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灾难片:电影发明—20世纪40年代

火灾、海啸、地震、飓风、火山爆发……在人类文明日渐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地球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各种各样的物质运动。这些给人类社会带来惨重损失的物质运动,让人类见识到了大自然暴虐的、令人畏惧的力量:火山爆发可以瞬间让一座城市化为灰烬,地震可以让一座城市成为瓦砾堆,海啸同样可以让一座海边城市淹没水下……所以,人类几乎从未停止过对于灾难的想象。尤其是结合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中的末日审判,人们总是在恐惧中想象着那足以将人类文明世界毁于一旦的灾难的来临。当人们的想象遇到了最适合的媒介载体——电影时,以灾难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影片就应运而生了。1901年,英国就出现了表现一场火灾的短片《火灾》(Fire !),这是影史上最早记录的一部灾难片。不过,电影早期的灾难片创作数量并不多,而且绝大部分的灾难片可以归入科幻片的类型中(直到如今,有些灾难片也是科幻片)。如在1922年,美国人就拍摄了早期科幻灾难片《大洪水》,它是由原创小说改编的。“灾难片表现了一种消极的逃避情绪,即帮助观众从多变、精神紧张、充满不安全感的现实世界躲入梦幻世界。当他们从电影院出来时,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在当今现实世界中还是幸运得多。”[1]因而,从这方面讲,灾难片可视为电影的一种亚类型影片。20世纪20年代的科幻灾难片还有《失去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3)、《火星人》(1923)、《死亡射线》(1925)等。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20世纪30年代,灾难影片的创作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描述古代罗马维苏威火山爆发而让整个庞培城覆灭的《庞培城的末日》(The Last Days of Pompeii,1935),以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为背景的《旧金山大地震》(San Francisco,1936),以及表现飓风的惊人威力的《飓风》(The Hurricane,1937)。在这批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灾难片中,已经出现了日后灾难片创作的一些基本特征。比如《庞培城的末日》就是典型的以一个普通家庭在灾难中的经历来展开叙事,讲述在庞培城里的一个铁匠马卡斯原本过着清贫而宁静的生活,直到他的妻子因为生病缺乏医疗而死去。为了赚钱,马卡斯成为竞技场的一名粗暴的角斗士,并且通过不正当的组织获得了巨额的金钱。来到此地的耶稣结识了马卡斯的儿子弗莱维厄斯,温文尔雅的弗莱维厄斯与父亲因为观点分歧而产生冲突。但就在此时,维苏威火山爆发了,父子二人的争执因为这场灾难而中断。在《旧金山大地震》中,导演开始综合运用摄影、特技、音效和剪辑等形式手段来表现一场长达20分钟的大地震,这成为影片的**段落。约翰·福特(John Ford)导演的《飓风》将灾难片和爱情片进行杂糅,这一公式直到《泰坦尼克号》还在使用,也是灾难片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20世纪30年代的灾难片还有法国的《世界末日》(1931),美国的《亡魂岛》(Island of Lost Souls,1932)、《金刚》(King Kong,1933)、《幽灵帝国》(The Phantom Empire,1935),英国的《白色瘟疫》(White plague,1937)、《欧洲上空的乌云》(1937)等。《亡魂岛》改编自维尔斯的小说。这部影片已经开始反映人类对于现代科学的恐惧,主要表现为对人类所从事的科学活动可能失控或被坏人利用造成灾难的恐惧心理。

而在20世纪40年代,欧美的灾难片与科幻片创作都处于沉闷时期,相对沉寂,几乎没有什么有影响灾难片佳作。像《怪物抓你》(1943)、《紫色怪物的攻击》(1946)等少数带有科幻色彩的灾难片也是艺术水准平平。

2.初始较大规模拍摄灾难片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

有电影学者认为,灾难片“这一类型影片是20世纪50年代后才大量摄制的,而这一词语是在70年代开始盛行的”[2]。事实确实如此,在20世纪50年代欧美灾难片得以被较大规模摄制。这与“冷战”时期的核威胁和恐怖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影响,此时期的灾难影片在表现自然灾难之外,也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灾难进行了大胆的设想。

《来自北极的怪兽》(1951)叙述一只恐龙正在北极沉睡,突然被原子弹爆炸惊醒,于是便返回它祖先的故乡——如今的纽约所在地。接着恐龙大闹纽约城,撞毁楼房,踢翻汽车,踩死行人,最后它被诱进游乐园,死在大转轮和滑行铁轨之中。该片是20世纪50年代第一部描写巨怪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影片,继它之后,类似影片蜂拥而起,形成了洋洋大观的怪兽系列片。

《当世界毁灭时》(When Worlds Collide,1951)讲述主人公大卫·兰德尔原本是一个潇洒自如、技术高超的飞行员,但是当他接受了一项任务之后,他的生活遭遇了重大的改变。他被派遣去把一些神秘的图片传送到一个著名的天文学家亨德伦博士手中,而亨德伦博士确认这些图片与一个惊人的秘密有关:Bellus星球将会撞击地球,到时地球上将无人能幸免于难。这个秘密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还是有两个慈善家出钱让亨德伦博士去建造一般太空飞船,以便到时把他们带到Zyra星球。Zyra星球围绕Bellus星球的轨道运行,并且上面有可供人类居住的可能性。然而,危在旦夕的人类却只有一艘诺亚方舟可以用来逃离。随着末日的临近,兰德尔却发现自己爱上了亨德伦博士的女儿,并陷入她和未婚夫的三角恋爱之中。这部影片是当时的一部灾难大片,电影创作者运用了当时的许多特技效果去表现洪水奔腾、火山爆发等灾难性的大场面,描绘了一幅末日来临的景象,其故事情节则已经相当接近于后来的《2012》等片。《最后五个人》(Five,1951)是反映后核战影片的先驱,描述因为核武器的毁灭性后果,星球上只剩最后五个人的骇人情景。

不过,这时期也有描写与记录人类失误造成的灾难。如英国拍摄的《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1958),就记叙了1912年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豪华游轮在首次出航时即因为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故事,是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电影故事的旧版。该片在当时也取得了很大的反响。

这时期,带有科幻色彩的灾难片还有美国拍摄的《入侵美国》(Invation U.S.A,1952)、《深水怪兽》(The Bast from 20 000 Fathoms,1953)、《黑湖巨怪》(The 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1953)、《火星入侵者》(Invaders from Mars,1953)、《来自宇宙的危险》(It Came from Outer Space,1953)、《巨蚁!》(Them !1954)、《海底来物》(It Came From Beneath the Sea,1955)、《块团物》(The Blob,1958),英国拍摄的《预言1984年》(1984,1956)等。

20世纪60年代,依然是欧美灾难片的萧条时期,灾难影片凤毛麟角。英国拍摄的《地球着火的那天》(The Day the Earth Caught Fire,1961)、《战争游戏》(The War Game,1966)是其代表作。《地球着火的那天》讲述了地球因偏离原轨道接近太阳而逐渐升温,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全片节奏紧凑,人物的矛盾刻画淋漓尽致,从而推动情节发展。片头中,昏黄的画面,安静无声,表现升温后的地球,带来一种令人窒息的震撼。由彼得·沃金斯(Peter Watkins)编剧、导演的《战争游戏》,用纪录片的手法构筑出一幅幅完整的细节来展示一旦核战爆发的种种直接灾难后果:全国大疏散激化起的种族矛盾;食物配给券造成的混乱;买不起足够沙袋的老妇人焦虑的目光。终于第一颗原子弹当空爆炸,一瞬间30倍于太阳的强光,从40英里(约合64千米)外将世界映照得黑白底片般体无完肤,田野中不更事的儿童捂着突然不复存在的眼睛对天呼号。其后是冲击波,一对夫妇躲在墙脚的桌子底下经受地动山摇。60个英国城市中弹,还有偏离目标航线半路掉到别处的核弹头。接下来才是2平方千米的烈火,时速100英里(约合161千米)的火焰风暴造成强烈低气压,救火的人们被卷进火焰,一个接一个被吸进去,葬身800摄氏度的烈火,那侥幸逃过来的,又在窒息中一茬茬晕死下去,天地昏乱中镜头不停翻动,仿佛火焰的风暴随时会卷走摄影机,又仿佛摄影师会被飞来的砖头瓦砾击中倒下。接着背后的汽车油箱炸开来,一整个家庭在里面黑乎乎地燃烧。几天后,由于伤病数量过大而医药严重不足,警察不得不一批批射杀那些蠕动着的伤员和病人,射杀所有身体烧灼超过三度的尚还活着的人们;失魂落魄的牧师跪下为几个行将被处决的哄抢食物者祷告;一个惊魂未消的社区负责人瞪着无比大的眼睛对镜头说,德累斯顿轰炸之后,德国人靠戒指上的铭刻来辨识死者身份,而他们这里也做了同样的工作。他手指向下,镜头跟过去,是街边上攒在一起的半桶戒指……其实《战争游戏》呈现的不过是普通人在一场核战争中可能遭遇的种种情景,当然是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于世界的想象。但由于影片表现核战争的真实性、残酷性以及隐喻性,该片在BBC(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不久,就遭到了英国政府的软禁令,导致该片被禁播达20年之久。[3]其实,英国政府担心影片真实效果引起民众恐慌骚乱倒是其次,害怕大规模的反战示威动摇政府恐怕才是导致本片被禁的真正原因。

3.灾难片盛行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灾难片的拍摄迎来了又一个热潮,特别是此阶段电脑特效的发展为灾难片的场面营造和视觉奇观带来了令人称奇的效果,灾难片中的各种恐怖情境更加栩栩如生。因而,灾难类型电影受到大量观众的关注,也开始成功赢得大量票房收入。这时期较有代表性的灾难片包括美国的《国际机场》(Airport,1970)、《海神号》(The Poseidon Adventure,1972)、《摩天大楼失火记》(The Towering Inferno,1974)、《大地震》(Earthquake,1974)、《大白鲨》(Jaws,1975)、《金刚》(King Kong,1976年翻拍版),英国的《异形》(Alien,1979),英、意、西德合拍的《卡桑德拉大桥》(The Cassandra Crossing,1976)等。

其中《国际机场》(Airport)是一部1970年的美国电影。该片由乔治·希顿根据阿瑟·海利同名小说改编为剧本并执导,拍摄成本高达1 000万美元。影片描述身患绝症的中年男子范海弗林携带炸弹上了一班美国的国内班机,企图在飞机上引爆炸弹同归于尽,目的是使妻儿获得巨额保险金。他的自杀之举在最后关头被识破,但已令飞机受损,在驾驶员狄恩马丁、空姐珍西宾、机场航管中心主任、救难指挥乔治甘西迪等人密切合作下,飞机终于在大风雪下安全迫降地面,化解了一场大空难。该片主要演员包括伯特·兰卡斯特、迪恩·马丁、珍·茜宝、杰奎琳·比塞特、乔治·肯尼迪等10多位当红明星,可谓群星荟萃。《国际机场》公映后曾遭到了许多电影评论家的严厉批评:只是堆砌昔日所有能代表成功电影的明星,情节上“没有任何悬念”等。但影片还是受到观众的热切关注,票房收入在美国本土就突破1亿美元。影片获得了第28届金球奖、第43届奥斯卡奖等多项提名与奖项。有电影评论家甚至认为它是20世纪70年代灾难片的鼻祖,它树立了“将灾难和历险融合到微观情景剧中这一类型电影的榜样”[4]。《摩天大楼失火记》是又一部灾难片经典,被认为是第一部表现摩天大楼火灾的灾难大片。影片讲述在旧金山市中心一幢新建成的摩天大楼顶层,正在举办落成仪式。但是唯利是图的建筑商违约使用劣质电源线,导致大楼中层某处因为电线超负荷短路而失火。这幢超高层大厦很快由于“烟囱效应”而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人们的逃生之路被封锁住,几百个受邀贵宾被围困在楼顶,情况万分危急。后来,消防队长在大楼工程师的帮助下,通过将楼顶的巨型水箱爆破而扑灭了这场滔天大火。该片在当时以挑战高难度的拍摄技术而著称,并且通过电脑特技加真人出演,展现了一幅熊熊大火冲天、人们被困火海、慌乱之下竟纷纷跳楼的惨景,另外还在灾难中重塑了英雄主义精神。

由英国、意大利、西德合拍的《卡桑德拉大桥》(The Cassandra Crossing,1976)也是该时期一部知名的灾难影片。故事讲述两名国际恐怖分子潜入日内瓦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意欲对其实施恐怖袭击,被保安人员发现并展开追捕。然而,在追捕过程中,保安人员不慎将实验室里的实验病毒打碎了,**飞溅到恐怖分子身上,两名恐怖分子感染上了病毒。其中一名恐怖分子被当场抓住,但由于染上了病毒,不久就腐烂而死;另一名恐怖分子则逃窜到一列开往斯德哥尔摩的火车上,因此这列火车上的乘客面临着被这致命的病毒传染的危险。由于这种病毒的感染速度非常快,不少乘客都被传染上了这种病毒,国际警局为了避免大面积的传染,决定以列车上全体乘客的生命为代价,将火车改道至东欧波兰,在途中需要经过一座不能乘受列车重量的卡桑德拉大桥以实施坠毁。这趟列车不被获准停靠任何一个车站,车上的乘客们人心惶惶。为了营救这些无辜的乘客,车上的神经外科医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找到了解除病毒的方法,但是他的方案却不被上级所接受。眼看着列车即将驶到卡桑德拉大桥,列车上的医生、作家、军火商太太、毒贩和黑人警察等人配合反抗军队的镇压,将最后一节车厢分离了出来,将生存的一线希望留给了剩余的几十名乘客。卡桑德拉大桥如预期的那样崩塌了,列车从几百米高的悬崖上坠落,撞击到悬崖底发生爆炸,到处是滚滚浓烟和水花冲天的惨烈景象。

20世纪80年代,欧美的灾难片创作又进入落潮期,灾难影片数量不多。《机组乘务员》(Экипаж,苏联)、《翌日》(The Day After,美国)、《金刚复活》(King Kong Lives,1986)、《苍蝇》(The Fly,1986)、《异形2》(Aliens,1986)、《外星种族》(Alien Nation,1988)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4.灾难片再次盛行时期: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世界性的自然灾难频发,国际恐怖主义蔓延,局部地区局势仍动**不安,人们对即将来临的新世纪充满了不可知的恐惧,灾难片也由此重新呈现出其创作的活力。这时期代表性灾难片作品有:《恐怖地带》(Outbreak,1995)、《最高危机》(Executive Decision,1996)、《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1996)、《火星人玩转地球》(Mars Attacks!,1996)、《12只猴子》(Twelve Monkeys,1996)、《活火熔城》(Volcano,1997)、《天崩地裂》(Dantes Peak,1997)、《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哥斯拉》(Godzilla,1998)、《天地大冲撞》(Deep Impact,1998)、《纽约大地震》(Aftershock:Earthquake in New York,1999)、《深海狂鲨》(Deep Blue Sea,1999)等。

这一时期的灾难片中,表现人类失误和非理性行为造成威胁的灾难片明显增多。《恐怖地带》是一部有关病毒威胁的灾难片。剧情时间跨度较大,先是1967年,在非洲的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美国雇佣军兵营,被一种莫名的疾病肆虐,死亡人数急剧增加。军医无法治疗,抽取感染血样离开后,整个军营被炸弹摧毁。当时美军对这种怪病的研究结果已得出,但美军本部认为这个病毒可以制造生化武器,所以才下令消灭所有雇佣军,封存秘密。但是20多年过后,扎伊尔又出现了奇怪的病毒。此次的病毒与1967年发现的病毒为同—病情,而病原来自生活在这一带的白脸猴子。奇巧的是一个美国青年在扎伊尔捉到一只白脸猴,并带回国出售。由于没找到买主,青年人将白猴放生。之后,猴子出没的香柏溪镇上人纷纷得病,有的很快死亡。美国传染病研究所上校军医山姆(达斯汀·霍夫曼饰)接到消息,与妻子(蕾妮·罗素饰)及同事立刻展开研究和救治工作。由于疾病传染性极高,政府紧急出动军队封锁镇子,想逃离者将被枪杀。经过山姆上校研究,如果抓住了病原携带者小白脸猴,被传染的人可能得救。但在此时,军方却下达了投放空气燃烧弹将这个镇子和病毒一起毁灭的决定。山姆无奈只得强行坐直升机逃出小镇,寻找小白脸猴。但是他的行动却招致了军方的追击。军方参谋部谎称他是危险的逃亡病毒携带者,通过电视对他们迸行通缉。山姆最后通过电视还是找到了猴子,并且持枪闯入电视台,公布了事件的真相。经过紧张的工作,山姆终于制出了新的抗病毒剂。治疗效果也令人满意。在得知军方的轰炸机到来后,山姆拼命地阻止军方在当地投弹。最终燃烧弹投到了海里。山姆也拯救了全镇的人民。本片与《卡桑德拉大桥》有着相似的模式元素:一种快速传染的病毒,一个封闭的空间,极富于人道精神和性格魅力的英雄是一名医生。片中所有的人都面临死亡的威胁。而对病毒灾难的考验,人性的光辉与丑恶同时显现。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它所赋予的人文意义。

另一部《最高危机》(Executive Decision,1996)便是讲述一架飞往华盛顿的波音747客机遭遇恐怖分子的劫机,反恐活动特别行动组的成员临危受命去解救被劫持的客机上的人质。但是,当行动组员搭乘的运输战机飞上天空与客机仓底连接,行动组员潜入客机中的时候,却由于意外而导致运输战机坠毁,只有一半的行动组员成功潜进客机里。最终,他们巧妙地通过各种战术制服了恐怖分子,顺利完成了任务。而《泰坦尼克号》是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和派拉蒙影业公司共同出资,于1997年拍摄的一部史诗浪漫的灾难电影,它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主线叙述了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露丝抛弃世俗的偏见而相爱的感人故事,副线则着重描写在沉船海难时,各色人等面对生死的态度与行为。

在这时期灾难片中,表现自然灾难也是一个重点。《天地大冲撞》(Deep Impact,1998)叙述美国一名热爱天文学的中学生里欧在观测天空时无意中发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毕德曼彗星”,但是科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这颗巨大的彗星正朝着地球直冲过来,按照它的运行规律,将在一年之内与地球发生猛烈的撞击。为了避免引起群众的恐慌,美国军方封锁了这则消息,但终究还是被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珍妮发现了。于是美国总统贝克开始紧锣密鼓地部署一个太空计划:派遣一支由前宇航员坦纳船长率领的分队驾驶“弥塞亚”号飞船登陆彗星,用核装置来引爆彗星,使其偏离原先的轨道以阻止它撞向地球。但是由于对彗星的结构欠缺分析,计划失败了,彗星被炸成大小两块,仍然继续飞向地球。“弥塞亚”号则与地球失去了联系。彗星与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近,美国开始实施了另一个“方舟”计划:兴建了一个可容纳百万人的秘密庇护所,里面将保存一些植物、动物的物种和部分精英人士。彗星撞地球的那一天终于来临,第一块小彗星以飞快的速度撞向大西洋,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地方瞬间淹没于海啸之中。但幸运的是,“弥塞亚”号几经波折后又与地球取得联系,宇航员们为了拯救地球上的人们,毅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令装有核弹的飞船撞向彗星,伴随着一片壮丽的流星雨,地球上的人们终于获救了。《活火熔城》(Volcano,1997)描绘了一幅火山爆发导致岩浆四流的恐怖场景。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致使洛杉矶维修地下管道的工人被烧死,地质学家爱米博士对此产生了怀疑,他经过研究分析,发现火山即将爆发。担任急救中心总指挥的迈克并不相信他的预测,认为如果轻率发布火山爆发的消息将会引起市民的恐慌,到时场面将更难以控制。然而,深埋地下的火山喷出了炙热的岩浆,可怕的岩浆在洛杉矶城四处流动,所到之处均引起房屋崩塌和冲天大火,市民们四处逃窜,惊恐万分。后来,流动的岩浆似乎被堵住了,但实际上是流进了地铁隧道里,一段时间后还会从地铁的出站口重新流入城市。为了营救洛杉矶城,迈克和爱米博士决定炸毁一幢大厦,使岩浆流入大海中,从而解救这次危机。

此时期较为重要的灾难影片还有《末日戒备》(The Peace maker,1997)、《世界末日》(Armageddon,1998)、《龙卷风》(Twister,1996)等。

5.新世纪以来的灾难片:2000—

进入21世纪以来,灾难片继续以高科技的视听奇观为观众打造出震撼人心的灾难场面,其创作数量与质量都有进一步的提升。出现了如《完美风暴》(The Perfect Storm,2000)、《深水大水怪》(Beneath Loch Ness,2003)、《巨蚁之灾》(King of the Ants,2003)、《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10.5级大地震》(10.5,2004)、《世界之战》(War of the Worlds,2005)、《海神号》(Poseidon,2006)、《水啸雾都》(Flood,2007)、《老鼠危机:塞纳河之乱》(2006)、《柏林龙卷风》(2007)、《末日侵袭》(Doomsday,2008)、《绝世天劫》(Armageddon,2008,又译《世界末日》)、《苜蓿地》(Cloverfield,2008)、《灭顶之灾》(The Happening,2008)、《先知》(Knowing,2009)、《月殒天劫》(Impact,2009)、《2012》(Farewell Atlantis,2009)、《末日病毒》(Carriers,2009)、《天际浩劫》(Skyline,2010)、《洛杉矶之战》(Battle:Los Angeles,2011)、《海啸奇迹》(Lo Imposible,2012)、《大海啸之鲨口逃生》(Bait3D,2012)、《庞贝末日》(Pompeii,加拿大、德、美,2014)等一系列灾难片。

这其中英国拍摄的《水啸雾都》(Flood,2007)展现了滔天骇浪席卷伦敦城的灾难影像。故事叙述由于飓风来袭所引发的海啸在苏格兰东北部登陆,并向内陆地区逼近。伦敦政府启动应急措施,进入高度警备状态。泰晤士水闸的首席设计师罗伯和其前妻、水闸的工程总监萨米被召回水闸进行安全检查,而罗伯的父亲莱纳德教授则根据以往的丰富经验,推断一旦洪峰来袭,泰晤士水闸将难以抵挡。他将情况汇报给危机控制中心的纳什女士,然而他的预测并没有得到重视,危机控制中心的专家没有准确地评估出险情,副首相甚至信誓旦旦地向人们承诺洪水将被抵挡在伦敦城外。海啸还是在3个小时以后到达了伦敦城,并且跃过水闸,洪水顷刻间把伦敦变成了一片汪洋。莱纳德被指挥中心派直升机救走并前往控制中心,罗伯和萨米则被洪水冲走,但侥幸得到存活。洪峰过后的伦敦城变成一片废墟,政府决定炸掉大坝以倾泻洪水。罗伯、萨米和莱纳德冒死来到水闸的控制仓,准备开启闸门放水。原本罗伯准备下水启动排水系统,与罗伯虽然存在芥蒂但却深爱儿子的莱纳德趁他们不注意,已经悄悄地穿好潜水衣潜入水中,他想要代替儿子去完成这个生还可能性几乎为零的任务。罗伯此时才明白父亲对自己的爱,他深深为自己昔日与父亲的不和感到悔恨。政府在此时下达指令,将在10分钟以内炸毁大坝,执行任务的飞机已经准备就绪。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莱纳德在水下费尽力气地把水闸打开,瞬时,滔滔洪流汹涌而去,大坝也得以保存,但是莱纳德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末日侵袭》(Doomsday,2008)讲述2008年的苏格兰格拉斯哥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可怕病毒,感染病毒的人将全身长满疱疹,溃烂化脓,最终在痛苦中死去。该病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感染了数百万人口,短短一周之内死亡人数就达到惊人的数字。整个苏格兰陷入了恐慌之中,而英国政府在苦无对策的情况下,为了控制病毒继续蔓延,只得宣布苏格兰成为疫区并对其进行全面封锁,以此来隔离病毒。每一条高速公路、高架桥和铁路都有军队把守,禁止任何车辆进出,政府还修建了高高的钢铁围墙来加固,防止任何人逃出。苏格兰成了一处被遗弃的死亡地带。2033年,病毒再次在伦敦爆发,政府在几十年前以牺牲苏格兰人为代价的隔离计划宣告失败。正在政府人员走投无路之际,国家安全局的长官比尔受到首相的召见,他们通过卫星拍到的图片,发现苏格兰隔离区竟然有生命存活的迹象。有幸存者,就说明了那里存在抵抗病毒的方法。为了寻找到抵抗病毒的方法,比尔召集了一批专家,决定冒着生命危险进入苏格兰疫区。这次行动的指挥官伊登带领她的科学家队伍进入隔离区,当年从这里侥幸逃生的她再次踏上这片故土时,却发现这里俨然变成了前文明的荒蛮状态,幸存者都是些在弱肉强食中存留下来的、如动物般凶狠而野性的人,而且在无政府状态下,这里发生了原始部落一样的派系斗争。伊登和她的队友们意外地夹在两个派别的争斗中,他们也只能进行战斗,才能不被别人所杀。

由美国格雷格·施特劳斯和科林·施特劳斯兄弟导演的《天际浩劫》(Skyline,2010)是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灾难片。片中讲述画家杰拉德(Jarrod)和妻子伊莱恩(Elaine)应朋友特里(Terry)之约,到洛杉矶参加生日派对。同时特里还想让杰拉德帮忙制作电脑动画。晚宴上人们其乐融融。夜里他们发现一阵蓝色强光从窗外射入,杰拉德险些被蓝光吸走,幸好特里相助才逃过一劫。此后,他们看到了若干个散发着刺目蓝光的巨大外星生物先后在地球着陆,外星人入侵了。周围的人一个个被吸走丧生,人类面临一场浩劫。美军奋起反击,一度用核弹击落外星母舰,然而外星人原地复活,美军一败涂地,最终地球沦陷。影片结尾,地球人都消失于外星怪物腹中。男主角杰拉德已经化身为外星人,但他由于爱还是要守护着妻子及孩子。他一个人独自面对庞大的外星种族,其身影深深地映在画面上,同时也为以后拍摄续集留下了悬念。讲述地球遭受各种灾难的电影不胜枚举,其中尤以外星人进攻地球的较多,如《独立日》等都是地球人在外星人的高等科技面前不堪一击,最后要凭借某种对方的致命缺陷才能取得胜利。而这部《天际浩劫》虽正面描述地球人同外星人作战的情节,却与过去影片不同,导演格雷格·施特劳斯说:“在《天际浩劫》筹备初期,我们就打算做一部不那么一样的、讲述人类和外星人作战的电影,大家看这部电影会有一些想不到的地方,譬如我们对于外星人攻击方式的刻画,还有人类是如何解决掉这次危机的过程。总的来说,《天际浩劫》想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化解大家对过去同类题材留下的种种印象,然后大家再接受这样一部电影。”[5]影片以打破常规的叙事和表现方式再现了人类大战外星人的生死对决震撼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