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要求推进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必须从教育观念转变入手,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行为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教学行为方式不转变,教育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更要重视教学行为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
一、中学语文学科的主动、互动、能动的含义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行为方式,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实现高质量的“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彼此探索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的前提,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中学语文学科主动的含义
1.主动的含义
“主动”是指不靠外力促进而能够自己把握的自动。通俗的解释是与“被动”相对,指能够造成有利局面,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中学语文学科的“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主动学习是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它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学习相对。”(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p124)在主动学习中,学习不是单纯由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一个知识的“建构主义者”。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2.中学语文学科主动的含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二)中学语文学科互动的含义
1.互动的含义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狭义的互动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互动,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它指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教师和学习者直接或间接地互动,从而走向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是“六要素”教学行为方式中的重要因素。师生之间的“互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中学语文学科互动的含义
在课堂上,学习者获得的知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所承载的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者所接受的知识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教科书的知识比例相对减少,而教师的个人知识,尤其是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的比例大幅提高。这就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要善于设计话题,让师生、生生在课堂教学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自由分工与合作,通过人际交流进行学习,必然会形成交流、分享、观点碰撞、“双赢”等局面。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使师生、生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行动起来,达到语文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中学语文学科的能动含义
1.能动的含义
能动指自觉主动,具有自主作用的意义。哲学解释,能动是指有意识的动物都具有驾驭自身思维和行为的能力。由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能动”总是和“主动”结合在一起,已经隐含在“主动”之中。因此,可以把“能动”理解为学生的主动“探究”。
主动“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六要素”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情意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主动“探究”是针对被动“接受”而言,“探究”以“主动”为基本前提,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学习过程往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从真实的自然情境、生活情境或书本知识情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或“研究问题”,学生“探究”的问题只要对学习者本人来说具有一定的“陌生”或“新异”,就有探究的意义和价值,它看重的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深刻地领会“知识”、形成“能力”并建立“情意”。
2.中学语文学科能动的含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烦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能动学习的空间。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二、中学语文学科的主动、互动、能动行为的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更要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行为。新课程、新教材为主动、互动、能动的行为方式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契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从教材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行为方式,在语文课堂上,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学习、互动促进、能动探究。
(一)中学语文课堂主动行为的设计
就目前情况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涨,积极参与提问、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几个同学,大多数同学总是持一种旁观式的学习态度,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必须做到:
1.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和蔼,真情实意地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学生知识的不足,阅历的肤浅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盲目,产生“出格”的表现。对此,教师不要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学生批评训斥,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降低教学效率。有关实验表明,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受到批评训斥后,学习效果就越差,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一种朋友的关系,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信任学生,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平等地善待每位学生。赏识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人需要赏识和激励,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也不例外,当他们得到赏识和激励时,就会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做好,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了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在每位学生身上,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对于学生的方法和答案,正确的我们加以赞赏,错误的我们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赏识,树立起自信心,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课文背错了,词语写错了,回答问题时答错了,教师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然后巧妙地纠正错误。
“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地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成功一次,那么,他在课堂上发言的水平会更高,学习能力会更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学生有了参与的自信心,还需要强化。这就需要教师良好的引导,包括课外与学生的谈心和交流,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鼓励个别举手,以点带面,使学生逐步形成敢于回答问题,敢于参与的风气。当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见解时,我们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赞许,并尽量地给他们提供机会。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创设情境的办法有很多,这里略举两例,以便大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1)以趣味性材料或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趣味性材料,如故事、典故等创设情境,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也可以根据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头,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个或几个有趣的问题,设障置疑吸引学生,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以其新颖性、趣味性、文艺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把课上活。在教学《海燕》一课时,可制作一个教学软件,其中插入了充满**的朗读和海燕勇敢自信的形象(海面上的变化、海鸭、企鹅等动画),播放时学生仿佛也受到了海燕的感染,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欣赏中去。
3.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学生就会感到很枯燥乏味,越来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灵活多样,让学生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根据文体或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授课形式,如:听读欣赏课、速读速记课、渗透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自尊心强、不服输、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适当的竞争,如: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格言警句、背诵古诗文等,让学生同桌比,小组比,班级比,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竞争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转变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学里,老师一直是处于中心地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老师权利覆盖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权。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语文素养是需要通过他们主动学习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和提高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现: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由信息单项交流向师生多维互动的转变;由教学按照统一模式向教学追求个性化的转变。
5.做好课前预习
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其他学科的数倍,只靠课堂的几十分钟进行阅读是根本不行的,因而课外预习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要怎样来进行有效的预习呢?
必须加强预习指导。预习前,教师必须指出预习的范围、目的、方法和重点,使学生目标明确,胸中有数。
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调查研究,进行个别辅导,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预习中的困难,及时给予解决,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进行具体的帮助。
在预习的过程中,还应该要求学生运用规范的阅读符号做好标记或写出批注。
总之,教育的实践关键是课堂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才能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变成自己的财富,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中学语文课堂互动行为的设计
互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相互评估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行为。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交流、鉴赏、总结,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解疑释难。
互动能把教学客体学生定为教学主体,尊重人的价值、调动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培养人成为德才兼备、经世致用之才。通过师教生、生教师、生教生,全方位、立体化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手脑并用,有胆有识,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大面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互动行为设计:
互动行为常用的方式有“问答式”“师生讨论式”“学生互动式”等多种形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特点和特定的适用范围,教师必须有选择地加以灵活运用。
“问答式”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事先设计出要学生理解的问题,由学生解答,教师做点评,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如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将课文划分为精读课、讨论课、自学课。对精读课,可把课程内容从大的方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另一部分为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双基”互动教学中,抓住课前“3分钟”进行内容提问,互考字词、汇报从课文中找错别字、标点、引用出处、注释句中的错误进行大胆质疑(连鲁迅作品也不例外);阅读教学中,先由学生介绍查找到的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然后由教师根据课文思想内容、现实意义、人物形象、写作特点等提出问题,由学生书面或口头回答,在充分暴露问题、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极精致地进行传道、授业、解疑、释惑,之后让学生运用新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巩固,形成能力;每次作业批改完成后,应对作业质量进行分析,找出典型错误在黑板上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同时,每次批改作业都应尽量去发现一些创新解答方式,在讲评中拿出来,让这位同学上台亲自讲解他的思路,每当这时,课堂气氛就十分活跃,不时有同学站起来提出自己的意见,有时还会发生严重的分歧。经过学生们讲解、讨论和教师最后评述,类似的案例在学生的记忆中总是十分清晰,教学效果十分好。
对自学课,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组备课、试讲、试析,由学生教学质量鉴定小组做出鉴定,最后由教师裁判。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所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难易适中,回答量也要适中。对学生口头回答的问题要当堂给予点评,肯定自学、读写中的亮点和闪光点,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讨论式”就是教师要预先设定讨论题目和要求,由学生分组讨论的一种互动教学方式。它适用于有疑惑点的课文。例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老师可这样设置问题:愚公真的很“愚”吗?学生会有两种观点:一是愚,一是不愚。由于问题设计出乎学生的意料,所以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会很高,各抒己见。学生学习兴趣浓,对课文挖掘的深度远远会超过平时。这样的问题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巧妙设疑,有序地讨论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求知的兴趣。
为便于讨论有序、有效,事先按学习基础不同,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应由一位小组长负责记录讨论过程,最后每个小组要出一份讨论报告,将每个人的观点、争论及最后的观点表述清晰,然后由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同学轮番上台讲述观点,讲完后由教师当场提问,学生回答,最后由教师对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是否有创新、还须改进之处一一评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以提示为主,不能过多地发表个人的主张,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充分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收集汇报后应做出评价总结,既要肯定其结论合理的一面,也要指出认识上的不足及其产生的原因。
“学生互动式”,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虽然是“读说听写”这四个字上,但学习阶段的不同,四个字含义迥然不同。初中毕业阶段的“读”,重点在理解;“说”,重点是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听”,重点是掌握要领,听出真实意图;“写”,重点是记叙能力。“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正常的语言交流,培养条理性、逻辑性,围绕中心进行交流,每周作文课前留出3分钟,让学生即兴发表“一周述评”口头作文;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大型活动,以主持人的角色编写校运动会开场词或串词,编写艺术节解说词等方法,实现第一、二课堂互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教书育人的结合点;编写《范进中举》《变色龙》等课本剧,扮演再现作品人物形象,既提高编剧能力,也提高表演能力和团队精神。在“写”的过程中,运用“互动式”方法效果尤佳。命题作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互动式”教学,主要通过互相批改作文,从字、词、句、段、篇乃至一个标点符号,都是大家“扫描”和“识别”的目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采用学生批改,教师不予批改的办法,有效地督促学生“助人自助”的连锁效应的实现;学生参与办报,从评论、编者按的写作到组稿、核稿都由学生独自完成,由教师参与的编审委员会集体审核通过,最后由学生排版、制作、发行,办报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写作能力、加强沟通交流的过程,凡参与者,无论角色、地位如何都获益匪浅、终生难忘。“互动式”作文教学,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树立了每个学生的尊严,有效地克服写作心理学中的心理障碍和畏难情绪。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瞬间的自我定位,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互动行为的教学实践,不仅是语文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精神,进而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中学语文课堂能动行为的设计
语文教学是一个真正的知、情、意、行一体化的过程。通过教师的情趣行为来实现老师、学生、教材的三维能动。
第一层次为“入乎其内”的“情趣”。这种“情趣”由“对话”得来,现代阅读理论称之为“主体间性对话”。你看,在读的过程中,你通过文本在聆听“虚位”的作者的心声,而同时似乎又有许多人类思想的精灵在跟你交谈,或帮你与作者对话,你的整个心灵的空间,进进出出的全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声音和意象。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对话过程。美籍学者叶维廉先生曾对此作过生动的描述:“打开一本书,接触一篇文,古代的、近代的,甚至异国的,都同时被打开,同时呈现在脑海里,在那里颤然欲语。一个声音从黑字白纸间跃出,向我们说话,其他的声音,或远远地回响,或细语提醒,或高声抗议,或由应和而向更广的空间伸张,或重叠而剧变,像一支庞大的交响乐队,在我们肉耳无法听见演奏时,交汇成汹涌而绵密的音乐。”在这种“单相虚位间性对话”中,主体在与神秘的心灵,在与众多的思想情感的精灵交流,是非常有情趣的。
第二层次是“沉乎其中”的美趣。这是一种沉醉之味。语文并非冷漠的知识介绍和概念推理,它本身是“热”的,它有血有肉,富含情感美,语言美,哲理美,科学美。“半亩[1]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人间的一切爱和恨、美和丑,全都倒映在语文这“半亩方塘”里。在语文学习中,不仅包含了对文中知识的把握,包含了智慧的提升,也包含美的体验和美的感受,实现了一种思想境界的升华,从而使学习主体沉浸于一种难以言喻的妙境中。学生可能因某一细节而热血沸腾,也可能因某一句动情的话语而感伤;可能因文中的内容而迷惘彷徨,也可能因文中的内容而**奔放。当学生陶醉于一种情韵,进入了美的创造与欣赏的“癫狂”状态,就能达到听则“辩于味”,写则“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司空图《诗品》)。
语文学习趣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出乎其外”的“智趣”。这是一种发展之味。数理化学习,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生明显感觉到是一种智力的运动,因而他们乐此不疲。其实,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很有智力价值的,是启迪人类智慧的主要手段之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把广泛阅读作为智力发展的广阔背景和指路明灯。智趣的获得,主要在于迁移,在于举一反三;“智趣”获得的标志,在于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生活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在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应的语文任务。在“情趣”“美趣”与“智趣”之中,最有生命力的是智趣。入乎其内之“情趣”,沉乎其中之“美趣”,那仍只是限于一文一课的自娱自乐的自足之味,而能出乎其外,通过迁移而获得的外展的“智趣”,才能真正完全满足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
中学语文博大精深,中学语文趣味横生。巧比妙喻可话愁绪万端,标点更改可传冷香热肠;咬文嚼字巧用曲解生妙趣,巧答妙对意味深长留佳话。成语、对联、典故、逸闻,无不充满了文化的趣味和思维的智慧。我们的教材既有文本研习,更注重活动的体验、问题的探讨和思维的敲击。相信新鲜活泼的教材的导引,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全面互动,将给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局面。
[1] 旧制.1亩≈666.7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