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需要实力,但同时又是一场心理战。太多的孩子考试分数不高,不是因为学得不好,而是自信心不足。自信的孩子高考中能够多考20~30分。创造吉尼斯世界销售纪录的乔·吉拉德说:“相信自己——如果你觉得你能,你就能。”
所谓自信,是指自己相信自己,而自信心是指自己相信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自信是一个人心态的核心,贯穿于心态的各个方面,对整个学习、考试过程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有时候甚至会起决定性作用。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当孩子遇到挫折、感到悲观时,自信会让他重新燃起斗志;当孩子感到孤独、焦躁时,自信会让他平静下来。
有人说,自信是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它表现为接受任务后,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并能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决心。孩子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能激发起进取的决心,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如果能够让孩子做到随时、不间断、长期地拥有自信,孩子就能克服成长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又何况小小的考试呢!
考试心态好坏,是决定考试分数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以高考为例,它能直接影响孩子的临场发挥,直接影响考试成绩。而考试心态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自信。考试成功的法宝有二:一是基础牢;二是心态好。
自信来源于实力
自信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的。没有实力,自信就成了“阿Q精神胜利法”,最终会不堪一击。所以,父母要督促孩子认真对待平时的学习和每一次考试,注重增强孩子的知识实力,其主要要求是:
⊙及时复习,促进知识结构建构。要经常练习“过电影法”的复习方法:不看书,而是独立地回想学过的内容、要点、重点、难点,反思自己掌握了没有,并进行规律性的总结、思考。
⊙综合练习,积累成功经验。要重视每一次练习和大小考试,一方面巩固自己学习、复习的成果;另一方面要保持做题的熟练程度,这非常有利于增强自信。
⊙查漏补缺,重在解剖题目。巩固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做题目,但不能陷入题海之中。重点要放在解剖题目上,明确思路、掌握规律、总结教训,才能事半功倍。
自信是考试成功的精神保障
在具有一定实力的基础上,自信就成了孩子取得考试成功的精神保障。这时候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心理学上的“自信的转移原则”。
例如,临近考试时,每天让孩子做一些能让他感到自信的事情,然后让这种感觉扩大到其他领域。每天饭后或休息时,让他有半小时以内的时间用于他喜欢的业余爱好,如弹琴、听歌、打球、散步等。这不但能帮孩子减轻精神压力,更便于对接下来的学习、复习产生积极影响。
千万不要让孩子一刻不停地复习,否则,越是这样孩子就越会感到实力不够,产生恶性循环,变得越来越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