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4-6节

4、流动老师流动课

虽然教育部门已经着手农村教职工编制的改革,可以兼顾学生人数与班级数量,如此一来,只要不是那种只有一两个学生的教学点都可以最少配备两名或以上的老师。我国2010年的小学学校只有26万所,而且,虽然撤点并校活动已经结束,仍然有一些学校正在被迫关停。即使每一个教学点都增加一名老师,也不超过26万人,按2010年的老师的薪资标准2-4万/人,应该不会超过一百亿,即使是现在,也不过一百亿出头,完全是可以承受的。对农村教育,却是雪中送炭。于老师而言,课程减半,负担减半;于学生而言,内容翻番,干扰几乎消失,这是天大的好事。而且,两个老师也可以说说话,生活上有个照应,而不用如先前,因为路途遥远不能挨家,基本上都是住校,孤灯只影,苦挨漫漫长夜。如果是个男的,可能还好说一些,如果是女老师,可不能要求个个都是女汉子。虽然农村风气比较的纯朴,却也不复当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已经初现人心不古端倪,安全问题不得不注意啊!更何况,因为老师的薪资水平确实还不够高,对需要养家糊口的男人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近些年的招聘早就呈现出阴盛阳衰景象。

当然,这对于地广人稀的农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师资结构不良的问题。两个老师三个年级,仍然有复式班,学生有干扰,老师的工作依然很沉重。因为一个人要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自然就很难得到保障。即使是完小,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有的学校可能体育师资力量强一些,有的可能美术方面强一些,有的则可能在其他方面强一些,却很难均衡,强的地方强,弱的地方弱。

教育局曾召开专题会议商讨这个问题,最后就有了流动老师流动课的概念。

所谓流动老师,就是指老师需要在不同的学校间辗转上课,一个人需要担负多所学校的教学工作。因为大多数学校缺的是专长课,所以流动老师大多是从有专长的老师中产生。因为上的是相同的课,备课的负担会减轻很多,而且不用每天去上课,留给自己的自由时间就长了许多,而且专长通常也是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所以,这件事情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教育局的相关文件一出台,立刻引起了轰动,就是一个明证。

所谓流动课,是因为这些课大多是大课,也就是几个年级同时上的课,在普通教室里容不下那么多的人,就得去阶梯教室。一到流动课时间,学生纷纷从原来的教室赶往阶梯教室。而且,流动课因人而设,今年与明年的课可能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里还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一是交通工具与安全问题。交通工具的问题,老师们倒不是很在意,因为都有代步工具,有的是轿车,有的是摩托,有的是电动车,平日里,也有不少人经常在学校与县城之间来回。而上课的学校路线经过了精心设计,还是比较方便的。经济上,局里还是有一些考虑,统一拔付一部分,学校拿一部分,自己垫一部分。至于安全问题,则是由教育局统一购买了商业保险。因为都是成年人,倒也可以接受。当然还有吃饭的问题,方便的可以回家,不方便的时候就在学校里随便解决了,反正学校老师也通常是在学校吃饭的,两个人与三个人也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授课老师从外面进来,也方便带些新鲜菜,几个人正好打打牙祭。

另一个问题就是流动老师的进与出的问题。进是需要准入的,即使有这方面的意愿,也还需要一定的能力保障。最好是有专业等级认证的,如果没有,也需要经过教育局组织的考查。而且,如果经常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之后,反响不够好,可是要撤掉的。后面等着的人可是不少呢。

如此一来,老师本人既获得了自由,又因更专注于业务而使其得到了增长;组织上有一定的经济支出,减少了老师的部分负担。学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享受到了优质的教学服务。最为重要的是,此举如一汪清泉,源源不断地注入池中,凭添了许多的生机与活力。

5、教材从哪里来

对流动老师的选拔,除了能力方面的考量以外,还会关注有没有教材。有人可能会问,我们还缺少教材吗,不同版本,不同地区的,可以选择的地方可是很多的。可有没有教材对流动老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如果是常规课程,比如某年级的某种课程,的确是有现成的教材可用的,他们也基本上是这么做的。

关键是流动课大多是大课,需要同时面对几个年级,如果还使用针对某一年级的常规教材的话,就不大适用了。而我们目前的教材市场上又没有这样的教材,于是就只有自己去想办法了。至于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就更是如此了。

对于部分老师来说,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学校师资结构不良的问题也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学校也早就有师资不足的问题,并对此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其中就有如现在大课那样的创新。对于部分没有明显年级特点的课程,比如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地方教材等,完全可以几个年级同时进行,由一个老师给他们上课。因为每个年级的人也不多,几个年级加在一起,人数也不会过于恐怖,尤其是在教学点上。这样的活动在学校纷纷建成阶梯教室后达到了**,很多学校都在做着类似的变革,可以节省出部分的老师力量,用于进行更有意义的工作。而教材也在老师中间开始产生,从草创到日渐成熟。现在他们可能只需要稍稍进行整理加工就可以使用了。

如果没有教材的话,他们也不怕,因为他们平日里并不缺少这方面的积累。因为兴趣所在,自然也更加关心,相关的材料也是搜集了不少,只是还比较零散,缺少系统性。如果能够有目的地再增添一些内容,把它分门别类地整理加工,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教材。而且因为是新的,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情况、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修复调整,让它更加地完善。

编写教材的举动并不局限于上大课的老师,即使如常规课,他们也希望对教材作出一些调整,而且几乎每个老师此前都干过这样的事情,有哪个老师是老老实实地按教材的顺序一项一项地教过来的呢?有的课时要增加一点,有的则可以加快一点速度,有些内容可以稍微变换一下顺序……此时,可能是有感于不一样的气氛,大家开始认真考虑现有教材是否更适合自己的学生实际,是否可以让它们更加完善一些的问题。他们以有自己的新教材为荣,而实际上他们也确实值得高兴,因为一份新教材的诞生,无不植根于对老教材更深入的钻研、更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

有些老师甚至开始不务正业地思考起其他的教材来,他们综合自己的生活感悟,或者阅读而来的发现,或者纯粹的兴趣爱好。虽然与现在的主流教材无关,却可能更容易受学生欢迎,也可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因为不一样,自然有不一样的刺激,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想,只要是正面的,是积极的,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事实上,有一些老师就是凭着这样的优势而被教育局流动老师选拔组看上的。

有了专业精深的老师队伍,又有了相关配套的教材,流动老师流动课的教育改革举措便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当然,这实在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正如两军对阵,没有足够的兵力硬撼,只有出奇兵,或者打游击了。活人总不能让尿给憋死了,只要能解决问题,方法偏激一点又何妨!

6、流动车

提供流动课的老师来自规模稍微大一些的完小或者城镇小学,因为那里的师资结构要更完善一些,出现有一定专长老师的可能性也要大一些。而且人多一些的话,平均二三个或者三四个老师一个班级,老师可以周转得过来。他们接触的世界会与普通乡村学校有所不同,也因为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他们有更多的业余时间钻研业务,专业水平也要相对高一些,这是教学点老师奢望而不可得的。教学点上,一个或者两个老师,都有相当重的教学负担,几乎整天都在工作,没有空余的时间,根本无法抽身离开。繁重的工作把他们折磨得相当疲惫,平时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提升自己的业务,让他们参与流动课活动是有些不大现实的,能够为他们减轻一点负担,让他们能够忙里偷闲看看书,或者就那么单纯地休息一下,已经很不错了。

流动课往往是在流动老师所在学校的周围,路并不是很远,如果是统一配车的话,反而不大方便。一是投资太大,几乎是一个人就要有一辆车。二是做账难,车改后的用车,是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手续的。老师自己准备车子的话,来去都更加自由一些。一辆电动车就完全能够解决问题。当然,在天气不好的时候,比如下雨啦,气温太低的冬天啦,骑车就有些难受了。虽然下雨可能披雨衣,冬天的时候,安排路线的组织人员会人性化地避免上午第一节课,困难仍然是存在的。幸而,教育局为此专门向上级申请了一笔专项经费,用于补助这些流动老师,让他们在出行的时候可以多一些选择:可以自驾,可以搭车,也可以租车,时间许可的话,还可以坐乡村班车。

大多数流动课都在小范围内进行,因为地域的相似性,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所以,教育局还对整个县域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尤其是把县城与各乡镇的优秀老师组织起来,把他们送到更需要他们的地方去。这时候,流动老师就显示出不同了:乡村老师流动更注重专长,往往是为了弥补基本课之外的不足;而这些来自县城与各乡镇的优秀老师,则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课程,有的是专长课,也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基本课程,这可是送货上门的传经送宝啊。所以,即使有老师的课堂被他们占了,也没有人会恼怒,反而无比热烈的欢迎。而这个时候,由老师自己准备车子也是可以的,如果是统一安排的话,自然更划算一些,恰好局里也有这样的准备。虽然统一安排的话,车子也还可能是这些老师中的一辆或者二辆,因为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有好几个人同行。只是自己安排与组织安排,效果是不一样的,在国家有能力的时候,没有多少人可以为大义而不顾自己的生活。如果能够兼顾国家与个人的利益,自然是皆大欢喜。

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可是很考较路线设计者的水平的。他们要考虑优化路线的问题,如何才能让流动老师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少走一些路。为此,他们还实地测量过路的远近,考察过路况,甚至预设了极端天气时的样子,所以他们设计的路线让流动老师颇为满意。而且他们还要考虑工作衔接的问题,因为人手的原因,流动老师来的时候,原本的老师也可能同时被流动到了其他的学校。如果是大课的话,同时出去的可能会有多个人,工作的衔接自然相当重要,这可是组织者需要细心考虑的。否则,工作脱节,或者学生没人管理而出现什么事情,就不好了。

流动老师流动车,课在流,人在流,流动的便不再是人和车。

起点中文网www.qidian.co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