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是科学知识的创造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高校队伍建设是《教育规划纲要》“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16.8万人,是1998年的2.9倍(同期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是1998年的5.5倍);从年龄结构上看,2007年普通高校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教师占64.3%,45岁以下教师占81.4%,年轻化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也表明高等学校年龄断层问题基本解决;从学历结构上来看,2007年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由2000年的31.3%提高到42.3%,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6.1%提高到11.2%;从职称上来分析,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有教授12万人,副教授32.6万人,分别占教师队伍的10.2%和27.9%,为此,《教育规划纲要》的“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指出,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问题是,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某些突出的问题,如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缺乏,国际学术影响力亟待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高校教师人事制度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仍不相适应,体制机制性障碍亟待突破。从整体素质上来看,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仅为42.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只有11.2%,年轻教师比例偏大,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比较单一,“近亲繁殖”现象比较突出,具有在国内外其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的比例较低;从结构性矛盾上来看,高等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有针对性调整教师队伍学科专业结构滞后,高等职业院校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专兼职教师的政策不完善,研究生培养规模仍不能满足高校教师补充需求;从人事制度上看,高校教师的宏观管理体制不完善,高校用人自主权尚未完全落实,教职工编制标准不健全,教师聘任制改革尚未到位,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师工资经费的合理分担机制尚不明晰,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从国际学术影响力角度看,高校战略科学家与学术大师匮乏,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明显不足,高校科研论文影响力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论文被引用率排世界前列的研究人员数量极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鲁斯卡奖、加德纳奖、伍尔夫奖、菲尔兹数学奖和图灵奖等国际性科学奖的学者,因此高校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为此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依然严峻,未来十二年,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战略重点,摆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全国人才队伍建设优先发展地位。
(一)依托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建设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必须依托于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尤其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将“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这将会使高校教师参与到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当中;同时将“实施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显然会带动高校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通过“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都需要高校教师的广泛参与;“继续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将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还将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显然会使高校教师的研究生教育能力、社会科学研究和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可以整体上满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使高校教师队伍成为学风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队伍,才能够满足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提出大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需要。
(二)大力提高高校教师三大职能的承担能力
1.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此,第一,要通过“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第二,“严格教学管理”,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制度保证;第三,《教育规划纲要》着重指出,“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增强诚信意识”;第四,“改进高校教学评估”。
2.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把高校创办成集聚科技领军人才的战略高地,培养造就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3.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为此,第一,“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第二,“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第三,“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第四,“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第五,“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4.全力打造高校教师创新团队
“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国家继续实施“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以重点实验室和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支持一批以学科领军人才为核心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群体和团队。
5.下大力气建设高校青年教师队伍
第一,人才体系建设。着眼于高校优秀人才总量增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继续实施“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为主要内容的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引导和鼓励地方和高校结合实际,实施专门的人才计划,构建中央、地方和高校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高校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支持体系。第二,研究条件建设。要切实加强青年教师成才的条件建设,改善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术研究条件,在高等学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设立科学事业费,对高校青年学术骨干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对有突出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给予重点资助。国家设立“科研创新风险基金”,支持优秀青年学术人才开展自主选题研究。要提高国家支持的研究课题中青年课题比例,加大经费资助力度,支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承担博士生指导任务。第三,海外学习条件建设。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利用海外优质资源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由国家、地方和高校配套支持,按照选拔一流教师、派往一流学科专业、师从一流导师的要求,到2020年选派10万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到海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深造,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扩大国际学术视野,加快提升学术水平、教学质量和创新。第四,培训条件建设。建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实施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国家实施“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依托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多种途径,到2020年培训30万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尤其要切实抓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和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建立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制度,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
6.打造一支科学家队伍
为了涌现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学术大师、学科领军人才和教育家,必须实施科学家队伍建设计划,《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长江学者奖励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为高校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为此,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国家启动实施战略科学家计划,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著名科研机构筛选或引进一批引领当代国际科学发展战略方向、具有广泛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还要启动实施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大师计划,主要在高校遴选一批学贯中西、学术造诣精深、在国内外有广泛学术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军人才予以重点支持。
(1)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把吸引世界一流人才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和外籍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制定特殊保障政策、特殊聘用政策、特殊津贴政策、特殊资助政策、特殊保障政策。充分发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多年来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品牌作用,将此计划作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支持高校引进一批年富力强的学科领军人才和世界一流科学家,显著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
(2)实施国际学术影响力提升计划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际学术领域交流与合作的优势,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国际学术合作联合实验室,支持高水平大学在具有优势的学科领域举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承办国际重要学术期刊,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学科领军人才主持或参加国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竞争国际权威学术组织领导职务,担任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编委,提高高等学校学科领军人才在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开展研究合作和引领学科发展的能力。
7.创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队伍管理体制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建设的新任务。高等学校要完成此项任务,第一,创新教师管理的体制机制。要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办学治校方面的积极作用。依法建立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探索实行学务管理、行政服务“双轨运行架构”管理模式,创建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相协调的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软环境。第二,建立和完善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导向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包括建立完善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制定高等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满足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高校教师编制中要有一定比例用于聘请兼职教师。还要健全岗位设置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制定教师岗位等级结构比例指导标准,合理确定教师、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比例结构。第三,建立和完善以严格准入和竞争择优为导向的教师遴选聘用机制,包括全面推行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原则,大力推行面向海内外、校内外公开招聘制度,加大招聘海外优秀人才力度。提高新聘教师学位层次,本科高校新聘教师原则上应具有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大力改善教师队伍学缘结构,进一步扩大高校博士后流动站的规模,发挥其师资培养和人才遴选的重要作用;第四,要创新教师聘用合同管理制度,在高校探索实行“长期聘用教职+终身教授”制度,逐步建立“非升即走”“分级流转”的教师退出机制。然后,建立和完善以鼓励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第五,要建立和完善以提高待遇和业绩为导向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
总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到2020年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此要坚持以人为本,要统筹规划,突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高校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到2020年基本建设成一支结构更加优化、配置更加合理,能力更加强大、师德更加高尚,制度更加完善,保障更加有力,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现代大学的人事制度,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学术大师和社会主义教育家,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创新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校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