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是我。是刘协告诉你的吗?”

张远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笑嘻嘻地盯着她。

刘婷浑身一颤,没想到张远回答得这么干脆,又默默地低下头,“二哥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说见过了大哥,也让我别再四处寻他。”

确认张远就是贺府要寻的飞天大盗,刘婷已经明白了一切。只是不知道,突如其来幸福,自己该如何面对。

“许久不见,不叫声‘老公’来听听吗?”

听得张远还在调笑,不禁来了脾气,“哼,大骗子,明明就不姓公,就爱占人家便宜。”

“婷妹妹可别冤枉你我啊,老公怎就占你便宜了?”

听得张远叫她的婷妹妹,刘婷羞得小脸通红,捌过身去,佯装生气道:

“哼,你就是个坏道士,不理你了。”

“小雪,你婷姐姐生气了,还不去哄哄她?哈哈……”

小雪有些没明白,两人不是聊得好好的吗?不过还是听话地跳去了刘婷身前,呆呆地看着刘婷,是否真如哥哥说的那样,生气了。

“哼,就知道欺负人家。小雪,我们走,不和这个坏家伙一起了。”

抱着小雪回房间去了。

张远却看见,她回去就开始收拾起衣物来。

女人啦,嘴上说不要,心里却很诚实。

他倒是没什么可收拾的,坐在原地等静静等候。

就在这时,外面进来三人,张远恰巧认识,贵溪小饭馆里遇见的何兄三人。

虽然过去许久时间,但张远还是一眼便认出他们三人。

一来,张远刚出山便见着三位,还说过些话;二来,这三人样貌啥的都没怎么变,而且显然也认出了张远,有意躲着张远走。

张远也就装着没看见。

当时张远就有所怀疑,这三人的出现和孙策遇刺有关,现在看来,更加可以肯定了。

不过,该给孙策说的利害关系和结果,张远都已说了,是否会有变数,已不重要了。

孙权掌控江东也好,以孙权的军事才能,不会轻易扩张,百姓也少受些战火之祸。

没多久,刘婷抱着小雪,背着个包袱下楼,见张远坐在原地等候,也不打招呼,往外面走去。

张远早就让小二把马匹牵了出来,在店外等候,见刘婷下来,便起身跟了出去。

二人从北门出城,随着人群,来到江边。

只见数百米长的江面上,横着一座庞大的浮桥,连通两岸。

行人马匹在上来回,也只是轻轻浮动。

古人很聪明,没有现代的钢筋水泥,照样建出横贯江面的大桥来。

下面由无数小船平行排在平稳的江面上,上面用厚重的木板拼接相连,构成一个稳固的整体,关键部位还用铁链扣连起来。水面上涨,桥身随之上升;水面下降,桥身随之下降。而水流从平行的小船之间穿过,减小水流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面更加稳定。

这在这个时代来说,算得上是个大工程,没有强大的人才财力支撑,是建不起来的。这也就是在建业这样的都城边上,才能建成,换作其它地方,也最多有几艘好的渡船,就相当不错了。

桥的两边站着兵士,偶尔会检查来往客商。

张远两人并没有下马,直接骑行过桥。

士兵每日间南来北往的行人见得多了,眼力也是不错,见着张远两人并不阻拦,反而笑着点头行礼。

张远也不吝啬,一块碎银子便抛了过去。

就图个潇洒!

士兵接过,更是满脸堆笑,心中甚是得意。

本就不是重要军事关卡,他们守在此处,主要是护卫桥的安全,自然也不会限制人员通行。

如此结果,自然十分满意。

过了顺江而下,百余公里便能到扬州,也就是现在的广陵县。

其实直线距离,两地之间不足百公里,但这个时代的道路建设并不完善,有条马路通行就算是大路了,何况很多区域马路都没有,所以曲折而行,差不多会多出将近一倍的距离。

晴天还好,一旦遇上大雨,道路泥泞,想要赶路更是费时费力。好在现在还是春季,即便有雨,多数时候也是些小雨,也没有什么大碍,反而还可以感受一下雨中穿行的惬意。

张远的追云算得上宝马,时速最快能到六十公里。一个时辰两小时,也就是一个时辰全力奔跑,能跑出一百二十公里路,两个时辰完全能够赶到扬州。

但是在马上颠四个小时,或许马受得了,但张远他受不了。

又不是赶着云投胎,何苦来哉?

虽说道路曲折颠簸,但一路风景真不错。

由于现在人口较少,地广人稀,耕种的农田区很少,大部分仍是荒地山林。

立春已有月余,正是万物复苏的好时节,放眼望去,一片生机勃勃。

心情郁闷时,来这山野间走走,倒是十分不错。

春季郊游踏青,很有道理。

张远稍稍小跑一会儿,便会慢下来缓行,欣赏美景,感受这勃勃生机。

小雪显得十分开心,只要张远一慢下来,它便会到处蹦达,嗅嗅花香、扒拉扒拉小草,像个好奇宝宝似的。

其实小雪长居山林中,对这些东西并不新奇,反而有种亲切感。

只是这段时间以来,跟随张远基本都是在城市中生活,突然回到山林间,又是陌生的地方,自然很喜欢。

自从确认张远身份后,刘婷一路过来还有些拘束。

本来张远想着随便聊聊,多了解下她的过往,顺便拉近些关系。

但他好像想简单了,跟她聊天就像挤牙膏似的,问一句答一句,好些时候还答非所问,搞得张远有些哭笑不得,越聊越是尴尬。

在这样优美的环境、尴尬的氛围中,半天才行出几十里地。

此时临近江边,一个小渔村出现在视野中。

渔村房屋并不多,错落相邻十多间茅草屋。

屋外围着木栏,搭着架子,晾晒着麻丝编织的渔网。

江边附近还停着几只小船。

这时已是中午时分,大部分草屋上冒着炊烟。

屋外不时有村民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