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郑廷钦的腰伤腿伤基本痊愈了,他就重出江湖,把家底统统翻了出来,到自贡自流井,准备重新大干一场——开凿盐井。这时,他把佑之从荣县接到自贡,送入王氏宗族创办的珍珠寺私立小学读书。

郑廷钦在开凿盐井时,没有精心预算好,没有得到科学论证时,就盲目投入巨资开工。工程一开,需要注入资金源源不断,眼看自己投入的资金断裂,没有办法,他就四处借款,找人合伙投资,才使开凿盐井得以继续施工。

自贡是出名的盐城,据说任何地方挖开就能找到盐矿。郑廷钦在自流井投入巨资开凿盐井时,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终于把盐井造好了,却流不出制盐的水……

面对付出的辛劳血汗,倾家金钱,还借债巨额,却换成了一个空空的井、深深的大黑洞,连泡影也没有捞起来。把投入的巨资全部倒进了废井的泥土里,被深深的黑洞全部吞没,给郑廷钦带来了人生最大的打击。

郑廷钦开凿盐井宣布失败时,当时一些投资入伙,筹资借款的债主,纷纷找到郑廷钦赔偿还债。郑老板又是一个诚信经商之人,只能回家变卖田产还债……

开凿盐井遭到惨痛失败后,彻底把郑廷钦打垮了,倒在病**,比当年赛马受伤沉痛十倍。从此,他一蹶不振,患了心病身病,整天抑郁成疾,不出庄园的大门。

1905年,年仅14岁的郑佑之,闻讯父亲生了病重,遂停学返家,担负起帮助照料父亲的责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古话当真从天而降,正好砸在了郑佑之的头上,砸得他撕心裂肺,悲伤痛哭:1905年春天,郑廷钦抛下王氏和4个未成年儿子,撒手去了西天,到九泉之下找结发妻子张静宜……

父亲遭遇不幸去世之后。按照当地习俗,郑佑之就回家守孝3年,只好放弃在外的求学时光。在家守孝的时光中,为了不荒废学业,不仅自学,而且还到本乡陈家寺继续读书。

1907年夏天,16岁的郑佑之在家守孝3年期满,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宜宾县最好的县立中区高级小学。他告别后妈、3个弟弟,来到清朝末年宜宾最有名的翠屏书院读书。

那时的书院,是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据资料记载,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是唐玄宗在东都洛阳开办的第一个丽正书院。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我国的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翠屏书院,位于宜宾城区翠屏山腰。据《宜宾县志》记载,本着“味先贤之言,求先贤之道,处则饬之身而行之家,出则推之国而达之天下,无愧先贤”的办学宗旨。

翠屏书院是一进三幢的砖木结构建筑,配上小青瓦屋顶,显得古典精致书院四角,以砖墙环绕,形成一个四合院布局。这个书院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有致,体现了当时教学讲学、祭祀、藏书的三大主要功能。

翠屏书院环境古幽,清雅静谧,古色古香的建筑散发着典雅书香气息。书院门前,东西分列钟亭、鼓亭,在清代时,每当暮色临近,钟声敲响,回**山谷,苍劲悠远,是明清时期四川南部地区书院建筑的典型代表。使人遐想联翩,曾被誉为宜宾八景之一,称为“翠屏晚钟”。

翠屏书院是宜宾有史可据的最早、最有影响的书院之一。后又经多次建设修葺。1849年叙府知府许道凡,捐资为翠屏书院增建房舍20余间,以建房余银670两生息补充经费,又将义学田产划归书院。当时的宜宾县令朱琦捐银1000两,加原有息银为翠屏书院共购置田产房屋3处。

1901年改为尚志学堂,后又改为叙州府中学堂。

郑佑之在翠屏书院,每天能安心读书,孜孜不倦地畅游在学海里。

1908年,17岁的郑佑之在翠屏书院读书一年,又以优秀的成绩,提前小学毕业,考入宜宾最好的中学——叙府联中读初中。这所学校的教员,大都是由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他们具有新知识的名儒,又有民主主义思想和强烈爱国热情。他们在学生中倡导民主思想,宣传反帝爱国运动,鼓动青年学生参加社会活动。

郑佑之进入叙府联中读书时,这是一所开门办学的新型学校。在郑佑之的班上,有同学江绍辅等37人,他们在一起不只是求学,而且学校经常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学以致用,让他开阔了眼界,视野放在社会上。

教郑佑之他们的国文教员赵秋潭老先生,就是一位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爱国人士。他在一次上作文课时,出了《论才》为题,要求学生即席作文。

郑佑之稍思片刻,立即伏案提笔《论才》——

才,众所周知是指一个人的学识能力:如才能、口才、干才、将才。历史上的人才不胜枚举……什么样的人算人才?我认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思想转化为行为的人,且首先能做到自食其力,又能影响带动别人,为他人能创造美好生活的人。

当今时代,已经是风起云涌的革命时代。孙中山先生发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号召,率领革命军举起反清反帝大旗,点燃华夏民族前进的灯塔……而我们青年学生,就要成为革命斗争的人才干才……

郑佑之把作文写好后,交给了赵秋潭老师。赵老师阅读了这篇作文后,兴奋激越,倍感郑佑之这个年轻学生,思想敏锐,眼界高远。赵老师判定郑佑之是个人才,是一个时代需要的人才!

当第二天赵老师来上课时,首先把郑佑之的文章在课堂上念给同学们听。然后他讲:佑之同学的《论才》,有别于其他学生的“之乎也者”,惯用八股文来叙述。而这篇文章精练、构思精巧、语言精辟,特别是论“人才”的观点新颖、立意深刻。并紧紧结合时事,痛击时弊,歌颂那些积极投身反帝反清的人士,号召培养救国救民于水火的人,给“人才”以全新的诠释。

然后,赵老师在课堂上请同学们开展讨论:什么是人才?今天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国家的人才?学生们讨论激烈,各抒己见……从此,在叙府联中,人人都知道有个人才叫郑佑之。

在宜宾叙府联中读书时,郑佑之他们就接受了孙中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反清救国政治纲领。并与进步老师、同学们一起经常参加支持宜宾同盟会员领导的革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