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期爱情片:电影发明—20世纪20年代末

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愫,永恒的母题。自古至今文学艺术最钟情表现爱情故事,源远流长。欧美早期电影受文学源流的影响最明显,很多影片改编自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爱情故事自然成为其主要内容。法国电影先驱者乔治·梅里爱在1889年便将经典童话《灰姑娘》搬上了银幕。在1912年,他又拍摄了另一个版本,童话里水晶鞋的神奇光彩加上梅里爱的电影魔法,让灰姑娘从词句中延伸到画面上,这成为最早的爱情影片之一。1918年,意大利改编的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电影史上拍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开山鼻祖。瑞典早期著名影星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于1924年演出了《戈斯达传》(The Atonement Gosta Beill,瑞典,1924),影片讲述了一个19世纪**不羁的牧师与贵族家儿媳的爱情故事。这是一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很精致的爱情片,嘉宝也由此开始出名。

2.经典时期的爱情片:20世纪30年代—40年代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美国的经典电影时期,好莱坞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片,其中许多成为日后电影史上的经典,奠定了经典爱情片的基本模式和叙事类型:既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如《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美,1934)、《鸳梦重温》(Random Harvest,美,1942);也有情人分离的心碎结局,如《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美,1940)、《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美,1942)等。

弗兰克·卡普拉在1934年导演的《一夜风流》,开辟了“疯癫喜剧”或“爱情喜剧”的新风格。影片讲述穷记者彼得和富家女埃伦邂逅,两人之间的相处经历了从互相提防到相互吸引的感情变化,最终喜结良缘。银幕上的美满眷侣,曾慰藉了大萧条之后万千美国民众。这部具有浪漫喜剧色彩的爱情片在当年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重要奖项。《鸳梦重温》(Random Harvest,美,1942)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的查理斯失去记忆与恢复记忆为线索,讲述他和舞女波拉相爱、分离后,终又结合的悲欢经历。影片结尾,经历磨难的一对情侣终于找到了他们的幸福。当然,悲剧的爱情往往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气回肠的感动和略显酸楚的回味。《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美,1940)使伦敦的滑铁卢桥成为一处令人难以忘怀的爱情见证场所。影片中,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饰演的罗伊中尉和费雯·丽(Vivien Leigh)饰演的芭蕾舞演员玛拉正是在此相遇并一见倾心。两人迸发出炽烈情爱,秘密结婚。罗伊被征召回营,两人被迫分开。因为错过演出而被剧团开除的玛拉开始遭遇生存的难题,而不久之后,罗伊阵亡的消息更是让她面临崩溃的边缘。没有了爱情的憧憬,为了生存,她只好通过出卖自己的肉体来谋生。然而,有一天,就在玛拉徘徊于火车站等待客人的时候,她竟然遇到了归来的罗伊。玛拉一方面因为罗伊的幸存而归颇为欣喜;另一方面又怀揣着已经沦落红尘的秘密而痛苦不堪。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自惭形秽的玛拉自觉无法面对罗伊的爱情,终于选择葬身两人相识的滑铁卢桥,只留下罗伊怅惘地怀念着故人。《魂断蓝桥》是一部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电影,影片在1940年于中国上映时就曾掀起过一阵热潮,当时电影院打出的广告标语是:“山盟海誓玉人憔悴,月缺花残终天长恨!”影片上映不久后,更是出现了越剧版和沪剧版的《魂断蓝桥》。迄今为止,《魂断蓝桥》的爱情已经感动了好几代中国观众,影片的主题歌《友谊天长地久》也成为最具知名度的电影插曲之一。中国观众对《魂断蓝桥》的情有独钟,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观众对于影片中传达的爱情贞洁观的理解与渴望冲破门第观念的认同。

迈克尔·柯蒂斯(Michael Curtiz)的《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美,1942)是经典时期的又一部扣人心弦的爱情影片。影片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亨弗莱·鲍嘉饰演的美国人雷克在摩洛哥的港口城市卡萨布兰卡开了一家颇受欢迎的酒吧。纳粹少校和当地警察局局长追踪反法西斯地下领导人维克多而来到此地。雷克发现维克多的妻子伊丽莎(英格丽·褒曼饰演)竟然是自己昔日的恋人,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他们心中复苏了。雷克陷入是否帮助维克多夫妇逃离卡萨布兰卡的彷徨中。最后,雷克还是牺牲了自己的爱情,目送着维克多夫妇安全地离开卡萨布兰卡。在《卡萨布兰卡》中,战争与国家利益成为一对情人的阻隔,这段美好却遗憾的感情伴着经典插曲《时光流逝》镌刻进这部经典爱情影片作品中。

在此时期,除美国好莱坞外,其他国家也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爱情影片。如,法国导演让·维果的《驳船亚特兰大号》(L’Atalante,法,1934)、英国导演大卫·里恩的《相见恨晚》(Brief Encounter,英,1946)。《驳船亚特兰大号》以其独特的光影书写了一段令人无限感慨的爱情故事。影片中最激动人心的片段无疑是朱丽叶出走后,茫然若失的让在恍惚中看到妻子的倩影,竟跳入水中去寻找的镜头,这是维果用光和影打造出来的充满幻想与抒情的爱情诗意。在《相见恨晚》中,导演则运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采取了能更好地营造气氛的布光方式,不追求浪漫的自我抒发,而是严肃地对待主题,从而形成了里恩独特的电影风格,也为他之后拍摄史诗片打下了基础。这部电影获得了第一届戛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奖。

在此还应特别论及《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又译《飘》,美,1939)这部旷世爱情巨片。该片讲述的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郝思嘉与白瑞德之间的爱情故事。郝思嘉想得到卫希礼,但卫希礼却要和他纯洁的表妹梅兰尼结婚。在十二橡树举行大型舞会这一天恰逢南北战争爆发,舞会上出现了一个新面孔——白瑞德。后来两个人历经磨难,郝思嘉一直不承认自己对白瑞德的感情,直到南北战争结束后,白瑞德最终离开她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其实是爱白瑞德的。该影片耗资巨大,历时三年半完成,拍摄期间数度更换导演,出场的主要演员有六十多名,配角演员有数千名。这是一部以战争为时代背景的爱情片,有研究者将它视作战争片研究,但若“从类型的观念和范式的角度去考察,《乱世佳人》虽然容纳的其他类型的元素比较多,内涵也相当丰富,但从其叙事倾向来看,主要是聚焦郝思嘉、卫希礼、白瑞德的爱情纠葛,呈现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发展过程,即使有宏大的战争、历史变迁等元素,也往往只是作为爱情故事的背景而处于陪衬地位”[1]。所以,本书把它归为“爱情片”。它代表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爱情片的杰出成就,作为传世经典当之无愧。

3.过渡时期的爱情片: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是介于经典电影与现代电影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欧美爱情片虽然不像三四十年代那样精品迭出,但也出现了一些较为知名的影片。如《郎心似铁》(A Place in the Sun,美,1951)、《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美,1953)、《金玉盟》(An Affair to Remember,美,1957)、《广岛之恋》(Hiroshima,My Love,法、日,1959)等。

乔治·史蒂文斯导演的《郎心似铁》改编自德莱塞的小说《美国的悲剧》,用一个类似《红与黑》的故事表现社会地位产生的压力与三角恋爱所造成的悲剧,其中男主角对感情和责任的取舍矛盾也具有启发性。与此片格调相近,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长片《某种爱的纪录》(Cronaca di un amore,意,1950)则讲述了一个富婆由婚外情酿成的悲剧。导演试图传达的是,在生活无聊、内心空虚、人际关系淡漠的情况下,真正的爱情是不存在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片不折不扣的“爱的荒漠”。

与以上爱情悲剧不同,威廉·惠勒导演的《罗马假日》讲述的是一位欧洲某公国的公主与一名美国记者之间在意大利罗马一天之内发生的浪漫故事,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充满谐趣且纯真的恋情。《金玉盟》展现的是英俊的富家子尼基·费兰特和美丽的夜总会歌手泰莉·麦凯,在从欧洲到纽约船上开始的一段罗曼史。在船上众人的关注下,两人相约六个月后在纽约的帝国大厦见面﹔然而,一场车祸让泰莉无法赴约,这使得尼基以为泰莉已经与别人结婚而不再爱他了。最后尼基找到了泰莉住处,发现事情原委。两人误会化解,和好如初。影片几乎包含了一部经典浪漫爱情电影所需要的所有元素:两个魅力非凡的主角、永不过时的故事,纯真、幽默、小小的挫折以及一个大团圆结局。20世纪90年代重新拍摄的《西雅图夜未眠》正是向这部经典致敬的佳作。

同样是表现情爱,法国“新浪潮”导演阿伦·雷乃拍摄的《广岛之恋》较为特别。片中叙述一名法国女演员于1957年的一天,为拍摄一部宣传和平的电影来到日本广岛,邂逅当地一名建筑工程师,两人忘记各自有夫之妇、有妇之夫的身份,产生忘我恋情。然而因广岛这块土地的特殊性,两人在**相拥时,女演员脑海中总会闪现若干有关战争的残酷画面,回忆起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于法国小城内韦尔与一名德国占领军人的爱情。电影拍摄结束即将回国时,女演员感觉自己唯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加投入地把身体交于建筑工程师。这是关于情爱、战争、忘却等暧昧多义主题的影片,也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风格独特的作品。影片一反传统电影的线性陈述法,而是将“新小说”的文学语言、时空交错的意识流及象征手法融入其中。导演雷乃以其丰富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阐释着一种全新的电影观念,拓展了爱情片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空间。

4.现代时期的爱情片: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风起云涌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越南战争及反战运动,性解放和妇女解放运动,反主流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时代事件促动下,欧美世界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受此影响,电影艺术在此时期全面进入了现代电影时期,呈现出许多迥异于之前的电影主题与风格。具体到爱情影片领域,则包括美国电影在内,涌现出一批表现对浪漫爱情的幻灭和对经典爱情片模式的逆反的电影。包括克劳德·勒鲁什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Un homme et une femme,法,1966),迈克·尼科尔斯的《毕业生》(The Graduate,美,1967),科波拉的《雨族》(The Rain People,美,1969),泰伦斯·马力克的《恶土》(Badlands,美,1973)、《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美,1978),贝托鲁奇的《巴黎最后的探戈》(Ultimo tango a Parigi,法、意,1972),特吕弗的《阿黛尔·雨果的故事》(L’Histoire d’Adele h,法,1975),法斯宾德的《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1979)等。

著名导演克劳德·勒鲁什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讲述一名中年丧妻的赛车手与一名年轻寡妇因前往学校接送他们的孩子而一见倾心,共坠爱河的故事。本片在内容上虽无特别之处,但导演以新颖别致的手法来处理,影像流畅而且格调清新。影片配乐优美动听,早已成为经典。片中局部采用彩色,大部分时间采用单色处理,现实与倒叙交替变化,在迷人的背景音乐烘托下,营造出一个感人肺腑的、在回忆与现实中徜徉的爱情故事。影片曾获最佳编剧、最佳外语片两项奥斯卡奖,同时夺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而迈克·尼科尔斯的《毕业生》则显示出独特的反叛性与个性锋芒。本片表现了大学毕业生本由迷茫到沉沦,再到勇敢地追求爱情的成长经历。美国影评家伦纳德·夸特说:“《毕业生》刻意摧毁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美国电影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念,在语言和细节上也更加坦率与直露。”[2]叛逆的本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一代的缩影。他毫不妥协的反叛精神以及终将取得胜利的坚定,激起了当代青年观众强烈共鸣。

泰伦斯·马力克的《恶土》叙述少女霍莉与青年垃圾工吉特相爱,却遭到霍莉的父亲反对,吉特一怒之下开枪打死他,带着霍莉往各地逃亡。最后在警方追捕中吉特落网而被处死。很明显《恶土》是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反主流社会文化潮流的一个呼应。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在恋人的行为和心理探寻上走得更远。保罗是一个年近五旬的美国作家,定居在巴黎。他事业无成,妻子因有外遇而自杀身亡。保罗怀着一种难以言明的心理,孤独地来到一座公寓租房。在这里,他遇到了青春美丽、性感诱人的姑娘让娜。两人互相吸引,马上就疯狂地在出租房里欢爱。他们彼此不问身世和姓名,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孤岛里,肆意狂欢,为所欲为。后来,让娜决定与别人结婚,试图摆脱保罗。保罗不肯罢休,跟踪至让娜家里,让娜开枪打死了他。贝托鲁奇在此片中以存在主义式主题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相互沟通的困难以及现代人苦闷、惆怅和迷惘的心态。保罗和让娜的爱情仅仅是以瞬间的狂欢和歇斯底里掩饰内心的孤独和绝望。但这种瞬间产生的爱是不能持久的。影片中有一个富有寓意的情节——在他们欢爱的床头发现了一只死老鼠,这象征着他们的爱情是没有生命力的,是注定要死亡的,狂纵放肆的关系也不能填补保罗那颗孤独的心灵。德国新电影大师法斯宾德的《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则更注重对女主人公情感的把握。玛丽亚的三段感情被逐一交代,没有深刻做作的描摹,只是用客观的视角来审视和观察玛丽亚和赫尔曼在婚姻内外所经历的种种。影片描写了感情的背叛导致的婚姻崩溃,甚至是生命的终结。从这个角度来说,《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不完美的结尾,更能展现爱情的复杂性,也更能体现出人性中自私、残酷的一面。

当然,这一时期也有用传统手法表现忠贞不渝爱情的优秀影片。如阿瑟·希勒的《爱情故事》(Love Story,美,1970),讲述的是哈佛大学的富家子弟与一个女穷学生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片中沿用的虽是比较老套的灰姑娘经典模式,但却表现了人们渴望忠贞不渝、至纯至爱的心理情愫。

5.多元价值观时期的爱情片: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见证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回归,欧美国家以一批对两**情的重新肯定和热情讴歌的影片,呼唤着中产阶级核心婚姻家庭观的重新建立。这其中的优秀之作,有《两个人的车站》(Вокзал для двоих,苏联,1982)、《佩吉·休出嫁》(Peggy Sue Got Married,美,1986)、《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英,1985)、《月色撩人》(Moonstruck,美,1987)、《人鬼情未了》(Ghost,美,1990)、《风月俏佳人》(Pretty Woman,美,1990)、《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美,1993)、《云中漫步》(A Walk in the Cloud,美,1995)、《诺丁山》(Notting Hill,美,1999)等。

苏联导演梁赞诺夫的爱情三部曲之一——《两个人的车站》,取材于人们在真实生活中所有可能遇到或者已经遇到的素材,包括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家庭的责任,对爱情的憧憬等。这一切在短短三天里,在一个陌生的车站上,在一对男女之间淡淡地、又极其激烈地展开。影片歌颂了中年男女的美好爱情,又反映了复杂社会的一个横断面,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细腻。《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通过描写露西面临选择两个截然不同男人做终身伴侣时陷入的感情困惑,深刻反映的是做顺从封建观念的牺牲品,还是做敢于冲破旧观念枷锁、主宰自己婚姻命运主人的问题。《人鬼情未了》讲述了山姆与未婚妻莫莉一段超越生死的恋情,两人生死相隔,至爱不渝,堪称经典之作。片中男主人公穿墙而过、拥有冥界魔力的特技运用,对观众来说是很新鲜的,这造成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动人的故事、优美的音乐旋律也是其亮点。影片意义正如美国《时代周刊》评论:“男女主人公的隔世情缘会让每个人感动,它的出现可以说是好莱坞电影界的一大盛事,因为它使沉迷于血腥暴力和失常性乱之中的美国观众感到耳目一新,或许人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身边或自己正在进行着的某种爱情。”加里·马歇尔导演的《漂亮女人》用了灰姑娘的模式去写一部现代浪漫爱情故事,其手法熟练、风格细致而又蕴含着深层的生活哲理。《西雅图夜未眠》采用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完成了对《金玉盟》故事原型的成功改编,让人更加感到爱的纯情与温馨。《云中漫步》通过叙述在如云如梦的美丽田园风光中发生的爱情故事,表达对家的渴望与依靠,而这正是当时美国社会期望和倡导的传统家庭观念。罗杰·米歇尔导演的《诺丁山》以世界著名的电影明星安娜和一个离异的小书店老板威廉之间的颇为天方夜谭的爱情,重新掀起了浪漫爱情喜剧的热潮。

在价值观上,这一时期的爱情影片也不避讳反映一些触及社会伦理禁忌的恋情与**表现,比如婚外恋、**等。如《布拉格之恋》(美,1988)、《莉莉·玛莲》(德,1981)、《钢琴课》(法、澳,1992)、《烈火情人》(英、法,1992)、《情人》(法,1992)、《廊桥遗梦》(美,1995)、《教室别恋》(瑞典,1995)、《云上的日子》(法、意、德,1995)、《英国病人》(美,1996)、《破浪》(又译《爱情中不能承受的痛》,1996)、《一树梨花压海棠》(美,1997)等影片。

菲利普·考夫曼导演的《布拉格之恋》与《情人》《云上的日子》等影片,一反过去电影隐晦含蓄的手法,对**的大胆泼辣表现与传统伦理相悖。简·坎皮恩执导的爱情片《钢琴课》,以新西兰某乡村阴郁气氛和艰难物质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哑巴钢琴女教师和她那粗犷而有同情心的农夫学生之间由交换到交流的恋情。该片在老题材中挖掘出新颖而富于深刻思想内涵的启示。《廊桥遗梦》以中产阶级家庭妇女弗朗西斯卡、摄影记者罗伯特的婚外恋情以及弗朗西斯卡对家庭责任感的抵触为影片的内在冲突,在表现了浪漫恋情的同时又最终强化了核心家庭观念。《烈火情人》中的斯蒂芬经常幽会的竟是自己儿子的女友。该片没有对男女主人公的**做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式的道德批判,而更注意通过两人近于癫狂的身体对话,在罪与罚、痛与快之间体现一种心灵的裂变。《教室别恋》中讲述的是男女二人年龄悬殊的畸形师生恋情。《破浪》中男主人因工负重伤,竟鼓励妻子寻找情人。《一树梨花压海棠》改编自纳博科夫的著名小说《洛丽塔》,叙述了一名中年男子与其年仅13岁的继女洛丽塔之间怪异而激烈的不伦之恋。这些影片因其表现内容与社会伦理道德的碰撞、冲突曾引起广泛的争议。

此外,一些表现男女之间纠结复杂的虐恋情感的影片也在这个时期进入人们的视野。波兰裔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苦月亮》(Bitter Moon,法、英、美,1992)以一对正值“七年之痒”的英国夫妻奈杰尔和菲奥娜的视角,叙述了美国作家奥斯卡及其妻子、舞蹈演员咪咪之间的炽烈而疯狂的爱情。奥斯卡在热恋期过后逐渐厌倦了咪咪,想要摆脱她而追求自由。执拗的咪咪却不愿离开深爱的奥斯卡,在屡次被痛苦地欺骗和伤害之后,她把因车祸住院的奥斯卡推下病床而使其终身残疾。他们继续生活在一起,一边深爱对方,一边却又停止不了相互折磨。最后,奥斯卡终于枪杀了与菲奥娜擦出同**火的咪咪并且自杀,终结了这段激烈而残酷的虐恋。法国导演让-雅克·贝奈克斯(Jean-Jacques Beineix)的《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法,1986)表现了一个追求自由、个性锋利的女子贝蒂与修理工桑格之间的令人心悸的恋情。贝蒂渴望完美的爱情,不能忍受别人忽视或侮辱自己心爱的恋人。当她发现桑格是个天才的小说家时,她不分昼夜地把桑格的手稿一字字地打成铅字并寻找出版商。然而桑格受到的冷遇和自己不能怀孕的事实让她的精神逐步走向崩溃,她甚至挖掉了自己的眼珠。最后,桑格用枕头闷死了贝蒂,帮助她结束了生不如死的生命。贝奈克斯用精雕细琢的画面和强烈的整体视听效果来表现这段浓烈而悲剧的爱情,影片也成为“新巴洛克派”的代表作之一。

这一时期还要特别提到《法国中尉的女人》《泰坦尼克号》等爱情片佳作。卡洛尔·顿兹导演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英,1981)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由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全片采用了“套层结构”及双线并进的时空交错方式,描述一对男女演员演绎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戏里戏外的两段爱情相互观照,两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爱情道德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影片具有强烈的艺术性。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泰坦尼克号》(美,1997),以恢宏的气魄、精湛的技艺,运用纪实与虚构相结合手法,细致真切而完整地再现了1912年一个豪华游轮沉船事件,描写了杰克与露丝的“生死爱恋”。《泰坦尼克号》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上,更体现在电影商业上创造的奇迹,堪称世纪经典之作。

6.新世纪的爱情片:2000—

“世纪”显然是个时间概念。21世纪才过去十多年,还不足以厘定经典,也不及清晰而严格地划分电影类型的发展脉络,但在没有找到更好方法前本书且将21世纪作为电影发展阶段的区隔。21世纪以来的爱情影片总体趋向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第一,根据文学作品改编或原创的剧情片及具有喜剧因素的浪漫爱情片,仍然占有主流地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影片,如《浓情巧克力》(美、英,2000)、《漫长的婚约》(法,2004)、《香草的天空》(美,2001)、《缘分天注定》(美,2001)、《爱再来一次》(美,2004)、《初恋50次》(美,2004)、《恋恋笔记本》(美,2004)、《相见恨早》(美,2005)、《成为简·奥斯汀》(英,2007)、《明亮的星》(英,2009)、《生死朗读》(美、德,2008)、《情人节》(美,2010)、《誓约》(美、法等,2012)等。

法国让-皮埃尔·热内执导的《漫长的婚约》改编自塞巴斯蒂安·扎普瑞佐的同名畅销小说。影片讲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年轻漂亮的奥黛丽接到未婚夫阵亡的消息,她不相信而凭借一点点蛛丝马迹,开始千里寻夫的旅程。导演把故事切割成细小的片段,打乱后巧妙借不同人物的视角慢慢拼接成完整的图像,运用了倒叙、插叙等叙事手法,使故事不落俗套,变得新颖而吸引人。这部关于爱、希望与坚持的电影,给人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成为简·奥斯汀》用传记方式描述主人公抛弃世俗偏见勇于追求真爱的经历。《明亮的星》则刻画了大诗人约翰·济慈与芬尼因诗结缘、相濡以沫的真爱一生。《恋恋笔记本》是又一部根据美国畅销作家斯帕克斯(Nicholas Sparks)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一对初恋情人经历种种悲欢曲折终于破镜重圆的故事。他们有了儿子、孙女,相守了一辈子。整个故事穿插在老年的回忆里,年老的男主人公在医院不断地把那本笔记本上记载的往事读给已经失去记忆的妻子听,临终的时光里他仍要陪着她,等待奇迹。结尾,二人不离不弃,在爱中辞世。影片风景美丽、人物平凡有趣、往事浪漫而又温馨,感人至深。与之相比,史蒂芬·戴德利导演的《生死朗读》显得激越而沉重。影片的前半部叙写的是一个爱情(或曰情欲)、成长的故事。正值青春期对性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少年米夏,邂逅一位成熟而孤寂的中年妇女,发生了一段不该发生的恋情。后半部主要讲述汉娜在无知地为纳粹服务、受审、服刑期间的经历,还有青年米夏的成长与内心纠结。其内容已超出了成长、爱情甚至道德的范围,而进入了自尊与守秘、罪恶与救赎、忏悔与宽恕等灵性领地。片中内容复杂而敏感,这确是一部值得人们思索与探讨的影片。

第二,一些表现同性恋情的爱情影片开始逐渐增多。这方面电影如《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美,2005)、《米尔克》(Milk,美,2008)、《单身男子》(A Single Man,美,2009)、《此时此刻》(The Time Being,美,2012)等。李安导演的《断背山》讲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怀俄明州的两个牧场牛仔之间的同**情。艾尼斯和杰克受雇于同一个牧场主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爱情。牧羊季结束后,两人离开了牧场,但是这份断背之情并没有因为分离而停止。当时的社会对同性恋者非常歧视,两人只好各自结婚生子并掩埋心中的秘密。4年后,两人终于重逢且重燃爱火,他们约定每年一度在断背山相会,二人的关系保持了20年。后来,杰克在一次意外中死去,艾尼斯前往杰克家中吊唁,在衣柜中发现了两件重叠的衬衫,它们分别属于杰克与艾尼斯。艾尼斯因此而明白了杰克对他的深深爱意。

第三,除了同性恋情,短暂的恋情也成为一些爱情影片的表现对象。如《爱在日落黄昏时》(Before Sunset,美,2004)、《和莎莫的500天》(美,2009)等,印证着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倏忽即逝的恋情。《爱在日落黄昏时》是《日出之前》(Before Sunrise,美,1995)的续篇。9年前,美国游客杰西和法国女学生塞琳娜在火车上相遇并一见钟情,他们在维也纳共度一夜后与对方告别并约定重逢,但塞琳娜因为祖母去世而无法赴约,他们也从此失去了联系。9年后,他们在巴黎再次相遇。杰西已经成为一名作家,而塞琳娜则是法国环境保护组织的职员。两人重温往日情怀并互诉衷肠,但是杰西已成家,塞琳娜也有了男朋友。他们仍然只拥有一个下午的时间。

第四,一些影片则表现了若干人物之间复杂而混乱的感情,充满了不忠与背叛。如《偷心》(Closer,美,2004),伍迪·艾伦的《午夜巴塞罗那》(西班牙、美,2008)、《赛末点》(英、美等,2005)等,皆以几对男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挑战着当下社会的爱情道德观。迈克·尼科尔斯的《偷心》中的四个人物——郁郁不得志的小说家丹、**女艾丽丝、事业有成的摄影师安娜和皮肤科医生拉里,在爱情的世界玩着捉迷藏的游戏。丹在一次偶然中邂逅了艾丽丝,美丽的艾丽丝成为他的灵感缪斯,而安娜和拉里在水族馆里相遇,他们在对方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因而相爱。但是,丹在一次给安娜当摄影模特的时候与她发生了**,而拉里则在舞厅认识了艾丽丝并满足了自己的情欲。四个人的爱恨纠缠在一起,他们虽然有肉体的碰触,但是心里想的却又不只是枕边人。

第五,奇幻爱情片开始形成新的创作势头。奇幻爱情片实际是爱情片的一种亚类型。奇幻爱情片在20世纪就已出现了诸如《美人鱼》(Splash,美,1984)、《人鬼情未了》(Ghost,美,1990)、《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Dracula,美,1992)、《天使之城》(City of Angels,德、美,1998)等佳作。但21世纪以来奇幻爱情片更加受到人们的接受与重视,形成了较好的创作势头。引人注目的影片有:《香草的天空》(Vanilla Sky,美,2001)、《湖边小屋》(The Lake House,美,2006)、《暮光之城:暮色》(The Twilight Saga:Twilight,美,2008)、《暮光之城:新月》(The Twilight Saga:New Moon,美,2009)、《暮光之城:月食》(The Twilight Saga:Eclipse,美,2010)、《暮光之城:破晓》(The Twilight Saga:Breaking Dawn,美,2012)、《时空旅人之妻》(The Time Traveler’s Wife,美,2009)、《野兽男孩》(Beastly,又译《野兽情人》,美,2011)等。

《香草的天空》这部集聚爱情、惊悚、科幻于一体的影片,讲述了风流潇洒的主人公大卫,应有尽有,**不羁,可是一次车祸让他突然失去帅气的相貌,痛苦不堪。当大卫带着可怖的面容去找心仪的女孩,遭到可想而知的冷遇和羞辱。心灰意冷又不甘罢休,为了逆转自己悲悯的人生,花花公子在死前花费巨款在高科技公司买来死后的“梦境”,从此陶醉在永远完美的香草天空之中……但在现实与虚幻中受尽折磨的大卫,最终还是做出了自己的抉择:从高楼上纵身一跃,选择真实。《湖边小屋》是韩国电影《触不到的恋人》的改编版。影片表现的是超越时空的爱恋。男女主人公生活在不同的时空之中,通信是他们唯一保持联络的方式。最后他们排除万难、跨越时空还是相爱了。导演以独特的手法以及视角刻意与我们探讨爱情是什么:是相隔超越两地直至时空两端的眷念?还是不能违约的等待和守候?影片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情感观世界。

《暮光之城:暮色》《暮光之城:新月》《暮光之城:月食》《暮光之城:破晓》是一个电影系列,根据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Stephenie Meyer)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暮光》系列描写的是女生贝拉与青春帅气的吸血鬼、狼人爱德华等的浪漫爱情故事。影片一反吸血鬼与人类对立、恐怖的刻板形象,赋予其俊丽、善良、友爱等灵性,将主人公青春期的情感困惑与扑朔迷离的感情纠葛刻画得真切细腻。丝丝入扣的描写、亦真亦幻的故事和曲折诡异的情节激起了观众(特别是青年)的观赏冲动。在沁人心脾的温存与缠绵之中,观众见证了青春的璀璨,初恋的美好,也见证了理智与情感的搏斗,灵魂与肉体的挣扎,还有吸血鬼同类的残酷……片中“吸血鬼”们的思维、生活方式,力量与速度,都是人类向往而望尘莫及的。《暮光》系列的成功,更是在全球掀起了一轮奇幻电影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