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关系、 推动全方位对接和联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在于增强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流和合作。打造全球互联互通网络,包括基础设施、制度规则、人员流动等方面的互联互通,以此推动全球在全方位的对接,消除隔阂,深化全球合作,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互联互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抓手
从人类合作视角看,互联互通是人类交流的网络。各主体、各领域、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和决定着交流合作的程度与深度,成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引擎。简言之,建设全球互联互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抓手。
约翰·麦克尼尔(John R.McNeill)在《人类之网》一书中指出,有文字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推动历史变迁的主要因素是陌生人之间的接触,接触使双方重新思考,并在某些情况下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①部落、城邦、帝国、现代国家等实际上都是互联互通的节点。作为国际体系内部互动网络的互联互通,在维持现有秩序框架的同时,也在改变系统自身,推动世界向更加复杂的全球体系演进。通过人与人、机构组织、国家等多种主体之间的沟通、联系、对接、协商与合作,资源、要素、信息、网络、人员、制度、政策等要素在区域和全球内的交换,互联互通减少了交流障碍和桎梏,结束了封闭、隔离的状态。①在互联互通过程中,各主体之间所产生的关系即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
当前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受到各国空间距离、自然条件、民族文化、历史轨迹与现实发展、价值战略取向、规模实力等因素的影响。更糟糕的是,国际社会存在一股逆全球化思潮,孤立主义和大国博弈等因素相互干扰,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全球不信任增加,互联互通的障碍更加凸显。各国、各民族、各区域进行协商和合作日益难以达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等硬联通和制度、机制、政策文化等软联通存在的鸿沟,造成巨大的相互损耗,不利于全球经济增长以及消除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打造全球互联互通网络体系是消除隔阂、深化全球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互联互通是消除隔阂、割裂和冲突的纽带和润滑剂,如建立跨境铁路、公路、航线等,可以把陆锁国变成陆联国,把孤岛变成珍珠,促进各国的交流和协作。②建立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可以为全球的生产资料和资源的流通创造新的机会,有助于缩小全球发展差距,推动世界平等、平衡。互联互通已经是全球大势所趋。①加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互联互通,使双方的联系更加顺畅、积极、有效地配置彼此的资源,提高财富积累效率和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水平,这也是全球化的本质要求。②互联互通是全球发展的共同利益和愿望,也是全球发展的最终要求,突破“边缘—中心论”的命运,有助于转变国家的发展道路,极大地减少全球一体化的成本,加快形成全球物流、运输大通道和网络体系,优化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提升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远景目标的实现,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③
二、以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为着力点打造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
打造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包括“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三大重点内容。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重要方向,以规则标准“软联通”为重要支撑,以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为重要基础。
(一)基础设施“硬联通”
基础设施“硬联通”是互联互通的基础。首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资源整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现实可能性。其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还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引导社会投资,整合周边经济资源,促进有关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目前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巨大缺口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其显得重要和紧迫。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建设,电网、水网和油气管线等能源资源建设,电信网、卫星网和支付结算网等信息传播建设,以及产业园、工业园、经贸园和科技园等配套园区建设。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同需求。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公路、铁路、航空、海运、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上加强合作,建设国内基础设施,共建联通各国的跨境基础设施以及连接地区乃至全球的基础设施联通网络是现阶段的发展重点。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和共建国家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网络已初具规模,从公路到铁路,从海运到航空,从油气管线到海陆光缆,都取得丰富成果。例如,蒙内铁路、亚吉铁路、中老铁路等铁路运行顺利,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哈利法港等港口建设扎实推进,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加快,已与1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中俄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等能源建设合作项目有序开展,中欧班列开行量和货运量再创历史新高,为各国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劲动力。在新发展阶段,基础设施“硬联通”将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建立起基于现代数字化技术的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信息等基础硬件系统的互联互通,协助各国各地区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及价值链,释放投资和贸易潜力。新型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还注重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中,采用绿色技术、绿色设备、绿色材料,并在保护生态文明过程中形成“硬联通”。
(二)制度规则“软联通”
制度规则“软联通”是建设互联互通网络的机制保障。要真正使基础设施顺利通关、稳健运行和落地生根,需要加强其政策、规则和标准之间的有效衔接。制度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标准、行政指令程序、贸易投资规则、金融与税收、海关合作、社会保障和投资纠纷处置与审计监管等许多方面。
“软联通”的目标是推动“企业、商品、职业等领域的行政认证体系”,简化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流转,减少不必要的贸易费用,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促进有关各国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通常是由不同的利益攸关群体组成的,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并且极易遭受政治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此,各有关国家或区域的利益相关者需要联合起来,制定统一的标准,共同参加,共享收益,建立互联互通的多边合作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促进区域的持久发展。“软联通”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规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工人的合法权利,积极开展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参加“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活动,促进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平等和繁荣。
截至2022年7月底,中国已与1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200多份合作文件。已与32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协议;与13个共建国家签署了7个自贸协定;与22个国家建立了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中国将同合作伙伴一起构建全球最大规模的自贸区。中国还积极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通过高水平开放带动高质量发展。此外,中国已与法国、日本、意大利、英国、瑞士、奥地利、加拿大等14个国家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建立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
(三)人文交流“心联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之亲在于心相近。只有增强“心联通”,才能逐步实现行动和制度上的互联互通。“心联通”注重加强文化交往,构建文化交往的多元化和相互影响的大环境。“心联通”通过推动建设一大批“小而美”的项目,帮助共建国家民众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这还会促进各国人民增进情感联系,增进文化交往,了解彼此生活习惯、思维习惯、文化背景、发展历史等。
人文交流“心联通”包括很多方面,内容涵盖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多个领域。在教育科技合作方面,要对各种不同交流合作形式之间的差异进行剖析,准确掌握当前教育合作形势,适时地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要按照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促进教学共享、学历互认、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高联合办学和研究的规模和水平,逐步增进双方的了解。在文化交流和互动方面,要坚持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重的基本方针,掌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向,按照国家的对外发展战略、文化产业政策和文化商品的基本特征,综合考虑合作国家的基本国情、文化诉求和文化政策等特点,加强宣传方式改进、改革和完善,争取尽量落地、生根和见效等。与此同时,要继续加强图书报刊、影视、戏曲、音乐传媒等产品的互通,拉近国与国之间民众的心灵距离。在旅游合作方面,要根据国家对外发展战略、合作国家的社会安全和旅游发展方针等情况,研究制定和完善较为合适的应对之策。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要充分了解责任范畴,准确掌握当前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根本趋向。按照本国的发展战略、周边国家的根本需求以及不同的社会需求,不断推进和改进现行的社会公共物品。同时,适时推进国际标准、地区组织等新型公共产品,诸如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