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城三首·其一
[唐]李商隐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解析
首联写仙女住的地方城楼高高耸立,有很多栏杆围绕,景色壮观。仙女们用犀角隔离灰尘,佩戴宝玉避寒。“碧城”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十二曲”是虚指,用来形容城楼多。“犀辟尘埃”是《述异记》中的典故:有一种叫却尘犀的海兽,它的角能隔离灰尘。颔联描写仙女的日常,表明即使是仙女也难以摆脱男女之情。“阆苑”是仙人住所,“多附鹤”是说常常与人通信。“女床”出自《山海经·西山经》:有一座叫女床的山,上面有鸾鸟。“鸾”多被用来指男女之情。颈联写“星沉海底”与“雨过河源”的壮美景色。“星沉海底”指长夜过去,天要亮了。仙女和对方相会,眼看天就要亮了,他们即将分别。尾联写仙女对相会的依依不舍。“晓珠”就是太阳,“水晶盘”就是月亮。整句诗的意思是:希望不要天亮,如果太阳永远不西落,自己就只能生活在清冷和孤寂中了。
全诗场景壮阔,想象奇特,含义深刻,多处运用了象征、用典和双关的修辞手法。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a,银汉迢迢暗度b。
金风玉露一相逢c,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释
a飞星:流星。b银汉:银河。c金风:秋风。
解析
柔软的云呈现出各种姿态,流星飞过银河,暗暗传递着牛郎和织女的离恨。七月初七那一晚,在秋风白露中的一次重逢,就超越了人间的无数次相会。感情像水一样轻柔,重逢的喜悦把人带入美妙的梦境。即将分别的时候,都不忍回头看鹊桥搭成的路。两个人如果真心相爱,并不一定非要朝朝暮暮如影随形。
这首词描写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通过描绘牛郎、织女相会不容易,对爱情矢志不渝,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与向往。上阕中,“纤云弄巧”赞美织女心灵手巧;“飞星传恨”是说他们彼此相思,十分痛苦。“银汉”就是银河,“迢迢”说明距离遥不可及。“金风玉露一相逢”是说他们每年七夕相会一次。最后一句用对比来赞美牛郎、织女的情真意切。下阕是对相会的描写和议论。面对分离,两人依依不舍,虽然不能朝朝暮暮在一起,但是他们的爱情会天长地久。
作者小传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他少年豪俊,胸怀壮志,不料三十七岁才中进士,后卷入党争,随苏轼等屡受迫害,先后被流放到郴州、横州、雷州。他善诗赋策论,尤工词,是北宋婉约词派重要作家。其词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韵味隽永。
语文小课堂
秦观快三十岁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成就,后来,他去拜访苏轼,写了一篇《黄楼赋》。苏轼认为他很有才华,就鼓励他好好读书,然后参加科举考试。可是,秦观考了两次都没有考中。苏轼为他感到惋惜,一直写信给他,还把他推荐给王安石。王安石也很欣赏秦观的诗。在他们的鼓励下,秦观终于在三十七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a。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b。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c。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a昏:指烛光昏暗。b断雁:失去同伴的孤雁。c星星:形容白发像星星一样多。
解析
年少的时候在歌楼上听雨,烛光映照下,罗帐昏暗。中年的时候在异乡的小船上听雨,广阔的江面上白云低垂,离开雁群的大雁在西风中哀鸣。如今在僧庐下听雨,两鬓白发苍苍。悲欢离合总是那么无情,任凭阶前雨滴滴到天明。
这首词以“听雨”贯穿全词,描述了词人一生中不同时期的心境,抒发了人事无常的感叹,韵律优美,脉络清晰,情感恳切。少年时期的描写中,词人采用了“红烛”“罗帐”等代表鲜艳活泼的意象,营造出浪漫的氛围,表现出少年的无忧无虑。壮年时期的描写中,词人经历了很多事,四处漂泊,“客舟”“断雁”营造出来的是满心的悲愁。而今的描写中,词人年纪大了,经历了悲欢离合,生活凄凉,只剩下了无可奈何。
整首词既有时间顺序,也有空间顺序,层层递进,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感情真挚动人,容易引起共鸣。
作者小传
蒋捷(约1245年—约1305年),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经历了宋朝的灭亡,隐居太湖竹山,终生不再做官。性格孤僻,很少交朋友。他的作品清新疏朗,含蓄明快,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哥舒歌a
[唐]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b,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c,不敢过临洮d。
注释
a哥舒:突厥族哥舒部的姓氏,这里指哥舒翰。他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大将,曾任河西、陇右等节度使;后来因为破吐蕃有功,封为西平郡王;最后在安史之乱中被安庆绪所杀。《全唐诗》题下注:“天宝中,哥舒翰为安西节度使,控地数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此。”b北斗七星:属于大熊星座,这里指哥舒翰的威望很高。c窥:窥伺,偷看。d临洮:在今甘肃岷县,是秦长城的西端。
解析
这首诗是为了庆祝哥舒翰带领军队大败吐蕃侵略者而写的,是边境人民对勇士的颂歌。整首诗没有正面描写哥舒翰如何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也没有渲染战争场面多么激烈,而是从侧面来衬托歌颂的主题,表达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愿望。
前两句写北斗七星悬挂在头顶,勇猛的哥舒翰在夜里佩带宝刀,守卫边境。其中,第一句采用了起兴手法,用高高悬挂在夜空中的北斗七星来表现哥舒翰在边境人民心中的威望。第二句中的“夜”字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后两句写哥舒翰的赫赫战功导致了边境局势的改变,起到了安定边境、保护人民的作用:吐蕃到现在都只敢远远窥伺,不敢再越过临洮来侵扰了。
这首诗语言自然朴实,风格粗犷,带有民歌特色。
作者小传
西鄙人,意思是西北边境的人,生平、姓名等不详,大概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
迢迢牵牛星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a,皎皎河汉女b。纤纤擢素手c,札札弄机杼d。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e。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f。盈盈一水间g,脉脉不得语h。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六年级下册)
注释
a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b皎皎:明亮的样子。河汉女:指织女星,与牵牛星隔着银河相对。河汉,银河。c纤纤:细长的样子。擢(zhuó):伸出。素:白皙。d札(zhá)札:织机发出的响声。弄:摆弄。杼(zhù):织机上的梭子。e涕:眼泪。零:落下。f相去:相距。复几许:又有多远。g盈盈:清澈的样子。h脉(mò)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解析
远远地能看见银河那边的牵牛星,隔着河岸相对的是明亮皎洁的织女星。织女那一双细长白皙的手正在札札地织布。一天下来也没能完成一段布,织女的眼泪就像雨滴一样不断流下来。银河看上去又清又浅,两岸的距离能有多远呢?隔着一条银河,他们只能含情脉脉地相望,无法交谈。
这首乐府诗通过描写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迫分离的故事,抒发了诗人因为爱情遭遇坎坷而苦闷的心情。
前两句写牛郎织女隔着银河遥遥相望,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三四句描写织女的形象和劳动的场景。“纤纤”写出了织女的手的柔美,“擢”字写出手的动作优美娴熟,“素”字写手的颜色洁白无瑕,“札札”形容织布机的声音。这两句诗把织女的柔美、勤劳写得形象到位,也暗示了织女因为思念牛郎而苦闷的心情。五六句写织女因为整天闷闷不乐、以泪洗面而无心织布。最后四句是诗人发表的感叹:哪怕银河看着又清又浅,也让两个人无法相聚。
全诗从织女的角度描写爱而不得的悲伤,诗人擅于抓取细节,“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等叠字的使用,让诗歌的音节更为和谐,也使整首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
语文小课堂
宇宙中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是两颗恒星,它们能像太阳一样自己发光发热。牵牛星和织女星之间距离很远,有大约16光年。所以,喜鹊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每年七夕相会,这样的故事也只能存在于神话传说里了。
嫦 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a,长河渐落晓星沉b。嫦娥应悔偷灵药c,碧海青天夜夜心。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四年级上册)
注释
a烛影深:烛影暗,即烛火快要燃尽,夜晚就要过去。b长河:银河。渐落:渐渐向西沉。晓星:晨星。沉:落。c应:一定。偷灵药:指偷吃长生不老药。
解析
装饰着云母的屏风上倒映着残烛的影子,银河慢慢向西沉,晨星也渐渐下落。嫦娥一定很后悔当初偷吃了长生不老药,现在只能一个人夜夜对着碧海青天,孤独寂寞。这首诗句句写景,却又处处写人,以嫦娥的孤独映衬主人公的寂寞,抒发了诗人志向高远却没人理解的郁闷之情。
前两句写深夜的景象。室内装饰精美,陈设华丽,但是天色寂寥,星辰渐落。这种对比很强烈,突出了孤独之人长夜无眠的凄凉。“深”字既指夜深,也指诗人心情的低落。后两句议论,设想嫦娥一定会因为寂寞冷清而后悔自己当初的所作所为。诗人既是为嫦娥慨叹,也是为自己慨叹。面对现实世界的不堪,诗人觉得孤独和无力,想要追求精神和心灵上的洁净超脱,却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只能把自己的寂寞投注到嫦娥身上,想象独特,情感细腻,耐人寻味。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
公元1278年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次年坐船经过今广东省珠江口外的伶仃洋时写下了这首诗。诗题中的“零丁洋”就是伶仃洋。
首联诗人回忆自己历经艰辛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现在经过四年的抗元战争,南宋朝廷已经荒凉没落。颔联写国家就像狂风中的柳絮一样浮浮沉沉、危在旦夕,自己的人生也像雨中浮萍一样漂泊无依。“风飘絮”和“雨打萍”,对仗工整,选取的意象很好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凄苦。颈联写诗人想起惶恐滩的凶险,至今依然感到惶恐,现在又被俘虏,困在过零丁洋的船上,感叹自己的孤苦无助。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水流湍急,极为险恶,文天祥曾经因为兵败,经那里退往广东。尾联表达自己的志向:自古以来,人都难免一死,如果能为国尽忠,那么死后一样可以青史留名。“丹心”比喻忠心,“汗青”即史册。这一联是千古名句,情调高昂,激励了古往今来很多仁人志士为正义献身。
作者小传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曾经出使过元军大营,被扣押,拼死逃回南宋,带领军队对抗元军,最后还是被抓住,宁死不降。擅长诗文,多抒发慷慨激烈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