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及科技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大大提升。这一切从根本上得益于我们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经济建设和对外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规划纲要》十分重视教育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对于《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扩大教育开放的战略措施及其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经验充分证明了教育开放政策对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改革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根本性方向。其中教育面向世界,就是要把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放在世界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认识,学习不同国家成功的经验。可以说,我们三十余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包括从教育观念的更新到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与我们采取积极的开放政策分不开的。
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出现,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竞争最终取决于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就必须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和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教育国际化首先是一个视野,一个国际的视野,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首先要提高我们的国际视野,站在世界的高度上,面向世界来观察我们的考虑和教育发展,来制定我们改革发展的目标和规划,要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要经常重视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动向,世界科学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要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培养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专家学者,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人才。”[86]
第三,各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会由于其政治制度、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的不同而不同,但不论是哪个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各个国家在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体系的确立和各级教育的具体实施上都有自己的经验、教训,也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与很多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学习借鉴他国好的经验和做法就显得很有必要。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就指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87]。发展经济如此,发展教育也是如此。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都会吸收、借鉴他国的经验。例如,美国的高等教育现在被公认为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在各种世界大学排行中,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无疑是数量最多的。但是,在19世纪,美国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全面学习德国高等教育的过程。美国大学重视学术研究的传统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德国学习的结果。
第四,《教育规划纲要》的序言部分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还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其实,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问题。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不同国家好的经验,无疑对我们是十分有意义的。
第五,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教育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国在教育上的学习借鉴是相互的、双向的。我们在学习别国经验的同时,把我们成功的经验介绍到国外或吸引国外的学者、学生来我国交流、考察和学习,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教育经过不断改革,已经基本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有关信息,我国近三十余年教育开放和国际交流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88]。
1.出国留学事业成就显著
1978年是我国留学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教育部工作汇报时作出了扩大派遣出国留学生的重要指示,由此翻开了我国出国留学工作新的篇章,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确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支持我国公民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别出国留学,鼓励在外留学人员学成回国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放宽政策确保留学人员来去自由。出国留学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从1978—2007年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2万人,出国留学规模由1978年的860人发展到2007年的14.45万人,30年扩大168倍。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89.2万人,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自1996年实行新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选派办法以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按期回归率达97%以上。1990年以来,先后设立了“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基金”“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项目,与有关部委联合建立了21个“国家留学人员创业示范基地”。2003年教育部设立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并在31个国家实施,奖励优秀自费留学生1100多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1978—2007年年底,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1.97万人,尤其近几年留学回国人员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在教育、科研领域,77%的高等学校校长、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62%的博士生导师和71%的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中心)主任有过出国留学经历。一大批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已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
2.来华留学教育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伊始,于1950年接受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留学生,从此开始了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繁荣,使来华留学的吸引力和潜在价值越来越大。
1978年,来华留学生仅1236人。2007年,共有195503名国际学生在中国544所高等学校和其他教学、科研机构学习,来华留学的专业整体上涵盖了全部学科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累计接受来华国际学生123万人次。
来华留学工作的成效和影响正日益显现出来。他们遍布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为其本国的建设和发展,并为促进本国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事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双边与多边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
我国对外教育合作与交流,已经由三十余年前改革开放之初主要向国外学习和借鉴经验的单向需求,逐步转向双向需求,依据“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国际组织是重要舞台”的原则,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分步骤的官民并举、双边多边互动的开放格局。
迄今为止,我国已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设立了18个双边教育高层工作磋商机制,构建了若干双边及区域性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签署并尚在执行的教育合作协议达154个,正在实施的政府间项目共有77项。与33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相互承认学历学位协议。
4.教育对外援助成效显著
教育援外工作积极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我教育援外工作对象由非洲拓展到包括东盟、阿拉伯国家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覆盖面越来越广。
在援外工作中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性意义的典型单位,共建立了10个教育援外基地。10所高校已经成立了非洲研究中心,实施了“非洲高等教育国别研究工程”并开始选派涉非专业研究生赴非留学深造。
5.汉语国际推广取得新的突破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逐年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交往日益广泛,世界各国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目前,全球已有4000万人学习汉语。全球“汉语热”正在悄然兴起。为满足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多的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充分发挥汉语国际推广在经贸合作、文化、教育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协调配合,发挥优势,加大投入,使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进了一个新的时期。截至2008年11月底,我们已经在78个国家建立了305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已经有200所投入运作。孔子学院成为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以孔子学院为品牌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重要形式,扩大了国家软实力的影响,树立了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6.教育涉外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初步形成
为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利益和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健康有序发展,对教育涉外活动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外合作举办教育考试暂行管理办法》《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等教育涉外法规先后出台,成立教育涉外监管机构,开设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加大对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活动的规范管理力度,维护了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的合法权益。
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政府在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我们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等方面的原因,教育对外开放以及教育国际化的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点:第一,教育国际合作整体谋划不够;第二,教育国际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第三,“走出去”战略没有落实到位;第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教育规划纲要》也提出了未来在扩大教育开放方面需要改革创新的若干举措:第一,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国际化人才;第二,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第三,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第四,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第五,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第六,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第七,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第八,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在以下部分,我们将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举措进行分析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