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奇的崛起永远伴随着另一个传奇的没落。

诺福克公爵的死刑原本定在1572年1月21日,但是面对处死一位大贵族如此重大的事,伊丽莎白女王那种女性的优柔寡断的特点又显露了出来。原定于1月21日的行刑日期不得不一拖再拖。先是2月初,女王好不容易签署了处决诺福克公爵的命令,结果第二天又召见伯利勋爵塞西尔,下令延期执行诺福克公爵的死刑。2月底,女王再次批准处决诺福克公爵又再次撤回。4月9日女王第四次签署处决诺福克公爵的命令,又在11日撤回。

对于女王的犹豫不决,塞西尔曾这样写道:“女王陛下永远是个仁慈的女人,过去她因仁慈所受的祸害比因坚持正义所受的祸害还要多。但是她认为正是因为她使自己受到很多的伤害,才备受人们的热爱。”

而女王的表弟亨斯顿勋爵则是为女王表姐的安全顾虑重重:“全世界都知道女王很明智。但是不管怎样,即使是最明智的人也要关心自己的财产和自己的生命安全。女王陛下是多么需要关心自己的安全啊!因为她的生命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存亡。倘若她有什么不测,整个国家就会毁灭,而新教也会被推翻。如果由于疏忽,或者出于女性的慈悲心肠而导致上述情况的发生,那么女王必须负什么责任,对此她自己是清楚的。”

然而罗宾对女王的“仁慈”却有不同的看法:“贵族享有的特权让诺福克公爵不可能在监狱里饱受折磨然后死去,而且作为一国之君,伊丽莎白女王没有立场故意与一位公爵过不去,不论她对这种背叛如何痛恨。好在法律只是让女王无法从肉体上让身份高贵的叛国贼经受折磨,却不妨碍她从精神上折磨他。要知道最恐怖的时候不是死亡来临的时候,而是知道死亡即将来临的时候。斯第尔顿小姐,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让索菲带着你去伦敦塔看望一下诺福克公爵。我敢打赌,他已经被这样每次做好面临死亡的心理准备又面对生的希望,每次饱含希望地想活下去又不得不面临死亡的‘酷刑’折磨疯了。”

不幸中的万幸,在诺福克公爵老死在伦敦塔,或者被这种精神上的酷刑折磨疯以前,英国新一届的议会于5月开幕。下议院向女王施压,并向女王下了最后通牒——“不是苏格兰女王这条可怕的巨龙被砍头,就是诺福克这头咆哮的狮子被斩首。”伊丽莎白女王至此才不得不结束用朝令夕改来折磨诺福克公爵的游戏,下令处死诺福克公爵——或者说是让诺福克公爵从这种折磨中解脱。

1572年6月2日,诺福克公爵在大批士兵的押送下,到塔山被执行死刑。随着刀斧手的斧头一闪,公爵的人头落了下来,英国的公爵只剩“海洋公爵”米迦勒•罗伊•斯第尔顿一个人了。

*****女王被下议院*着处死玛丽女王和诺福克公爵时,曾经来找菲泽塔诉苦,最后问她:“你也觉得朕应该处死他们吗?”

“陛下,我只是个商人,不是议员。”

女王显然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

“但是我知道处死自己的亲人并不好受,哪怕这是自保的唯一方法。”菲泽塔可以理解女王的心情。她自己也曾为了自保,不得不杀了姑姑一家。而她不过是个比较有钱的平民,面对的压力有限,而女王是英格兰的君主,现在是受到全英国权贵和平民的*迫,要她下令处死她的表舅和侄女。菲泽塔单膝跪在女王面前,让她能在自己的眼中找回勇气:“陛下,伯利勋爵和亨斯顿勋爵以及议员们要求您处死玛丽女王和诺福克公爵,是因为担心在英国还有他们的同党和支持者,会威胁到您的安全。但是以您的意志来做决定吧。不论您的决定如何,我都会保证您的安全——只要我还活着。”

“朕亲爱的小‘麻雀’。”女王情不自禁地捧过菲泽塔的脸颊,吻了她的额头,“你要是个男人,朕就嫁给你。”

“承蒙厚爱,陛下。”菲泽塔毫不吝啬地送上迷死人不偿命的微笑,希望能多少冲淡一些女王不得不处死诺福克公爵的不快,“陛下,如果有一天有人要求您处死我,您会犹豫吗?”

菲泽塔知道自己只是个和女王无亲无故的平民,她不求女王会给她特赦,只求女王能对她为她做的一切有所感激。

然而面对这一仅仅是假设的问题,女王的回答是沉默。

罗宾说其实不必对此太介怀。不论是否有感激之情,只要菲泽塔还有利用价值,女王就必须想方设法地保住她,而玛丽女王就是这样一个“养寇自重”的护身符。在信奉君权神授的时代,君主们只对上帝负责,伊丽莎白女王没有立场处死另一位君王,最多只能监禁她。而经过里多尔菲阴谋的大清洗,玛丽女王短时间内也不会再有能力重新掀起叛乱。可是玛丽女王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不安定因素。女王又要通过宽容玛丽女王来显示她的“仁慈”,又不想被赶下王位,那就只有把利用各种不光彩的手段来保护伊丽莎白女王的安全、替她承受骂名的工作交给菲泽塔,自己利用手中的权力给菲泽塔撑起一把*,以保证她自己又能享有“仁慈”的美名,又不用承担美名可能给她造成的伤害。

没什么可奇怪的,能名垂青史的“明君”都是这样卑鄙的生物。

可是能永远地持有这样一个养寇自重的护身符只是一厢情愿,这次就连罗宾都低估了玛丽女王的野心——或者应该称这种野心为“愚蠢”。

里多尔菲阴谋之后,在伊丽莎白女王与议会和大臣们的周旋之下,玛丽女王终于保住了性命。然而正如法王查理九世所说:“啊!这个可怜的蠢材是永远不会停止策划阴谋的,除非砍掉她的脑袋。他们一定会处决她。朕以为,这是由于她的愚蠢行为造成的,乃咎由自取。朕看不出有什么补救的办法。”

一切都被查理九世言中了。

1572年8月22日的圣巴托罗缪节大屠杀(1)把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矛盾再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1581-1582年,流亡在国外的英国天主教徒为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和罗马教皇、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及吉斯公爵等人策划了一项旨在推翻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冒险事业”,准备从苏格兰进攻英国。玛丽女王听闻此消息后,又开始蠢蠢欲动,打算借儿子詹姆斯国王之手来篡取英国的王位,却没料到“母子情深”只是她的一厢情愿,他的儿子不愿意和她分享苏格兰的统治权,甚至不惜挤掉他母亲的英国王位继承权,自己取而代之。“冒险事业”步上“里多尔菲阴谋”破产的后路之后,伊丽莎白女王依然在处决玛丽女王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直到1587年1月底,一则谣言彻底断送了玛丽女王最后一丝生还的希望:苏格兰女王已逃跑,伦敦起火,西班牙人已在威尔士登陆。全国一时陷入一片恐惧之中。为了防止形势继续混乱下去,伊丽莎白女王终于在2月1日签署了处决玛丽女王的命令。这次塞西尔吸取了里多尔菲阴谋后女王对着诺福克公爵的处决令一改再改的教训,趁着女王还没有改变决心,赶忙将命令转交给了枢密院。

1587年2月8日,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最后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断头台旁,围观的群众对着即将被判处死刑的玛丽女王高呼“婊子”、“毒蛇”以及种种侮辱性的词,即将面临死亡的玛丽女王反而出奇的平静。

此时玛丽女王已经四十四岁了,其中将近一半的岁月是在伊丽莎白女王的监禁下度过。囹圄生涯已经毁了玛丽女王对生命的最后一丝留恋,看到断头台,她丝毫没有恐惧感,还安慰身边的仆人:“你应当高兴而不该悲哀,因为你即将看到玛丽•斯图亚特结束她早就盼望结束的烦恼。”说罢,她向蒙着黑布的断头台走去,嘴里还高声念着天主教的祷告词,无意中的一瞥,却让她注意到混在围观者中的两个人。

这两个人中一个是相貌平平的少妇,走在大街上根本不会引人注意。她身旁的黑发青年也只是一般的水手打扮,尽管相貌出众,此时人人都等着看“全世界最坏的娼妇”被处死,没人注意到他们。

反而是玛丽女王一登上断头台,就看见了他们,就像动物能凭借本能发现自己的天敌。

就是他们,像猫玩老鼠一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掐灭玛丽女王重获自由的每一丝希望,让她在牢狱中度过了二十余年,直到把她送上断头台。临刑前,犯人有发表演说的权利,但是玛丽女王却是指着她痛恨的那两个人,高声诅咒:“你这毒蛇的种类,撒旦的仆人,我奉耶稣的名诅咒你,愿你口中所出的一切亵渎的话带来的审判都归到你身上,愿巴比伦大*妇的诅咒归到你这亵渎者身上。你这披着人皮的兽,你这与撒旦相交的交鬼者,你既不愿离开你的罪,离开魔鬼的控制,愿你与那魔鬼一同下地狱,愿地狱的火焚烧你这亵渎者的灵!愿圣灵、耶稣、耶和华至上者作证,你若继续绊倒基督徒,以上的所有诅咒必归到你身上,在你活着的时候就要受到死了以后的审判,你必定要为你的罪承担主愤怒的杯。你硬着颈项看到至高者的灵还要亵渎,与魔鬼一同将耶稣卖掉,就必不能承受耶稣的宝血,你必在你活着的时候为你亵渎圣灵的罪流血。神的灵今天与我们同在,必要见证这事,神一切的愤怒必因你的亵渎倾倒在你身上!阿门!”

人们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到玛丽女王临死前还要诅咒的人身上,而被她诅咒的少妇只是不屑地抱起胳膊:“如果‘毒蛇的种类’、‘撒旦的仆人’是爱国者的另一种称呼,我把这当做一种赞美,正如我把‘伊丽莎白的杂种狗’这个名字当做勋章!如果忠于我的君主就要受到诅咒,我甘之如饴!”话语中睥睨天下的气势立刻把她的身份暴露无遗。

“斯第尔顿船长!”围观者中有人认出了少妇,随即对她的欢呼声和对玛丽女王的诅咒声再次以排山倒海之势袭来。

“主啊,我已回到您的身边!”玛丽女王脱下身上的黑袍,露出里面一身象征天主教殉教者壮烈献身的鲜艳红裙,然后十分平静地把头伸在断头台上。

可是她低估了英格兰的人民对她这个“全世界最坏的娼妇”的深恶痛绝。

行刑之前,刽子手故意把斧头磨钝,砍了两下,才砍断玛丽女王那曾经迷倒过多少王公显贵的玉颈。

对伊丽莎白女王的最后一个威胁终于彻底解除了。在围观民众的欢呼声中,刽子手高高举起玛丽女王的头颅喊道:“天佑女王!”

就在这刹那,玛丽女王的头颅从刽子手的手中掉到了地上,留在他手里的只是一个棕红色的假发套。仍然在地上滚动的首级上除了两耳边的一缕头发外,其余都是剪得很短的如雪白发……

看到这极具戏剧性的一幕,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油然而生。龙皇预言菲泽塔只能活四十三年,玛丽女王在她三十四岁的时候被砍头,她自己的大限是不是也快到了?

就在菲泽塔发出叹息的同时,她旁边的黑发青年也在叹息:“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意识到‘人鱼号’的船长已经是我了呢?”

“他们会的,米迦勒。”

是的,属于菲泽塔的传奇即将结束,属于米迦勒的传奇才刚开始。

注释:(1)1572年8月24日晚,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在母亲的胁迫下,展开了对新教徒的屠杀。这一天正好是圣巴托罗缪节,即法国的狂欢节,故称为“圣巴托罗缪节大屠杀”。在此之后,对新教徒的屠杀迅速扩展到全国,导致了法国第二次宗教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