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后备军”一词最早见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劳动军”和“产业后备军”。按照是否直接参与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衡量标准,将直接参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工人称为“现役劳动军”,而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外的人称为“产业后备军”。因此,我们所言的严格意义上的工人指的是“现役劳动军”,而不是“产业后备军”。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雇佣劳动关系,产业后备军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说这一群体并非资本家的雇佣工人,而只是“潜在的”雇佣工人,马克思又把这群人称为“相对过剩人口”。因此,相对过剩人口其实是被排斥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外的。当我们把相对过剩人口定义为“产业后备军”时,实际上等于把这一群体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中,纳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规训之中。
资本主义统治权对“现役劳动军”或“就业工人”的规训与管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得以维系的首要现实基础就是资本增殖或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而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资本家只有对工人进行规训与管控才能促使工人高效地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增殖。并且所谓的“产业后备军”也是作为资本家规训和管控“现役劳动军”的必要手段而存在的。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对“现役劳动军”的规训与管控,对“产业后备军”的规训和管控却是隐而不现的,在现有的研究中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揭示。当代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后备军”的阐释主要集中于失业理论,把产业后备军看作“失业工人”。例如美国学者詹姆逊通过对产业后备军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资本论》是一部研究失业的论著。把产业后备军等同于失业工人,从而遮蔽了马克思“产业后备军”概念所具有的存在论意义。马克思的“产业后备军”理论表达的不仅仅是工人面临失业危机的状况,一种关于工人的失业理论,在生命政治的意义上马克思的“产业后备军”理论意味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全社会的管控,是现代社会“调节生命”的新型治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