亲的话后,郑佑之一个飞跑就到了唐大兴家,可唐没有在家。他就走出唐家,在山地里到处寻找。他看见一条牛在山中吃草,就寻了过去,看见了唐大兴在割牛草。

“大兴哥,你想上学不?”

“二少爷,我是一个佃户的孩子,不像你当少爷的,整天不干活路。再说我家又没有钱,怎么上得起学啊?”

“我父亲说了,你上学不要交钱的,到我家私塾堂跟着我读书就是。”

“三老爷真发善心?陈先生同意教我?”

“就是。你跟我一起读书,还可以陪我玩的,我每天一个人读书冷冷清清的。”

“可我要干活的。”

“放学后我帮你干,可以吗?”

“你说了不算,要三老爷同意后,我才敢陪你。”

“好,我就回家给父亲讲,请他到你家给你父母说事。”

“谢谢二少爷,你真好啊。”郑佑之转身就跑回了家,请父亲到唐家去说,让唐大兴跟他一起读书。

郑廷钦想想也对,陈先生教一个也是教,教两个学生还有伴。他边走边想。唐家帮了自己几十年,能为佃户做点好事,他会更加懂得报恩出力的。他找到唐大兴的父亲,把想法一说,令唐老汉感激涕零:“谢谢三老爷的恩情,你们不嫌弃我娃,明天我就叫他去你庄园,陪佑之读书。”

从此,唐大兴走进了郑家庄园,坐在私塾堂里,拿起书本,跟着郑佑之一起读书学习……

陈焕然知道唐大兴来郑家读书一事,心里很是安慰,为自己的弟子能有如此的心胸,令他着实欣喜。他在认真教学生的同时,还时常带着他们到户外游玩,更多地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和见识。

陈先生还经常给学生讲历史典故,讲书中人物打富济贫、改朝换代的豪侠故事。郑佑之最喜欢听陈先生讲岳飞精忠报国和水泊梁山的人物故事,这些行侠仗义、揭竿起义的历史人物,在他脑海刻下了深深烙印……

陈先生教学生读《四书》了。当他上完《学而》一课时,第二天要求两个学生背课文。陈先生喊:

“郑佑之,从你开始背昨天的课文。”郑佑之站了起来背诵。他断断续续地全部背了出来,中间只有一处背得不太顺畅,先生提示后迅速忆起。

当陈先生叫唐大兴背课文时,他站起就背,没背几句就开始哽哽噎噎,背得他比在山野放牛割猪草、下地干农活还累得满头出汗,到后面几乎是一个字也都背不出来了。

陈先生手举“戒板”,大声地叫唐大兴把裤子脱开,我要打你的屁股。

自己背不了课,先生要打屁股,这是和尚的老壳——没发。他只好按先生的吩咐,脱开裤子弯下腰,让先生惩罚。陈先生举“戒板”叭——一下、两下……一连狠狠地打了十多下。把唐的屁股打出了血迹。

当陈先生的“戒板”每次举起时,郑佑之的心就随之落下。尽管“戒板没有打到自己的身上,但他的心情却比打在自己身上还要痛苦。

打完唐大兴后,陈先生说:“唐大兴你莫怪我心狠打了你。打你是为了你好,让你学好知识,今后才能改变穷人的命运。”

在老师的教导下,郑佑之年龄虽小,进步却很快,仅3年时间就学完了启蒙课程,不仅能写出好文章,还能写诗填词、学做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