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这些语句老师们可能耳熟能详,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语文老师,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很容易陷入“教课文”的泥潭,还是以关注课文内容为主的串问式、分析式教学,心中没有“语文课程观”。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改变我们的学科教学思维方式,倡导“六要素”教学方式。其中“知识、能力、情意”三个要素就是教学思维方式,也就是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本节从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能力、情意的含义和目标设置的解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明确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真正做到“教什么”心中有数。

一、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能力、情意的含义

对于知识、能力、情意的论述,各种著述多如牛毛,但小学语文学科中知识、能力、情意的内涵较少论及,或者说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专家尚且如此,别说是我们普通的教学一线的教研员。所以本节中对知识、能力、情意的含义的阐述只是站在一线教师容易理解的角度,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来作诠释,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的含义

我们以下述界说为基础,确立“小学语文知识”这一概念的含义:

皮连生说:“可以把知识定义为个人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被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通过书籍或其他媒介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广义的知识观已将知识、技能与策略融为一体了。”

维纳·艾莉说:“知识是被交流和共享的经验和信息。默认的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明确的知识是在个体间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递的更加正式和规范的知识。”

阿普尔说:“学校所处置的信息、知识仅限于社会文化与信息的极少部分,这种在学校里所接受的信息和知识谓之‘学校知识’。”

从以上界说可以看出:皮连生先生定义的是“广义的知识观”,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也就是说,与语文活动——语文学习相关的,总体上都可以看作“(广义的)语文知识”,它的主体是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其中纳入语文学科课程的,按阿普尔的说法,称为语文学校知识,或者“(狭义的)语文知识”。现在语文教育界通常所说的“语文知识”,即“语文基础知识”,则是特定具体形态语文课程中被特指的“(特指)语文知识”。

现在语文学术界都未对语文知识有明确的定义,因为此书是用于指导一线老师的教学,因此笔者更倾向于语文界通常所说的“语文知识”即“语文基础知识”这一说法,是“(特指)语文知识”。

综上所述,我们尝试对小学语文知识作以下概括性描述。

(1)应该或已经纳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

(2)包括语言知识(语音、语汇、语法)、言语知识(言语主体、语体、语境等)和语文文化知识(文学、典籍、成语、音韵、书法等)等。

在本章中,我们采用以上描述,将其称之为“小学语文知识”。

(二)小学语文学科的能力的含义

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的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

对于语文能力这一概念常见的表述是:语文能力是人们进行语文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后紧接着作出了如下论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以上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语文能力”的概念和“语文素养”的概念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如果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表述而言,“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以理解为语文能力,加上“热爱”“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健全人格”等,合成为“语文素养”。但我们其实也很清楚,语文能力以外的要素,并非语文所独有,而是任何学科学习都需要承担的。虽然“语言”的特殊性,也许会让语文的学习需要承担得更多。因此,“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中的独特要素,因而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也因此,在语文课程和教学中,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成为其核心目标。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语文能力包含“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上,崔峦老师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其实小学语文界对语文能力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共识,从语文教学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其内涵基本一致。

(三)小学语文学科的情意的含义

情意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学生希望在课堂里得到幸福和快乐,希望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肯定;教师也希望课堂是师生交流的舞台、心灵沟通的桥梁、学生灵魂塑造的空间。情意指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即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情感领域就是指认知领域和动作领域以外的,和情感联系比较紧密的那些变量,如兴趣、动机、态度等。我国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刚好与此情感领域相对应。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态度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各种人和事接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所持的判断标准。对价值的取向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有怎样的情感和态度常常就会有怎样的价值取向。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感领域的完整画面;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发展的连续体。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体目标中,前面四条内容重点对“情意”目标进行了表述: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靠民族凝聚力,二靠高科技。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魂,这个魂的核心是价值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重视这方面的正确导向,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目标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无论对每个学生的一生发展还是对中华民族的复兴,都是至关重要的。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是语文课程外加的任务,而是分内之事。每位教师要上升到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高度,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实现这方面的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语文重要特点之一是“情”,情感非常丰富。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能靠灌输,靠说教,而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动情,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做有爱国心、进取心,高尚的中国人。

二、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能力、情意目标的设置

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材以主题单元的“文选”来编排,很多知识点、能力点很不清晰,也没有一个较明显的训练序列,就导致了很多语文老师,尤其是教学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根本把握不住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明确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能力、情意目标尤为重要,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下面,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小学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人教版语文教材等,梳理了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

(一)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目标的设置

因本章采纳“小学语文知识”即“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这一说法,是“(特指)小学语文知识”,是指应该或已经纳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包括语言知识(语音、语汇、语法)、言语知识(言语主体、语体、语境等)和语文文化知识(文学、典籍、成语、音韵、书法等)等。

依据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小学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一书中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评价标准,梳理出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目标的具体内容如下:

1.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①能正确区分平翘舌音、鼻边音、前后鼻音。

②能归类认记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

③能区别形近字母。

(2)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

①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能把音节补充完整。

②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说普通话,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等。

③能把音节补充完整。

④能根据拼音写学过的词语和句子。

(3)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能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会准确标调。

(4)认读汉语拼音字母表,认识大写字母。

①能准确认读汉语拼音字母表。

②能按顺序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

③能借助汉语拼音字母表,运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认识新字。

2.识字写字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 000个左右,其中2 500个字会写。

①能读准生字的字音。

②能认识汉字常用的偏旁部首,准确书写汉字。

③能准确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多义字,掌握形声字的特点,能纠正错别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①能正确书写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汉字的基本笔顺、音架结构等。

②能熟练地运用硬笔书写正确的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行文整齐。

③写字有一定的速度,10分钟200个字左右。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能基本掌握毛笔的执笔、运笔和收笔的方法,能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3.词语

(1)能准确读写教材中要求掌握的词语和要求读记的词语。

①能准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能准确读写教材中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能准确运用已掌握的词语。

①能正确搭配词语。

②能灵活运用常用的词语、成语、关联词语等造句写话。

③能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和填写词语。

④能根据具体语境准确辨析近义词、反义词。

4.句子

(1)能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能根据文章内容和感情基调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调、语速进行朗读。

(2)能按要求写句子。

①能加上合适的词语,把句子写得更加具体。

②能按要求不改变原意改写句子:把字句与被字句、反问句与陈述句、间接叙述与直接叙述的句子的改写等。

③能正确判断句子的正误,并能修改病句。

④能仿照例句的形式写句子,掌握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的写法。

5.标点符号

(1)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①在日常写句、习作中熟练使用常用标点符号。

②能根据语境给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③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6.语言积累

(1)积累教材中出现的四字词语、成语、谚语、名言警句、古诗等。

(2)会背诵课后要求背诵的课文,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等。

(3)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小学语文学科的能力目标的设置

小学语文学科的能力目标,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分类,从这四个方面梳理出小学语文学科的能力目标如下:

1.识字写字能力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①能熟练掌握各种识字方法,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

②能借助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能在预习中完成识字任务。

③遇到生字,能积极主动地运用工具书选择正确的查字方法,独立解决。

(2)有较强的写字能力。

①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②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2.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活动和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核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老师在教学中阅读的目标不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识不强。为提高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笔者参考祝新华的《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把阅读能力分为理解、分析概括、体会领悟、欣赏评价、拓展运用五个层面,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每一个层面提出了要求,再根据此要求,提出了具体的内容,见表2.10.1。

表2.10.1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具体内容

续表

续表

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根据此表中的内容,制定阅读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落实制定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为核心,这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大有帮助。

3.写作能力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口语交际能力

(1)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三)小学语文学科的情意目标的设置

因情意指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即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所以小学语文学科的情意目标是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中一共列出了10条总目标。开头的4条都是讲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也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下面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阐述小学阶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识字与写字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表2.10.2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在写字方面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要能体会汉字的优美。

2.阅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表2.10.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在阅读方面强调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其次是强调阅读中主体情感的投入,教学中正确价值观的导向。

3.习作(写话)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表2.10.4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强调学生对写作活动的兴趣及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一要求贯穿始终。

4.口语交际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表2.10.5}/tb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非常强调在口语交际中进行相应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如有信心、有勇气,尊重对方,有主见、有耐心、谈吐文雅等,使口语训练成为培养学生素养与生存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情感教育是对人的情感的一种引导,使之纳入真、善、美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