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前的情绪表现,会直接影响复习效率和考试成绩。

一般来说,这种情绪表现不外乎三种:过度紧张;适度紧张;满不在乎。其中,适度紧张是最佳状态。孩子在这种状态下会信心十足、精力集中、思维敏捷、答题准确,考试中常常会有超常发挥。

所谓适度紧张,是指面对重要考试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合理、正常的紧张情绪。有些父母和孩子会认为,考试前只有一点都不紧张,才能在考场上正常发挥,其实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主观偏见。实际情形是,每一个具备正常意识的人,考试前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情绪。所以不要以为一感到紧张和压力,就怀疑是患上了考试焦虑症。

适度紧张通常表现为:①它会让孩子有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从而使得复习处于兴奋状态,不容易产生疲劳;②晚上睡觉虽然没有以前那么踏实,可是醒来后会立即恢复精力充沛;③进入考场前会心跳加速,拿到考卷后也会心绪难平,但很快就能专心致志地作答;④有时候一想到考试便会觉得紧张,可是只要一进入学习状态,这种症状就会消失。

适度紧张是大脑神经机制作用的结果。人脑经过千万年进化,在认识现实世界时,已经具备预测现实危险的机制。当面临的重要事件可能会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利益和前途时,他的大脑就会自动处于一种适度紧张状态,提醒你不要“大意失荆州”。

心理压力过小或过大对考试都不利

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压力与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呈“∩”状。

“∩”的下端部分,表现为紧张程度过低。这时候的孩子大脑保持在一种低唤醒状态,会感到学习乏味无趣,考试时容易对题目产生轻视和马虎现象。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成绩很好的孩子,考试时做基础题时反而常常会丢分的原因。

“∩”上面的顶点部分,表现为紧张程度高。这时候孩子的大脑处于一种过高唤醒状态,学习兴趣被淹没,考试时最容易出现以下两种不良状态:一是组织答案有困难。明明知道答案,却完全没有头绪,根本无法顺利地用文字加以组织,当然最后就不能得高分了。二是出现认知阻断。落笔时头脑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等到答案想出来了,考试时间也快到了;或者要到交卷之后,才会想起答案来。

显然,处于两者之间的适度紧张,无论对复习还是考试都最有利。

父母要帮助孩子把握紧张度

适度紧张对复习效果和考试成绩的影响极大,可遗憾的是,目前的独生子女在面对中考、高考这样的重大人生抉择时,普遍重视不够。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父母的压力普遍要比孩子大许多。所谓“皇帝不急太监急”,就能很好地形容这种现象。

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孩子年龄还小,对考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不够,用父母的话来说就是“还不懂事”、“不开窍”;有的则是因为孩子第一次面临这样的人生大考,不知所措,无法应对。

因此,父母应当帮助孩子把握好紧张度。一方面,不要因为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就无形中把压力传递给孩子,甚至直接对孩子施压,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如“至少要考×××分”等;另一方面,切忌对孩子唠唠叨叨,说些“你要加把劲啊”“你一定要考好呀”等,从而让孩子加重思想包袱,或者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