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如何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是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基本走向。
(一)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1.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33],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在结构、管理、质量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特别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发展,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除此之外,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正如《教育规划纲要》所指出的那样,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高等学校存在同质化倾向,缺乏办学特色;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不合理,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高等学校总体办学水平不高,缺乏世界一流大学;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够;办学自主权没有得到落实,行政化倾向严重;经费投入不足等。因此,“高等教育下一步发展重点,理应在做大基础上立足于做强,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34]。
2.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现代化国家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诉求,也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工作重心。尽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13亿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顺利地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伟大转变,但是我们距离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发展和加强高等教育。因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而这些人才又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没有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就只是一句空话。
3.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知识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由于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因此各国普遍都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治国兴邦的重要战略。近年来许多国家都着眼于这一时代趋势,制定和实施了一些改革的政策或措施。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与西方先发型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是心血**、权宜之计,而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35]。
(二)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
目前对于高等教育强国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从现有的为数不多的论述来看,人们对高等教育强国的本质与特征的解读似乎都与高等教育的实力或贡献密切有关,即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评价指标是系统而多元的,可以从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普及程度、整体质量、开放程度、体制和制度、办学思想和观念,高等教育的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性以及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等综合指标去理解和判定”[36]。依据这一认识,我们从《教育规划纲要》可以看出,我国所要建设的高等教育强国,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指标。
第一,形成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即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0万人,在校生达到3300万人,其中研究生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达到19500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90%。
第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且通过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涌现出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中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领军人才,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富于创新、跨学科合作和成果卓著的教学科研团队。
第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若干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成果转化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国家科学研究的战略高地,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重大贡献。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平台体系和资金支持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高等学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一批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形成不同层次和类型高等学校协调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新格局。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建成若干高等教育强省(市);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快速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一批水平高、有特色、贡献大的高等学校,从而实现中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协调发展,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五,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来华留学生和留学人员结构更趋合理,规模不断扩大,到2020年,来华攻读学位的留学生达到或超过20万人,各类留学人员达到或超过50万人,“985工程”高校的留学生人数达到或超过在校生总数的10%,使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留学目的地国。全球或区域性的双边、多边教育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不断深入,主动参与世界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的能力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成为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政策措施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高等教育全方位的改革。总的来讲,《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所有高等教育改革措施都是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服务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高等教育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主要是以扩大规模为主。如今,我们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是要把重心从规模扩张转换到质量提高上来,因为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因此,《教育规划纲要》从人才培养的规格、高等教育机构的建设、培养机制改革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说明。例如,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可以看出,这里提出的人才标准既有品德的要求,也有专业技能的要求,还有能力的要求等。在人才培养条件建设方面,《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教育规划纲要》则要求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方面,《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增强诚信意识。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第二,优化结构,突出办学特色。在过去,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结构上严重失调,各类高校不管性质如何,也不管条件如何,盲目升格,出现“东施效颦”的现象,致使高校之间同质化倾向特别严重。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发展思路。在区域结构优化方面,《教育规划纲要》要求:“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在类型结构与专业结构方面,《教育规划纲要》要求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此外,《教育规划纲要》还要求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第三,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科研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科研质量的高低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乃至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因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提升科研水平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教育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坚持服务国家的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为了提高科研水平,《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提升高等学校科研水平,不仅要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研究,而且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第四,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要求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而且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为了提高各项工程和项目的效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基地。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加强与境外知名院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通过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以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教育规划纲要》不但要求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加大对优秀自费留学生的资助和奖励力度;而且要求通过设立面向境外学生的国家奖学金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华留学。
此外,《教育规划纲要》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保障措施。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要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师德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其次,保障经费投入。《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经费管理。再次,《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最后,《教育规划纲要》还要求高等学校完善治理结构,办公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