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鼋,是明清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水族之属,其主要活动在江河湖泊等淡水水域。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一《张老相公》讲述:
张老相公,晋人。适将嫁女,携眷至江南,躬市奁妆。舟抵金山,张先渡江,嘱家人在舟,勿爆膻腥。盖江中有鼋怪,闻香辄出,坏舟吞行人,为害已久。张去,家人忘之,炙肉舟中。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没。张回棹,悼恨欲死。因登金山谒寺僧,询鼋之异,将以仇鼋。僧闻之,骇言:“吾侪日与习近,惧为祸殃,惟神明奉之;祈勿怒,时斩牲牢,投以半体,则跃吞而去。谁复能相仇哉!”张闻,顿思得计。便招铁工,起炉山半,治赤铁,重百馀斤。审知所常伏处,使二三健男子,以大钳举投之,鼋跃出,疾吞而下。少时,波涌如山;顷之,浪息,则鼋死已浮水上矣。行旅寺僧并快之,建张老相公祠,肖像其中,以为水神,祷之辄应。
说明杀鼋者所享有的非同小可的尊崇。与此相联系的,是类似大鼋的水族描写。《聊斋志异》卷一《猪婆龙》也有:“猪婆龙产于西江,形似龙而短,能横飞,常出沿江岸扑食鹅鸭。或猎得之,则货其肉于陈、柯。此二姓皆友谅之裔,世食婆龙肉,他族不敢食也。一客自江右来,得一头,絷舟中。一日泊舟钱塘,缚稍懈,忽跃入江。俄顷,波涛大作,估舟倾沉。”至于大鼋的形貌,徐珂《清稗类钞》记载:“鼋,状似鳖而甚大,头有磊块,故俗称癞头鼋,背青黄色,居于江湖。古以其肉为珍味。浙江布政司署前之池蓄之,游人往观,辄投以烧饼、馒首,与之食。”[1]大鼋母题,在古代水兽传说中意蕴丰富,很有代表性,具有难得的生态伦理意义,惜乎向来未见专门探讨者。
[1] 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二册《动物类》,第562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