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档案 ☆

片名:泰坦尼克号

外文:Titanic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编剧: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比利·赞恩、凯西·贝茨等

上映:1997年12月19日

国家/地区:美国

片长:194分钟

获奖:获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辑、最佳插曲、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乐、最佳音效剪辑、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奖等11项奖,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歌曲等

称得上世界电影大师的詹姆斯·卡梅隆以擅长拍摄科幻电影及动作片著名。非电影科班出身的他1971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主修物理,自学电影特效技术。毕业后曾做卡车司机谋生,并尝试写剧本。1977年乔治·卢卡斯的科幻经典《星球大战》点燃了卡梅隆内心对电影创作的热情。作为一位罕见的以特技设计出身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终于于1984年推出了他第一部自编自导的影片《终结者》。低成本、高票房、有口皆碑的《终结者》使卡梅隆在电影界站稳了脚跟。在随后的几年里,《异形2》《深渊》《终结者2》和《真实的谎言》等影片让卡梅隆的电影之路越走越顺。尤其是《终结者2》更是震惊影坛,获得2亿美元的全美票房和4项奥斯卡奖(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最佳化妆和最佳音效剪辑)。《终结者2》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电影时代——只有人们想不到的,没有电影特技做不到的。能够精确控制每一个场面,卡梅隆卓绝的导演和剪辑才能在场面调度、蒙太奇组合和时间节奏把握等方面都达到了极致。

1997年,历尽艰辛的詹姆斯·卡梅隆拍摄完成了举世瞩目的《泰坦尼克号》。上映三个月后,全美票房高达四亿七千万美元,而全球票房总数突破18亿美元,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影片,彻底奠定了卡梅隆在电影史上“票房之王”的地位。随后该片获得了14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最终摘取其中11项的桂冠,卡梅隆也因此荣登第7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在奥斯卡颁奖晚会上,卡梅隆难掩激动,举起奖杯并高呼《泰坦尼克号》中的经典台词:“我是世界之王!”《泰坦尼克号》以历史真实事件为背景——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在处女航中撞上冰山沉没,绝大多数乘客不幸殒命,演绎了一出“情路难”的经典悲剧。《泰坦尼克号》作为类型片——杂糅了爱情片和灾难片两种类型元素,顺应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元化、综合化的美学趋势。卡梅隆在编剧时确立的叙事母题,通过导演和剪辑等制作环节有机地重组、再造,用灾难和死亡来衬托爱情和生命的可贵,煽动观众们在戏剧化的历史事件和夸张化的爱情故事中释放情感,超越了以往若干反映泰坦尼克号灾难的文艺作品。

电影《泰坦尼克号》并未开门见山、平铺直叙地拉开帷幕,而是采用了一种“发现问题—探寻原因—揭露秘密—真相大白”的叙事逻辑:1996年的夏天,寻宝猎人布洛克·洛维特带领探险队来到北大西洋中泰坦尼克号的沉船遗址,试图找到海难中失去下落的稀世珍宝——“海洋之心”钻石项链。而船舱中的保险箱里只有一幅佩戴海洋之心的女子的画像,落款日期为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遇难的日期。为了获得线索,布洛克·洛维特将关于“海洋之心”的新闻在电视上播出,而画中女子露丝·卡维特听闻,立刻联系上布洛克。遗址现场的视频图像结合露丝讲述的回忆,还原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历史,并再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穷小子与富家女的爱情一直是西方文化中经典的悲剧范式:等级制度的隔阂、贫富悬殊的差距、文化背景的距离和外在干扰带来的天然阻力,让观众更能与爱侣们感同身受“情路难”。《泰坦尼克号》以海难史实为叙事背景,而男女主角杰克和露丝的爱情经历则是叙事主线。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的首航吸引了欧洲大陆无数人的目光,无论是贵族阶级、新兴富豪还是底层平民,他们怀着对新大陆的憧憬和亟待实现的“美国梦”争相登船,也为杰克和露丝的相遇创造了可能。卡梅隆充分还原了20世纪初欧洲社会的时代面貌,泰坦尼克号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社会缩影:底层平民告别生存艰难的故乡,淘金者、手艺人、流浪汉或拖家带口或形单影只,仍怀抱希望走向新生活;而由贵族和富豪组成的上流社会,衣香鬓影、纸醉金迷,仿佛仅将这次航行作为一种新鲜的享乐方式……起航后,不堪上流社会压力的露丝逃出上等舱甚至意图寻死。离开三等舱来甲板上透气的杰克英雄救美——此为故事的开端、爱情的缘起。女主角露丝不是传统标准下的贵族淑女,对艺术、科学充满兴趣的她窥破了贵族阶级的虚伪和沉闷。她反感、恐惧今后的人生被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禁锢;而流浪画家杰克凭借赌博才赢得船票,“一无所有”的他微薄的家当就是他细腻感人的绘画、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期望。这场相遇为露丝的生活带来了清新自然的空气和自由的出路,为杰克的生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女性之美和刻骨铭心的男女之情。他们的相爱存在着可能中的必然。

爱情悲剧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观众既可体味区别于现实中有失纯粹的爱情甜蜜,又可由悲剧产生同情、侥幸、宣泄的感受。片中灾难来临前夕,上等舱的谨言慎行、装腔作势对比三等舱的欢声笑语、嬉戏舞蹈,两处截然不同的派对让露丝终于发觉最真实、最可爱、最适合她的生活方式,使她决定了最终的情感归属。当然,爱情从来就不仅是情侣两人间的事,尤其在等级森严、特权横行的时代。对比被露丝母亲排挤的新兴富豪太太的行为——宽容帮助杰克获得大家的尊重和露丝的好感,露丝的母亲和未婚夫卡尔作为等级特权的捍卫者和履行者,是杰克与露丝交往的最大障碍。露丝的母亲软硬兼施、声泪俱下,她认为露丝照旧嫁给卡尔才是于情于理、为人为己的最好选择。而未婚夫卡尔不满杰克夺爱,设计陷害,让露丝一度不知所措,杰克更是险些丧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泰坦尼克号的海难事故成全了杰克与露丝的爱情。灾难打破了所有人的计划。露丝母亲和卡尔等人在求生机会的催促下,暂时停止了对露丝的约束和阻挠。露丝得以趁机返回被海水淹没的底舱,解救了被锁住的杰克。二人再诉衷肠,爱情和信任进入新的境界。绝境之中,二人“You jump,I jump”的誓言得以实现,最终露丝为爱而生,杰克为爱而死。在相遇、相知、相爱、相守的爱情规律下,灾难加速了情感升温的进程,戏剧化地把一个惯常的爱情故事推上了**。

《泰坦尼克号》如何使略显陈旧的爱情悲剧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关注?这归功于导演卡梅隆精湛的视听呈现水平。首先,传统道具模型与20世纪90年代相当成熟的数字成像技术结合,再现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巨型邮轮泰坦尼克。例如影片开头,展现泰坦尼克号沉没在海底的残骸时,两艘潜艇的存在镜头是利用模型拍摄的,而只有一艘潜艇存在的镜头是真正的泰坦尼克号的残骸;起航的镜头是在停车场上搭的绿幕前拍摄的;沉船的段落是模型结合数字成像技术模拟海浪、乘客拍摄的;救生艇搜救生还者的镜头是在注满35万加仑(约合132万升)水的巨型水池中完成的。其次,卡梅隆也十分注重形式元素的运用:镜头的推拉摇移在运动中多角度、多景别地呈现泰坦尼克号在广阔海洋中乘风破浪的速度和力量;片中展示灾难来临前的平静景象是无比的壮美:在船头跳跃游泳的海豚,为巨轮镀上金光的夕阳,夜色中璀璨的星空,黑暗中隐藏的冰山等;海难来临时,船舱中汹涌弥漫的海水,慌乱逃生不幸落水的乘客,电力瘫痪逐渐熄灭的灯光,不堪负荷断为两截沉入大海的巨轮……灾难前后对比,给观众带来了逼真的视觉享受和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男女主角的爱情更是在对灾难的极致呈现中得到升华,直接冲击、震撼着观众的感官和情感。

《泰坦尼克号》片长达194分钟,但并未使观众觉得冗长和乏味,其中若干经典段落屡次将情绪和节奏推上**:杰克立在船头,面向太阳,纵情高呼:“我是世界之王!”随后镜头缓缓后拉,俯瞰整座泰坦尼克号——这个仅有十几秒的镜头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数字成像技术,成本接近100万美元,最终在电影史上证明其物超所值;露丝与杰克在船头定情,相拥“飞翔”,背景音乐响起,代替角色和观众表露衷肠。这两个形式相似但意义深远的段落不仅彰显了卡梅隆娴熟的数字技术,其诗意的设计和运用更是让《泰坦尼克号》成为技术和艺术结合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