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在实施新课程的地区(学校),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批判与反思精神得到鼓励;责任感和合作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但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方面,尤其是普通高中的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学生缺少自主发展的选择和可能,拔尖创新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没有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就不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因此,基于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地位以及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全社会都应当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让不同天赋和不同志向的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生的综合素质。
(一)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过程中,学校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正在形成;引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新课程改革在显示强大生命力的同时,在课程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书本知识,课程体系尚不够科学和完善,课程落实方案和管理制度有待细化和落实,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环境开放程度不够等。为保证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应该全方位地对影响课程改革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全面落实课程方案。
第一,普通高中教育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建立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规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数,倡导普通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艺术素质、身心发展素质提出明确要求,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
第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组织和领导。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调整和完善普通高中教师编制标准,配齐配全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建立健全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研究开发相关课程资源。建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课程改革支持和服务的机制。组建国家级课程研究团队,形成一支服务于高中课程改革的专业支持力量。
第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等社会资源要积极向学生开放,社区、企业、农村要向学生提供便利,支持学校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和学习活动。各级政府充分发挥督导作用,推动课程方案的全面落实。加强对课程改革的舆论引导,为课程改革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第四,借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大力改进学校教育评价模式,引导学校走特点发展、内涵发展的道路。把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还给学校。围绕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区域试验,探索推进课程改革的新模式。
第五,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普通高中学校,对普通高中引进国外课程提出明确的标准,对高中学生参加国际招生考试提出要求。
(二)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实验区各省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精神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组织领导、实施重点、保障措施等方面分别结合本地情况制订了各省方案。各市各学校也都拿出了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高中新课改的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新的高中课程打破了原来单一的必修课程模式,既设置了必修课程,又设置了选修课程,而且突出了选修课的比重,使课程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在具体实施中,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有关选修课程的管理制度亟须建立
选修课分为国家课程的选修部分和学校开设的选修部分,有的选修课程是高考要考的,有的是不考的,在选修课程上有些混乱。在管理上,教师和学生对行政班转换成教学班不适应。教师指导跟不上,学生选课较盲目。
此外,很多学校在实施选修课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将选修课与必修课衔接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把选修视为独立的学习阶段,没有清晰呈现从必修到选修的发展、提升过程。关于选修课程的相关制度亟须建立。
2.选修课程的开课数量与质量尚未满足学生要求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充分满足学生选课需求的前提是开设大量的选修课,并且必须实行走班制,这将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挑战,对教师资源、教室资源也有着更高要求,办学成本也将相应增加。由于教学资源、师资水平有限,部分学校遵从化繁为简的管理策略,少开几门选修课,学生无需选择。有的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很多教师没有从教学内容与教法上照顾学生的特点。此外,许多边远地区农村中学由于办学规模小、同轨班级少、教师数量不多,很难按课标要求开足、开全选修课。
3.多元化、过程性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选修课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应的,选修课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而目前多元化、过程性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没有建立,对学生的评价大多数教师仍然以知识与高考成绩为标准。目前很多学校仍然采用“高考模式”的测试工具,对学生只进行终结性评价,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调整与自我提升,不利于高中选修课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本次高中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高中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造性培养的重要保证,也是体现学校特色化的重要领域。在高中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如何建设选修课程,如何进行新课程下的学生与教师评价,这些都是目前普通高中学校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非常关注的问题。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鼓励学生在学期开始,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专业发展自定学习计划。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打破固定编班,实行按课建班、网络授课等管理制度。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选择,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实现学生课程表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第二,建立学生选课与专业定向指导制度。每一个学校都有专门的教师担任“学生咨询人员”,负责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计划,或吸收高年级学生与教师共同为学生提供咨询,给学生专业选择与课程选择提供建议。建立完善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管理是提高课程效率的基本保证,也是选课制度顺利实施的保证。
第三,对所有高中课程标准、教材进行全面评估和修订。启动普通高中选修课数字化教材建设工作。制订学生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建立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体系。建设开发网络优质课程和普通高中选修课程资源库,为高中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高中开设选修课提供支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四,基于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学实践的问题,组织开发各学科新的教师培训资源。使用新的培训资源对中西部高中校长、教师、教研员实行全员培训。
(三)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为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推进中学课程教学改革,同时,为进一步体现高校招生自主权和特色办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创新人才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1.与高中课程改革相配合,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国家在修订、颁布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尽快制订学生学业质量评估标准,建立高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作为各级教育部门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
2.建立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对高中教育的学业考试内容和方式作出规定。强调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评价重点是素质发展评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形成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体系,实行国家普通高中学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3.高考改革要充分考虑学校特色发展和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需要,建立高等学校入学分类考试制度,减少考试科目,改革考试内容,完善多样化招生录取制度,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各级政府要用正确的政绩观和质量观指导学校的评价工作,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学校评价制度,不得单纯用升学率评价学校,禁止地方政府对学校下高考指标,明确高中学生升学逐步与学校脱钩。
4.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制度,给具备特殊天赋的学生以特殊教育,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四)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青少年思想品质、人生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人格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高中生,其心理的发展具有成熟和幼稚、独立和依赖、自觉和盲动等诸多矛盾并存的特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是当前国际社会所追求的先进教育理念。高中生的学习和发展是高中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高中生面临着学业负担过重的现实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以学业成绩为唯一标准,无形中使学生背负了过重的心理压力。为此,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指导,帮助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中解放出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实施全人教育,实现如《学会生存》所提出的“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21]这一教育目的。推进对高中学生的发展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中学生理想信念指导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信念和责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改进和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把理想信念教育引入综合实践课和研究性学习中,创新学校课程建设,构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性、实践性、自主性和实效性。
第二,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统筹各方面力量,整合各种资源,特别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和青年党校的引领作用,优化育人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渗透作用。
第三,理想信念教育要根据当前高中学生的特点,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理想和现实、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采取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和主动参与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2.高中学生心理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全员性、全程性、全境性,坚持以人为本。要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把主要面向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转换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心理指导;把以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和危机干预模式转换为以支持型、预防型为主的发展性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专业人员的单兵作战转换为心理专业人员和工作网络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全面整合的全员性教育模式。
高中生心理指导的内容一般包括:缓解学生学业焦虑、解决学习动力不足问题(即学习动机问题)、正确看待信心问题、改善人际沟通、克服精力分散、正确理解应试与备考、摆脱苦闷自卑心理、缓减心理压力等方面。重视学生参与的心理健康训练课,重点放在提供心理放松、身体放松和减轻学生身心压力上,结合心理案例进行分析,解决学生厌学情绪、师生冲突、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要创新面向全体学生的工作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培训,全员参与,全面开展,全过程进行,整体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第一,创新专业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学校要按照心理咨询行业的执业规范,选择专业从业人员,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伦理和服务质量。加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心理教育和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指导能力。
第二,创新教育环境的改造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需要广大教师通力配合,创造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改进教育教学的行为方式,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三,建立规范化的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中普及心理知识,防止心理教育在高中流于形式化。
3.高中学生学业指导
培养和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信心、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各高中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实行校本“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制订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课程表,完善对学生的选修课指导制度。高中应建立学生学业指导委员会,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专门研究,指导学生学业发展。
总之,学生发展指导是全方位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学生的发展指导工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注重实效的操作模式、科学规范的师资培训机制、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尽快使指导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