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民教育运动开展以来,各国政府在确保入学机会供给、受众覆盖面和学业质量方面采取了多种务实措施,提高处境不利群体或资源不足地区的教育公平性。

一、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对边缘化群体来说,“一带一路”的十个东盟国家在教育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来解决障碍。“适切性”是大多数国家在教育与地理位置、民族、语言、性别差距及其他特殊需求之间搭建桥梁的一个主要策略。[25]

框3.4 东南亚国家共同努力,惠及未受教育群体和教育边缘化群体

作为全民教育十年中期评估的一部分,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东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9月组织了一场培训活动。十个旨在惠及未受教育群体的合作项目被挑选出来,随后在2009年4月,各教育部长在第44届东南亚教育部长理事会会议上通过了这些项目,旨在关注有特殊需求的学习者、有辍学风险的学生、失学儿童、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和女童、来自贫困家庭的学龄前儿童、偏远农村地区的学习者、无国籍和无证儿童、罹患艾滋病的儿童以及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处境困难的学习者。借助全民教育合作伙伴的支持,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这些项目让东南亚教育部长成员国有机会自行引导自己的全民教育优先事项。

资料来源:UNESCO and UNICEF.Asia-Pacific End of Decade Notes on Education for All:EFA Goal 2 Universal Primary Education[R].UNESCO Bangkok,UNICEF EAPRO and UNICEF ROSA,2013:36.

根据小学女童净入学率和进入五年级(小学最高年级)的女童巩固率进行排名,老挝政府确定了教育处境最为不利的区县。在大约140个区县中,有56个区县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政策规划特别关注并试图满足其全民教育需求。全民教育快车道倡议(现称为全球教育伙伴关系)将这些区县作为目标,划拨资金建设新教室或翻新原有教室;提供社区补助和校餐以消除因贫困而带来的入读障碍;提升现有教师的资格水平并引进优质示范学校。

在越南,政府为渔家儿童设立了“流动教室”(船上教室)以及卫星学校。虽然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学校,但这些位于社区或村庄的教学点有助于把儿童特别是少数民族儿童吸引到并留在学校。政府的另一种做法是聘请教师助理或卫星学校助理挨家挨户地把孩子接送到学校。聘请来自同一族裔群体的助理可以鼓励少数民族家长把孩子送入学校就读。他们还能协助不会说当地语言的教师进行交流。此外,政府已成功试行了三种语言的双语教育课程。实践证明,这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儿童的就读率和巩固率,改善试点学校的学习成果。

框3.5 柬埔寨——入学和质量相辅相成

柬埔寨实行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教育改革计划,现已在学习质量和入学率两方面初见成效。20世纪90年代,柬埔寨在学校建设、教科书和教师培训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可是对入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很有限。2000年,该国启动了“优先行动计划”,在供应措施中考虑实际的需求:2001年,在取消了当年学费之后,又减少了贫困家庭的一些杂费;初中贫困生有奖学金;在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下,给贫困学校的儿童每日供应早餐;学校引进了保健措施,比如驱蛔虫;给学校提供补助金,主要用于购置学校用品,减轻家长负担,必要时用于开办补习班。

优先行动计划不仅是关注需求方,它还包括这样一些重要措施,比如改进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到艰苦地区任教并提供特别津贴;向小规模学校提供现金补贴,用于提高教育质量。成本效益最好的现金补助就是用于教师培养的补助。但是柬埔寨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其中包括在升入高年级之后设法把儿童继续留在学校,并进一步改善学习成果。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8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R].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8:123.

二、南亚和西亚

南亚和西亚国家对边缘化人口的教育给予了特别关注,特别是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口、少数民族和少数语言群体、女孩和处境不利的儿童。一些政府已经出台了新的政策框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并在依然缺乏学校的地域扩建教育设施。虽然在过去十几年中增长显著,但是教育起点低的劣势让南亚和西亚地区需要继续努力。[26]

不丹政府承诺为所有6至16岁儿童提供免费教育。教育在政府发展政策中得到高度重视,教育支出的份额较高。尽管政府做出了相当大的改善,然而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小规模分散定居点的教育供给依然存在困难。政府正在小型偏远社区扩建教室,并制定针对教育需求的干预措施来降低成本,如免费提供校服和课本。

在孟加拉国,政府实施的小学助学计划为提高社会经济处境不利的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0年,该项目已经惠及40%的最贫困学生,约为480万农村小学生。政府计划按照学龄儿童的需求扩大覆盖范围,将受益学生数提高到780万人。据估计,其中有45%~90%的学生来自最偏远和最艰苦的地区。此外,在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支持下,孟加拉国政府的学校供餐计划还惠及了110万粮食不安全地区的小学生。

框3.6 斯里兰卡——家庭学习计划为冲突地区提供教育

在斯里兰卡北部和东部地区,由冲突造成的背井离乡打乱了很多学生的学习计划。项目的最初构想是为无法正常上学的学生提供一种家庭替代教育课程,由教育部牵头开发工作,由国立教育学院提供技术支持,该课程以原有教材为基础设计出新的模块。儿童如果因为不安全因素无法上学,在家期间可以使用这些模块进行自学。2008年开发出学习模块1,面向1~2年级学生,内容包括僧伽罗语、泰米尔语和数学,并于2009年试行。随后完成了面向3~5年级的模块2和模块3,第一版印刷了60,000份。家庭学习计划是一个可行的短期替代方法,可以避免留在境内难民营或者转移到安置区的学生跟不上学校课程。

资料来源:UNESCO and UNICEF.Asia-Pacific End of Decade Notes on Education for All:EFA Goal 2 Universal Primary Education[R].UNESCO Bangkok,UNICEF EAPRO and UNICEF ROSA,2013:39.

三、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国家数量众多,社会和文化背景多种多样。同时,个别地区常年存在不稳定因素,各国既要持续提高自身的教育发展水平,也需要顾及外来移民和难民儿童的教育需求。

也门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不过其入学人数从1999年的230万增加到2013年的387万,性别差距也在缩小,女孩从教育的整体扩张和有针对性的干预中获益良多。入学情况的改善可以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使用低成本的标准化学校设计,并向社区征询有关学校位置的意见。90年代初以来,虽然学生继续为校服和课本支付费用,但是基础教育(1至9年级)原则上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在2006/2007学年,教育部不再规定一定要穿校服,同时免除了1至6年级的女孩和1至3年级的男孩的书本费。也门还采取各种措施,聘用更多的女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27]

邻国对待伊拉克难民采取了一种宽容和开放的做法,特别是约旦所接纳的伊拉克难民人数位居第一。2007年,约旦皇家令规定,伊拉克难民子女享有与国民一样的上学机会,而不管其法律地位如何。为难民提供公立学校的上学机会能为适龄儿童挽回很多被迫失去的福利。比如,为他们提供书本和学校设施可以避免出现零散的、断断续续的入学计划,而在难民营环境下,这些都很难得到改善。约旦教育部和非政府组织“Questscope”共同运营了39所非正规教育中心,参与人群大多是辍学的约旦人,同时还接收了约1,000名伊拉克人。这些学校接收1~10年级的学生,在两年的时间内提供三期快速学习课程,每期持续八个月。在获得证书后,学生可进入职业培训学校或中学。该项目的成绩斐然,估计有75%的学生完成了其参加的学习班。[28]

四、中亚

在中亚地区,适龄儿童在获得优质教育时所面临的差距主要受到家庭经济条件、儿童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人口不易获得受教育机会。[29]

格鲁吉亚普通教育法第22款规定,国家有义务为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提供为期12年的免费教育。根据经济水平核算生均教育券的金额,并分发到每位学龄儿童的家长手中。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公平性的项目,特别是增加边缘化儿童的入学机会。例如,2010—2013学年,教育与科学部为来自弱势家庭的儿童免费提供教科书。自2013/2014学年起,“学生用书免费供应项目”为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以及私立学校中家庭困难的学生或家庭成员在战争中丧生的学生等处境不利的群体提供教科书和教辅材料。[30]

在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特别重视并保护处境困难的儿童或失去父母/家庭照料的儿童,如重视孤儿和残疾儿童的权利和利益。政府还特别重视失学儿童和青少年的补习教育,在课外时间设置了一系列的艺术和音乐学校、体育学校、儿童图书馆、业余爱好俱乐部和活动场所,其目的是增加教育吸引力、提升就读率。这个计划还包括为农村地区或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以及孤儿和残疾儿童修建运动场所。相比之下,本区最贫穷的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对教育和课外活动的投资偏低。

框3.7 哈萨克斯坦——为残疾儿童进入全纳教育铺平道路

位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社会适应与劳动康复中心开展了一项名为“我在你们中间”的项目,旨在让教师、家长和自闭症儿童做好进入普通学校的准备。项目培训班向从事自闭症儿童工作的教师和专家宣传在教学中应采用恰当灵活的教学方法;向父母及家庭成员介绍在全纳教育环境中与自闭症儿童相处的方法,推动社会大众了解、接受自闭症。到目前为止,参与项目的15名儿童都成功融入主流教育体系。中心已经制订计划来延长和拓宽其服务内容,包括设立资源中心、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早期特殊培训。该项目的优势在于,有一套系统的方法来应对目标群体的需求及各类挑战,并通过现有的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网络进行复制和扩展。研究认为,项目具有在哈萨克斯坦及其他中亚国家扩散的可能性。

资料来源:UNESCO and UNICEF.Asia-Pacific End of Decade Notes on Education for All:EFA Goal 2 Universal Primary Education[R].UNESCO Bangkok,UNICEF EAPRO and UNICEF ROSA,2013:37.

教育系统并不能与暴力事件完全绝缘,和平和冲突后重建是在受冲突影响国家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在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以及俄罗斯部分受冲突影响的地区,短期战事使数十万平民流离失所,许多儿童都在接受优质教育方面面临着严重困难。例如,在阿塞拜疆,政府已经付出了大量努力,力求解决来自纳卡地区的流离失所儿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境内流离失所的学生有望获得免费的校服、书本并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不过,许多家长都声称实际上他们不得不支付这些费用;教育质量也是一个问题,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有限。[31]

五、中东欧

在有统计数据的中东欧国家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取得了90%以上的初等教育净入学率。大部分国家都通过宪法或教育法案的形式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其关注的重点已经转向如何为学龄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以及如何消除社会和文化障碍,让学校教育更契合边缘化群体和特定文化背景群体的需求。

针对小学住宿生或参加课后延时班的学生,俄罗斯的教育机构会按规定标准为他们提供保障用品,包括衣服、鞋、**用品、个人卫生用品、文具、玩具、营养品,等等。学校有权向家长(监护人)收取一定费用,并酌情减免困难家庭的费用。俄罗斯的联邦法律还规定,如果学龄儿童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入学,并且需要在家接受教育时,教育机构有义务为其提供家庭式教育服务。[32]

捷克自2000年以来已经将普及初等教育与普及基础教育的概念相融合,涵盖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政府还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校开发和实施有特色的校本活动,重视各个学校间的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师范院校或教师培训机构注重培养教师针对特定科目的任课能力。同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赋予教师自主选择教学方法的权利,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33]

在爱沙尼亚,教育法案规定年满七周岁的儿童(包括外籍或无证儿童;外交官或国际机构雇员子女除外)须接受免费义务基础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应入学就读,不能因为其身体或智力原因而被排斥在教育体系之外。例如,针对有智力缺陷的学生,教育部门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等级的分类,开发了多套相对简单的课程材料。2010年实施的新基础和高中教育法案还明确了家长的职责。如果家长未能履行协助孩子注册入学的义务,或者未在学龄儿童每学年缺勤20%及以上的课程时提交请假说明,则会被罚款约800欧元。[34]

在本区域,属于少数族裔或移民的儿童与青少年的辍学率和被开除率较高,且学习成绩较低。边缘化的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是罗姆人的经历。虽然各国政府对罗姆人社区的系统化隔离政策正在逐渐改变,但是罗姆儿童依旧遭受多种非正式隔离,包括在教室里与其他学生分开坐,或者被安置在残疾儿童学校。再加上罗姆人社区在地理上的孤立和住房的隔离,使得问题更为严重。据统计,在波黑,罗姆适龄儿童在2011年的入学率仅为69.3%,远远落后于97.6%的全国平均水平。保加利亚有15%至20%的罗姆儿童仅上到四年级便会辍学,罗马尼亚的这类儿童则有30%。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欧洲在2005年发起了多国跨机构的“罗姆人十年融合”倡议。例如,保加利亚通过有针对性地扩大服务范围、课外活动和财政支持来促进入学率和巩固率的提升。其他改善罗姆儿童初等教育的干预措施包括对学校实行经济激励(如匈牙利和斯洛伐克),或对学生实行经济激励(如捷克和斯洛伐克)。不过这两种激励措施都是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并非专门针对罗姆人。在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波兰、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罗姆学生的教室有指定的调解人或助理。他们参与课堂事务的程度虽然在各国之间不尽相同,但重点都是通过学校与社区的对话来支持儿童的学业进步。[35]

六、北美和西欧

本区域国家主要是从宏观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角度推进普及工作,切实保障所有儿童、特别是弱势群体儿童的学习机会。

在塞浦路斯,教育与文化部的首要关切点是确保岛上的所有儿童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机会,并重视整个教育过程的质量。在弱势群体和非官方语言群体的聚居区,政府将其划定为“教育优先区域”,防止出现社会排斥或边缘化现象,降低并消除辍学率和功能性文盲率。项目行动框架的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小班教学;聘请会讲当地母语的教师;在幼儿园和小学提供免费的早餐,为处境困难的学生提供三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每个区域设立两名项目协调员。此外,由于教育政策的整体方向是协助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融入社会,国家法律还保障外来移民子女享有无歧视的教育权利。就算父母为非法移民,其子女也被允许入读公立学校。[36]

以上内容只是选取的一小部分案例。“一带一路”国家一直都在努力惠及所有的小学学龄儿童和边缘化群体。各国政府日益认识到初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应对普及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和需求。然而,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普及免费的义务初等教育依然面临多种障碍,包括:数据的可用性不足;招收并把弱势儿童留在学校困难重重;一些国家给予教育的重视程度低;隐形教育成本高;缺乏惠及边缘化群体的系统性战略规划;局部冲突和突发事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