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实际上包括了“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两门课程。
“品德与生活”面向小学1~2年级学生,它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需要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和社会教育;提倡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感地生活,有创意地生活。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成长发育的生活内容的基本要求,侧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目标。积极愉快和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对生活态度的要求,是儿童参与集体生活所应具备的基本态度,侧重反映了社会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标。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进行个体生活和亲近自然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对生活方式的要求,侧重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小学品德学科的知识、能力、情意的含义
对小学品德学科的知识、能力、情意的理解,其实就是对小学品德目标理念的理解。所以,对其理解和分析,也是建立在对小学品德课程标准的目标表述的基础上的。
1.小学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表述及其含义
小学品德《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从四个层面对课程目标作了表述,这四个层面为: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中重要的方面,这一目标的旨趣在于:丰富儿童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促成儿童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引导儿童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行为与习惯”目标中的“行为”主要指儿童的道德行为,而“习惯”主要指儿童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知识与技能”目标着眼于引导儿童从生活中汲取道德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品德与生活课程核心理念是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学会关心、学会探究、学会做人。因此,本课程并不着意于对儿童进行系统知识体系的灌输。当然,本课程在弱化知识体系灌输方式的同时并未贬低“知识与技能”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因为“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着眼于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此目标中的“过程”强调儿童在活动中认知、感受、体验、反思、应用的经历,重在儿童的“亲历”;此目标中的“方法”强调探究性方法。这与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实践中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
2.小学品德学科的“知识、能力、情意”的含义
(1)小学品德学科中“知识”的含义
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思维方式中的“知识”,包含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陈述性知识——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两种形式,和程序性知识——关于做事的方法和步骤的知识,包括操作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两种形式。其中,操作性知识是指操纵外部具体事物的程序性知识,如写字、绘图、实验操作、听说读写等;元认知知识是调节和控制内部心理操作或知识的程序性知识,如策略性知识、任务情境和条件的知识、自省的知识等。
例1 能说出我国的四大发明的具体内容,并能说出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陈述性知识)
例2 知道正确的刷牙方法。(程序性知识)
例3 在公共场合,能意识到和控制自己做到轻声慢步,不影响别人。(元认知知识)
(2)小学品德学科中“能力”的含义
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思维方式的“能力”,包含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知识与技能”“习惯与行为”以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相关内容。我们理解的能力,其实就是能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行为特征与心理特征。
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程序性知识,仅仅是基础。重要的是在反复的实践和操作中形成稳定的操作性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和行为,其实就是一种稳定的技能性操作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操作程序和思想方法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过程与方法目标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动作序列,而且蕴含着观念层面的思想方法。操作程序表现于外,凸显的是过程;思想方法隐藏于内,强调的是方法。从广义知识观的角度来看,思想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是一种元认知知识。但无论是操作程序,还是思想方法,都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应用和训练,才能达成一种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4 在生活中,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
例5 在生活中,能够并养成自己收拾书包文具的习惯。
例6 能够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完成一项简单的调查任务。
(3)小学品德学科中“情意”的含义
小学品德学科中的“情意”,基本等同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品德课程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它的目标必然要体现出一定的思想、社会、道德、价值等意识和观念。“情意”是一个以个体或群体的需要为基础,围绕特定事物或观念建立起来的,影响个体的认识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包括情绪/情感(Emotion)、价值判断(Valuation)、行为倾向(Propensity)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价值判断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对任务情境和条件进行的价值判断。由于价值判断既是情绪/情感的认知基础,也是行为倾向的动力基础,因此,价值判断是情意目标的核心。
朱小蔓教授从个体与对象的关系的角度,把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分为五大系列:人与自然、人与操作对象、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并根据此五大系列构建情感教育的目标。这一分析框架明确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五种对象:自然事物、人造事物(即操作对象)、他人、社会(国家)、自我。此外,过程与方法也可以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对象。由此,可以将六种对象与三个内容维度相结合,建立起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对象——内容”两维分类系统(见表2.13.1)。
表2.13.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对象一内容”两维分类系统
例7 热爱和尊重国旗、国徽和国歌。
例8 以自己身为中国人而自豪和骄傲。
例9 对破坏环境和自然的行为感到愤慨和担心。
例10 为独特的自己而自信和骄傲。
二、小学品德学科的知识、能力、情意目标的设置
在小学品德学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对知识、能力和情意目标进行学科化解读和设置。
(一)知识目标的设置
1.“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知识目标的设置
(1)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
本目标要求儿童掌握保健知识并知道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要求儿童掌握安全知识,包括如何求助与自救;要求儿童掌握常见的交通标志的意义,避免交通意外的发生等。
(2)掌握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
(3)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自然常识包括:有关动植物的知识,天气、季节的变化对生活影响的知识,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有关知识等。而社会常识包括:交通标志、交通规则的知识,环境保护的知识,与同伴交往的知识等。
(4)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例如知道国庆节的日期,了解国旗、国徽和国歌的知识。
2.“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知识目标的设置
(1)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2)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4)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5)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6)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的设置
1.“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能力目标的设置
(1)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技能,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的基本技能,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3)具有初步的收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4)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5)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
(6)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体验提出问题、探究或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
(7)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
2.“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能力目标的设置
(1)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与行为习惯
(2)初步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3)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4)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5)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选用恰当的工作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
(三)情意目标的设置
1.“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情意目标的设置
(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爱亲敬长”侧重于让儿童懂得父母养育之恩,能以感恩的心热爱父母和亲人并乐于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儿童理解长辈、教师对自己成长的付出,热爱他们、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爱集体”侧重于让儿童感悟和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理解集体对自己成长的价值,爱护集体的荣誉,乐于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爱家乡”侧重于让儿童了解家乡的特点,体会到自己的发展离不开家乡各方面的支持,关心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儿童热爱家乡的情感。“爱祖国”侧重于激发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珍爱生命”侧重于让儿童体验到生命的珍贵,让珍爱生命的意识深入儿童的内心深处。“热爱自然”侧重于让儿童理解人与自然共生共在的关系,让儿童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3)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自信向上”侧重于引导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怯懦、不自卑。“诚实勇敢”侧重于引导儿童学会诚实待人,不说谎、不欺骗;鼓励儿童遭遇困难时勇敢面对,不退缩、不回避。“责任心”侧重于培养儿童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生活态度,让儿童负责任地生活。
(4)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此目标侧重于让儿童对动手动脑和探究充满兴趣,让儿童深入体验和享受动手动脑和探究带来的快乐,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2.“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情意目标的设置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
(4)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5)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例11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新中国的生日”单元目标设计
1.知道10月1日是国庆节,知道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认识我们的国徽;(知识)
2.会唱国歌,升旗仪式时能做到肃立敬礼;(能力)
3.能够通过收集照片和明信片等方法,感受祖国的河山的壮美和建设的成就;(能力)
4.为祖国的河山壮美和建设的成就感到自豪和骄傲;(情意)
5.知道和了解一些人民英雄的故事和事迹;(知识)
6.为人民英雄而感动和敬佩;(情意)
7.在庆祝国庆的活动中,能主动参与,发挥才能,团结合作。(知识、能力和情意)
例12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走进美丽的家乡》单元目标设计
1.能够通过小组活动,进行实地考察,完成观察记录,制作家乡的平面图;(能力)
2.观察和拍摄家乡美丽景物的照片,或者手绘自己的家乡的景物,并以此为依据介绍自己的家乡;(能力)
3.为自己的家乡而骄傲和自豪;(情意)
4.了解自己家乡在祖国地图中的地理位置,了解自己家乡的地形、地貌、气候等特征以及人们的风俗习惯;(知识)
5.通过收集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中国不同地区的特点。(知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