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两个市区是外国游客必去的,也是阿根廷人最引以为豪的,一个是博卡区,一个是圣泰莫区。这两个区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最古老的街区,建筑风格也非常独特,其中泰莫区已经被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政府定位为历史文化遗产,被重点保护起来,任何人都不得动它的一砖一瓦。这两个区都是探戈的起源和发展之地,早期各国移民的聚集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探戈作为一门大众艺术就开始作为见证者在观察乃至记录了这个社会环境的每个因素。
探戈,社会的见证者,这是本书的主题。从探戈起源至今150年的历史过程中,探戈艺术从阿根廷社会最底层开始往上向各个领域不断渗透。这150年的探戈史也是阿根廷的移民史。欧美移民涌入阿根廷,解决了吃穿住行之后,就需要寻求娱乐。在一块土地上,多个外来民族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就产生了探戈,它的舞蹈、音乐、诗词就成为外来民族和本地居民的共同产物。
探戈艺术的创作有自己一门独特的语言俚语。这种语言也成为阿根廷首都居民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按照阿根廷国家探戈研究院院长奥拉西奥?费雷尔的说法,探戈起源于1880年左右。史料确认的第一个俚语单词是“ladrón”,小偷的意思,出现在1878年7月6日阿根廷《新闻报》的一篇治安类的报道中。这个词在此后不仅成为探戈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也是当今新闻媒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尽管含有歌词的探戈作品到20世纪之后才出现,但这并不妨碍俚语成为探戈创作的主要语言,并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最本土化的语言。
探戈歌词的最大特点是运用大量本土化且沿用至今的俚语。每一部探戈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创作者周围的或者所观察的社会环境。所以一首探戈作品可以是记录一件事,一个人,一段情,甚至是一个凝固的历史节点。它不仅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甚至渗透到整个阿根廷民族灵魂的最深处。所以探戈在阿根廷有最夯实的社会基石。
安德烈斯?卡雷特罗是从探戈的角度研究阿根廷社会史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同时也是阿根廷探戈研究院的成员。卡雷特罗本身也是一位新闻记者,所以他创作的《探戈——社会的见证者》一书语言非常流畅,通俗易懂,并且使用了大量的有据可循的历史数据。我翻译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气呵成,不像在翻译《探戈艺术的历史与变革》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寻找解读资料。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可以加深了解一些特定的元素,如大杂院、性工作者、小偷、毒品、痞子等阿根廷历史上社会底层的认识。实际上这些元素在当今的阿根廷社会依然存在。但我想也只有探戈才会将这些元素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
最后非常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本书中文版的出版,也感谢阿根廷外交部南方计划本书的资助,最后感谢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文化参赞韩孟堂先生和阿根廷国际探戈节和探戈世锦赛组委会主席古斯塔沃·莫西先生为本书和序。我想这本中文译著的出版,将丰富中国读者对阿根廷探戈文化艺术的认识。限于本人水平有限,译文中疏误之处在所难免,祈望多方指教。
欧占明
2014年秋天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