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档案 ☆
片名:大白鲨
外文:Jaws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彼得·本奇利、卡尔·哥特列布
主演:罗伊·谢德、理查德·德雷福斯、劳勃·肖、洛林·加里等
上映:1975年6月20日
国家/地区:美国
片长:124分钟
获奖:获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最佳混音、最佳电影配乐奖
1.导演斯皮尔伯格与《大白鲨》商业运作
《大白鲨》是斯皮尔伯格在环球影业公司时首次执导的商业片。这部电影因为在拍摄过程遇到了诸如鲨鱼模型损坏等原因而严重超支,但是历经艰险最终还是完成了。也因为这种种原因环球影业最终还是为这部影片亮起绿灯,大做宣传和营销,《大白鲨》也不负众望,在两年后的《星球大战》上映之前,它一直保持着美国历史最高票房的地位。《大白鲨》也以自身成功的模式被看作好莱坞电影转折的里程碑。
《大白鲨》的故事情节简单但是非常刺激。影片中阿米蒂岛(虚构)是一个避暑胜地,但多次发生泳客被鲨鱼咬死事件。当地的警察局长马丁·布罗迪(罗伊·谢德饰)试图关闭海滩,以避免再有人被大白鲨袭击。然而市长(默里·汉密尔顿饰)却希望海滩继续开放,因为时值泳季,担心封闭海滩会损害全市经济。在几起袭击事件之后,警察局长得到了职业捕鲨者昆特(罗伯特·肖饰)的协助。昆特毛遂自荐,公开要求获得高额报酬。随后警察局长又找来海洋生物学家马特·霍珀(理查德·德雷福斯饰)跟进调查。由于仍有大批泳客前来海滩,布罗迪和霍珀与猎鲨者一起上了他的“逆戟鲸号”船,一起出海追捕食人鲨。几个人经过一番惊险地搏斗,最终将鲨鱼杀死。[10]
此时尚显青涩的斯皮尔伯格凭借这部电影,一跃成为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导演。他以往的积累终于在这部电影中得以展现。斯皮尔伯格出生于一个犹太人的家庭,父亲是一个软件工程师,母亲则是一个钢琴家,生长在这样的一个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家庭,斯皮尔伯格从小就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未知事物的迷恋。同时,斯皮尔伯格又属于曾经的那个“叛逆的一代”的一员,深受电视、漫画、录像带、摇滚等流行文化的影响。对于在视觉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斯皮尔伯格来说,最直观的眼球刺激强烈地占据着他的银幕影像,文学类的文字对他的影响反而位居次席。从斯皮尔伯格的大部分影片中可以看出,他的故事永远遵循着简洁的线性路线,剧本等工作也一并交由别人来做,他的天才与敏锐存在于技术和画面中。
超支的《大白鲨》以1 200万美元的成本,获得了2.6亿美元的票房,这种投入产出比极大地推进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好莱坞商业电影的转型。在经历了集团化、“大投资”(Blockbuster)之后,好莱坞进入了“高概念”(High Concept)阶段。前哥伦比亚娱乐公司总裁把“高概念”描述为简单明了容易传播容易被人理解。曾担任迪士尼主席与CEO(首席执行官)的迈克尔·艾斯纳说“高概念”是具有原创性能被简洁传达的制作理念。[11]评论家贾斯汀·怀亚特则归纳构成高概念电影的三要素为“the Look,the Hook,and the Book”[12],分别代表着卖相、吸引力与固定模式。总体上看,提倡“高概念”的好莱坞电影并不是要把电影变成多么具有深度的东西,而是用一种更加高层次的工业标准来制作商业片,以求得最大利润。当然,这种电影能够出现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当时技术手段已经足以应对这种需求。《大白鲨》就是利用电脑软件将机械鲨鱼模型进行数字合成,最终制造出了栩栩如生的效果。在之后一系列影片中,特效成为“高概念”电影最大的卖点。
2.《大白鲨》表达的母题
《大白鲨》中出现了好几个斯皮尔伯格之后都会经常运用的母题,并且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首先就是儿童的视点。《大白鲨》里儿童首次作为一个群体的形象出现。在这里儿童是天真无邪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鲨鱼的危险,也没想过鲨鱼会吃人。影片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镜头是儿子问自己的黑人爸爸鲨鱼为什么要吃人,这位父亲回答说“可能是因为它饿了”。斯皮尔伯格对这些纯洁心灵的描述,使之后孩子们被鲨鱼袭击的场景变得更加让人揪心,更让人难以释怀。正是因为斯皮尔伯格对童真是如此珍惜,以至于他在之后的影片中逐渐增加了儿童的视点,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他对成人世界的认识。
其次是正义与邪恶的人性做斗争。《大白鲨》的故事暗含了这样的一个命题:它为什么会凶猛地袭击人类?《大白鲨》的原著作者彼得·本奇利在书中表现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他虽然描写了大白鲨的死,但把最终的原因归结到人的贪婪上来。书中海洋生物学家霍珀分析道:“我们也许永远都搞不清自然的因素,任性和反复异常,譬如水温的变化、水流的变化以及食物类型的变化,等等。食物移动了,捕食食物的动物也得移动。这是整个生态平衡的问题,当某个环节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异常,就会发生一些奇异的现象。”[13]正是在这里,作家借助角色之口,引导读者体会大白鲨的生存状态,理解其吃人的缘由。对比小说的内容,可能会有助于观众更加透彻地理解《大白鲨》故事发生的背景。
再次,影片还表现了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而故意隐瞒灾情不报的市长的形象。也正是他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最终导致了更大的惨剧的发生。在斯皮尔伯格之后的影片中,也出现大量的这种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大众利益的人们,例如《外星人E.T.》中想把E.T.拿来做实验的科学家们,《侏罗纪公园》中贪婪的大庄园主,《夺宝奇兵》系列中的江洋大盗,等等。在斯皮尔伯格的影片中有时候二元对立十分明显,人物的性格十分单一。这也给他招来了大量的诟病。最终他也在压力下不断地突破自己,在《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林肯》等影片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他在表现人性上的进步。
最后,影片蕴含宗教般的“救赎”思想。“救赎”是贯穿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一条主线,这可能也和他拍摄了大量的灾难片有关。《大白鲨》中正直的警长为自己没有及时通知海滩的游客而自责不已,在这种压力下他最终选择和海洋博士一道去消灭鲨鱼。《紫日》中的黑人形象,《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拯救小队,《辛德勒名单》中的辛德勒,《世界之战》中的父亲,《林肯》中的林肯,这些人物无疑都在用行动来完成某种“救赎”。再深入地思考下去,会发现斯皮尔伯格在人物救赎自己的行为背后,表现出的是他们拯救了人世间最基本的价值理念:生命、爱、信任、自由,等等。
3.形式呈现:剪辑、音乐、技术制作
《大白鲨》在电影形式上的突出表现使它获得了3项奥斯卡技术类的大奖。首先,影片在处理剪辑上颇费功夫。本来因为器材损坏与经费不足,斯皮尔伯格用了许多暗示镜头来交代大白鲨,结果歪打正着,这些镜头反而加剧了影片的惊悚气氛。斯皮尔伯格在这部影片模仿了许多希区柯克的镜头。[14]比如在渡船一场戏的结尾,警长不相信鲨鱼的存在,警告众人不能制造恐慌局面,之后他还抓着布鲁迪的手说:“你喊梭子鱼来了,大家会有些害怕,你要喊鲨鱼来了,好好一个国庆日就全乱套了。”在鲨鱼来临前一刻,镜头还在表现一个胖女人的悠然自得。影片正是这样利用不知情的群众来吊足观众的胃口。
这部影片出色的惊悚效果还在于配乐师对电影音乐的使用。约翰·威廉姆斯为本片所作的配乐获得了奥斯卡奖,并在AFI(美国电影学会)百年百大电影配乐上排第六。主题旋律“鲨鱼”是由两个音符E和F组成的交替调形,象征着不断迫近的危险。虽然从专业上看约翰的这种做法有些不符合乐理,但是斯皮尔伯格之后说,若没有威廉姆斯的配乐电影只能取得一半成功。
栩栩如生的大白鲨可以说是本部影片的最大卖点了,为了制造出这种效果剧组经历了非常多的困难。他们没有按照惯例用水池、缩微模型等手段,而把主要镜头都放在海上实地拍摄……道具组制作了三条机械鲨鱼:一条是全身模型,用于水下拍摄,一条是右转身的模型,一条是左转身的模型,总花费约为25万美元。而且要让它们工作起来,涉及复杂的气体力学、水力学和电子技术,最后的开销是实际的两倍以上。而且人们不熟悉白鲨的习性,因为这种动物被人抓获囚禁后只能再活几个小时。工作人员到研究机构查阅了大量文献,还求助于鱼类专家,之后才从泥塑模型起步,一步步摸索,造出了鲨鱼般大小的机械模型。经历种种困难最后合成的大鲨鱼,衍生出之后泛滥的蟒蛇、鳄鱼、蜥蜴、食人鱼等形象,这是对它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