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表现了至高的德行。他三次以天下相让,百姓却找不出具体的德行来赞美他。”
【注解】
无得:没有办法,不能。
称:称道、称述,有颂扬之义。同样的用法见于(16.12)。
三以天下让:据历史记载,周朝祖先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为顺从父亲之意曾三让于季历及其子姬昌。第一次让,泰伯离开国都,避而出走;第二次让,是在其父去世时,泰伯故意不返回奔丧,以免被众臣拥立而接受王位;第三次让,是在其父发丧以后,众臣议立新国君,泰伯在荆蛮之地断发文身,表示永不返回。
【导读】
周朝祖先古公亶父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三子季历。他非常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希望姬昌能够继承王位。泰伯为了成全父亲的心愿,就带着弟弟仲雍离开陕西岐山脚下的周原,历经万水千山来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建立了吴国,这就是泰伯奔吴的故事。后来姬昌继承王位,成为周朝的奠基者,周武王灭商后追尊他为周文王。在吴国,泰伯以其带来的周原先进文化,结合江南水乡的特点,带领当地居民开掘了人工运河泰伯渎,即今天的伯渎港。它东连漕湖,西接运河,流经吴国的发祥地梅里(今梅村),保证了两岸农田的灌溉,便利了远近的舟楫往来,对吴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伯渎港仍然是沟通梅村与外界的重要水道。传说泰伯还建有“鸭城”“麋城”以饲养禽畜,并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业。这些开发为吴国的强大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也为百姓谋得了福利。孔子认为,以泰伯之德亦可以有天下,故称之“以天下让”。钱穆则解释说:“泰伯之让,无迹可见。……心在让而无让事,故无得而称之。”(《论语新解》200页)可供本文参考。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说:“一味谦恭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流于劳倦;一味谨慎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显得畏缩;只知道勇敢行事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制造乱局;只知道直言无隐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尖刻伤人。政治领袖对待亲族厚道,百姓就会逐渐走上人生正途;他们不遗弃过去的朋友,百姓也不会薄情寡义。”
【注解】
劳:费力,吃力。本文引申为劳累,疲劳。
葸:害怕畏缩的样子。成语有“畏葸不前”。
绞:说话直率急切,显得尖酸刻薄。
偷:浇薄、不敦厚、不庄重,也可理解为淡漠。
【导读】
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意思是,凡事都要“以礼节之”,才容易形成和谐的状态。如本文所言,“恭”“慎”“勇”“直”都是儒家倡导的德行,但为了防止过度,就需要以礼来节制各种与之相关的行为,尽量避免“劳”“葸”“乱”“绞”这样的偏颇发生。孔子认为,身为百姓仰慕的榜样,君子应该是遵守礼节的典范。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在专制社会里,所谓的民风民德,大多是受上位者的影响而形成。所以孔子特别强调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jīng),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生病时把他的学生们召到身边,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小雅·小旻(mín)》说:‘战战兢兢啊,好像走在深渊旁边,好像走在薄冰上面。’直到现在,我才敢说自己可以免于毁伤了,你们一定要记住啊!”
【注解】
启:本文指打开被子察看、省视。
战:通“颤”,发抖。
兢:动。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战战兢兢:恐惧谨慎的样子。
【导读】
《孝经·开宗明义》记述了孔子的话,他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古代的刑罚很残酷,经常造成肉体的伤害。一个人若能使自己手脚健全,免于毁伤,表示他懂得爱惜身体,不曾因失德犯法而受刑伤身。因此,曾子劝勉学生要认真修养德行,“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方可力戒危险与罪恶,以便保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在曾子看来,这既是对个人生命的尽心尽责,也是对父母的一片孝心。老子甚至认为,只有珍视生命的人,才是值得国家社稷信赖和倚重的人。他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十三章》)意思是:“重视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爱惜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可供本文参考。庄子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意思是:“做善事不贪求名声,做恶事不触及法律以至于受到惩罚。顺应自然就可以保全身体,保持本性就可以奉养父母,也可以安享天年。”亦可供本文参考。
【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biān)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生病时,孟敬子前来探望。曾子对他说:“鸟儿快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哀的;人在临死之时,说话是有道理的。政治领袖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举止与态度要威严,这样可以避免粗暴与怠慢;神情与脸色要端庄,这样可以表现诚信;言语与声调要稳重,这样可以避免鄙陋与狂妄。至于礼仪方面的细节,自然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员去负责。”
【注解】
孟敬子:即鲁国大夫,仲孙捷,孟武伯之子。仕于鲁哀公、鲁悼公。
哀:凄凉、凄清的声响。
暴:急、猛。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慢:傲慢,不敬。
鄙:粗俗鄙陋。
倍:通“悖”,违背,狂妄背理。
笾豆:笾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宴会时的器具。笾是竹制,用以盛果品;豆为木制,用以盛肉食。汉代以后,豆逐渐代替菽成为豆类的总称。
有司:指掌管某个方面事务的小吏,即专职人员。
【导读】
孟敬子是鲁国的大夫。病中的曾子告诫他应该重视修身养性的三件事,即“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如此则可避免粗暴与怠慢、鄙陋与狂妄,表现诚实而取信于人,从而可以彰显君子应有的仁义之道。据说孟敬子举动任情,出言鄙倍,容貌颜色辞气间多不中礼,且察察为明,近于苛细,所以曾子才如此告诫他。对人好言相劝,是希望他人能够相信自己的真诚而予以采纳,所以曾子用“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来比喻自己的话是真诚而友善的,绝无恶意。由此可见他的人品与见识。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16.10)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言行规范与标准,可供读者参考。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说:“自己有本事,却向没有本事的人去请教;自己知识丰富,却向知识有限的人去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内心充实却像空无一物;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做到了。”
【注解】
虚:谦虚,不自满。
犯:触犯、冒犯。
校:计算、计量。本文引申为计较。
【导读】
一般而言,人们认为曾参所说的“吾友”是指谦虚谨慎而又勤奋好学的颜渊。孔子评价颜渊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2.9)“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11.4)颜渊则评价自己的老师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1)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就会使人变得勤奋好学、谦虚谨慎,同时也容易体谅他人的过错,做到“犯而不校”,甚至是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也许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优点,才使颜渊成为了大智若愚、“闻一知十”(5.8)的聪明人,甚至连自己的老师都喟叹弗如,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说:“可以托他照顾年幼的孤儿,可以让他掌控国家的命脉,遇到重大变故也不会放弃操守;这样的人称得上是君子吗?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啊!”
【注解】
六尺之孤:指死去父亲的小孩。古人以七尺指称成年人,六尺指15岁以下的孩子。
托孤:古代指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而辅佐幼君。
百里:古代诸侯国的代称,指纵横百里之地。
百里之命:指奉命掌管国家的政权和命运。
大节:指危难之际的节操。
夺:强取,强行改变。
【导读】
曾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具备独立自主的人格、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卓越的处理事务的能力。这样的人“临大节而不可夺”,因而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是名副其实的“大丈夫”。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居住于天下最宽广的住宅,站立于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行走于天下最开阔的道路;能实现志向,就同百姓一起走上正路;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走在正道上。富贵不能让他耽溺,贫贱不能让他变节,威武不能让他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可供本文参考。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读书人不能没有恢宏的气度和刚毅的性格,因为他们承担重任且路途遥远。以行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个责任还不够沉重吗?一直到死才能停下脚步,这样的路途还不算遥远吗?”
【注解】
士:本文指读书人。也可理解为具有某种品质和技能的人。
弘:扩大、光大。
毅:意志坚定而果断。
道远:路途遥远。《礼记·表记》云,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重乎?”
【导读】
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明确指出了仁就是人性所要成就的理想,也是每个人应该选择的人生正道。为此孔子甚至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他还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5)在孔子看来,贫富生死都是命定的现象,只有仁德是人性所要追求的理想,必须义无反顾地恒久坚持,永不退缩。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读诗能够启发上进的意志;学礼使人具备处世的条件;习乐有助于达成教化的目标。”
【注解】
兴于诗:读诗以启发上进的意志。《孔丛子·杂训》:“夫子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
【导读】
《中庸》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天所赋予的就称为本性,顺着本性去走的就称为正道,通过修养而使人走上人生正道就称为教化。”人类富于理性,天性渴望求知并且追求创新,所以人类发展的关键就是通过学习和修养将其内在的理性潜能激发出来,并努力达成理想的目标,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教化。那么,如何达成教化呢?孔子的答案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说:“可以使百姓走在人生正途之上,却没有办法使他们了解其中的道理。”
【注解】
由:经由。本文可引申为遵从、照着做。
【导读】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几乎成为人们认定孔子有愚民思想的确凿证据,其实是一种误解。纵观历史,这种观念几乎成为孔子之时,以及之前之后大多数学者和政治家的共识。如《史记·滑稽列传》载西门豹言:“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商君列传》云:“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以乐成。论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百姓很少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自然不容易了解社会以及人生的大道理,所以在具体的行动中,政府和官员只能使民“由之”,即让他们效法政治领袖或依循礼乐教化而行事,但是要让百姓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就比较困难一些。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实就是提倡礼乐教化中的上行下效而已,并无愚弄民众之意。今天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教育的普及使大多数人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有机会全面地了解人生和社会,有能力判断其中的是非曲直,可以自由选择合宜的人生之路,不会也不必人云亦云或亦步亦趋。
【8.1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孔子说:“爱好勇敢的人,如果厌恶贫困,就会作乱生事。对于不肯走在人生正途之上的人,如果厌恶得过分,也会使他做乱生事。”
【注解】
疾:厌恶、怨恨。
已甚:太过分。已:太。甚:过分。
【导读】
孔子是温和的理性主义者,反对过度的言行。智、仁、勇是儒家提倡的三种德行,对此,孔子评论说:“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其中主要强调了三点:第一,“勇而无礼则乱。”(8.2)孔子认为,虽然爱好勇敢是美德,但是若不懂得节制或者有勇无谋则容易背离仁义之道,造成混乱甚至是伤害。第二,孔子进一步强调,对于误入歧途的人要宽厚仁慈并且使之有路可走,这样可以避免更多的祸乱。《易·遁卦·象传》说:“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意思是:“君子要疏远小人,不去憎恶他们,但要严肃以对。”可供读者参考。第三,能够做到上述两点的人是明智的,因为这样做是出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老子·二十七章》)意思是:“圣人总是善于帮助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使用物,所以没有被丢弃的物。这叫作保持启明状态。”可供读者参考。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孔子说:“即使一个人的才华卓越有如周公,如果他既骄傲又吝啬,那么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欣赏了。”
【注解】
才之美:即才美。本文指才华横溢,才智卓越。
骄:原指马高大健壮的样子。本文形容人自高自大、骄傲自满。
吝:顾惜、舍不得。
【导读】
常言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是由于过分自我中心而自大自满,容易忽略别人的优点而显得盛气凌人;吝啬则是因为过于自我中心而自私自利,不肯与人分享利益而显得刻薄寡恩。这样的价值观极易造成人际关系的不良后果,也妨碍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所以孔子特别反对恃才恃物而“骄且吝”的人。老子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九章》)意思是:“富贵加上骄傲,就是自己招致祸患。”可供本文参考。
【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孔子说:“入学读书三年,还未起做官的念头,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
【注解】
三年学: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李塨《论语传记》曰:“学,入大学也。《学记》‘比年入学’,谓每年皆有入学之人也。‘中年考校’,谓间一年而考校其道艺也,是三年矣。”
至:本文指意念之所至。
谷:通“穀”,庄稼和粮食的总称。古代以谷子计算官员的俸禄。
【导读】
子夏说:“学而优则仕。”(19.13)古代的贵族子弟十五岁进入大学,三年之后就要测试所学,此时有为官从政的念头是顺理成章的事。一个人如果入学三年还觉得自己能力有限,需要继续学习,说明他很有自知之明。对于这样的人生态度,孔子是赞许的。他说:“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系辞下》)意思是:“道德浅薄而地位崇高,智能不足而谋划大事,力量微弱而担当重任,很少有不拖累自己的。”强调一个人要有足够的知识、德行和智慧的积累才能出来做事,如此才会利人利己,造福于社会。
【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xiàn),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说:“以坚定的信念努力学习,为了成就理想可以牺牲生命。不前往危险的国家,也不居住在混乱的国家。国家上轨道,就出来做事;不上轨道,就隐居起来。国家上轨道时,以贫穷与卑微为可耻;国家不上轨道时,以富有与位高为可耻。”
【注解】
笃:坚定。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
守死:今之“死守”,指坚持到底,至死不变。
见:出现。本文指出仕为官。
【导读】
在孔子看来,“笃信”道、“好学”道、“守死善道”才是人生的必经之道。他强调说:“朝闻道,夕死可矣。”(4.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4.5)在他看来,贫富生死、高低贵贱都是变幻无常的匆匆过客,人生的意义终究还是为了成就理想的仁义之道。但社会是复杂的,竞争也是残酷的,所以孔子提醒人们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否则就容易伤害自己甚至是折戟亡身,更谈不上实现什么仁义之道了。
【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说:“不担任某一职位,就不去设想那个职位的事务。”
【注解】
政:政务、政事。
【导读】
孔子主张君子所行,当止于其身份、角色与职位。《易·艮卦·象传》说:“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表达的意思与本文相同,可供参考。需要指出的是,在等级社会中,礼法制度严格界定了礼仪的规范和每个人言行的标准,不能有所僭越。即便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是礼坏乐崩,但礼乐制度仍然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除了强调分工负责的意义之外,大概还与当时的等级观念有关。在今天的民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人格和尊严的高下,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社会的发展,但就职业分工与职责的范围而言,我们仍然赞同“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原则。
【8.15】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孔子说:“从师挚开始演奏,到结束时的《关雎》之曲,我的耳中一直洋溢着美妙的音乐啊。”
【注解】
师挚:鲁国太师,名挚。
始:指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一般由太师即乐官之长演奏,所以说“师挚之始”。
《关雎》:指《诗经·周南·关雎》篇,当时的古诗皆可入乐。
乱:乐曲的末章或辞赋的结束词。
洋洋:美好盛大的样子。成事有“洋洋大观”“洋洋洒洒”。
【导读】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7.14)可见音乐的力量是伟大的。对于孔子而言,音乐至少是他理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喜乐还是忧伤,他都喜欢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论语·述而》记载:“子于是日哭,则不歌。”(7.10)“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7.32)由此可以想见他平素以弹琴歌唱来怡情养性、述志遣怀的美好生活。纵使生命面临危险时,如在陈绝粮,他依然弦歌讲诵,抚琴吟唱。及至走到生命的终点,他也要唱出自己的心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史记·孔子世家》)可以说,音乐几乎成为孔子精神上的一种依赖,须臾不可离开。如果从更高的层面上讲,礼乐制度乃是西周文明的基本组成部分,音乐的教化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所以备受孔子的重视。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8)可供本文参考。
【8.16】子曰:“狂而不直,侗(dòng)而不愿,悾悾(kōng)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爽,愚昧而不忠厚,无能而不守信。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
【注解】
侗:幼稚无知、愚昧。
愿:质朴,老实。
悾悾:诚恳的样子,含有懵懂无能之意。
【导读】
通常情况下,如果狂妄的人不乏直爽,愚昧的人不乏忠厚,无能的人不乏守信,就算不上是重大的道德问题,因为其本性还是好的,只是缺乏表达的能力和机变的智慧而已,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弥补。但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礼坏乐崩,社会缺乏应有的信任、秩序和稳定,人们的价值观也已经混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性的弱点更容易得到张扬,而真诚、忠厚、守信的品行却难以立足,极易造成人生的困境和社会的动**不安,这才是孔子深为忧虑的事情。所以他无奈地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为了解决那个时代价值虚无主义的危机,孔子大力提倡仁义之道,他希望能够以此唤醒人们内在的向善之心,进而择善固执,止于至善,成就理想的人格和有意义的人生。
【8.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要像赶不上什么一样,赶上了还担心会失去。”
【导读】
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19.5)学海无涯,只有日积月累、努力奋斗的好学之人才可能抵达理想的人生境界。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也是希望人们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来改善生存状态,提高生命质量。这应该是孔子的自我期许,也是他对学生的期许。孔子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16.11)可供本文参考。
【8.18】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孔子说:“真是崇高啊!舜和禹拥有天下而不刻意去统治。”
【注解】
舜: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舜、虞舜。他以孝闻名,受尧的禅让而即帝位。南朝·梁·沈约《四时白纻歌》:“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成语有“尧天舜日”。
禹:姓姒,夏后氏部落长,史称禹、夏禹、大禹。传说其父鲧用堵塞的方法治水而失败,后来禹改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战胜洪水,深得民心。他受舜的禅让而即帝位,是夏代第一个君主。
巍:高大。成语有“巍然屹立。”
不与:不刻意参与、干预。刘宝楠《论语正义》:“不与,为任贤使能,乃此文正诂。”
【导读】
儒家以人的世界为中心,关注人的社会性,其“无为而天下治”是指统治者顺应人性向善的要求,秉持正义,选贤任能,以使社会安定有序,步入正轨。孟子说:“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尧以得不到舜为自己的忧虑,舜以得不到禹、皋陶为自己的忧虑。以耕不好百亩地为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别人,叫作恩惠;以善行教导别人,叫作忠心,为天下找到贤才,叫作仁德。因此,把天下让给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才是困难的。孔子说:‘伟大啊,像尧这样的君主!只有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尧是效法天的。他的恩泽广博啊,百姓没有办法形容。舜真是个君主啊!多么崇高啊,拥有天下而不刻意去统治。’尧和舜治理天下,难道是无所用心吗?只是不用在耕种上罢了。”可供本文参考。
【8.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孔子说:“伟大啊,尧这样的天子!崇高啊!只有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尧是效法天的。他的恩泽广博啊,百姓没有办法去形容他。他的丰功伟业令人景仰,他的典章制度也辉煌可观。”
【注解】
则:准则、法则。本文用作动词,可理解为效法。
****:广大,广博。《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
焕:鲜明、光亮。贾至《工部侍郎李公集序》:“济济儒术,焕乎文章。”
文章:文献,典籍制度。也可理解为礼乐制度。
【导读】
宰我曰:“请问帝尧。”孔子曰:“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人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能降。伯夷典礼,夔、龙典乐,舜时而仕,趋视四时,务先民始之,流四凶而天下服。其言不忒,其德不回。四海之内,舟舆所及,莫不夷说。”意思是:“尧是高辛氏的儿子,名叫陶唐。他的仁厚像天一样无所不覆,智慧像神一样无所不能。人民接近他如渴望太阳的温暖一样,仰望他如久旱期待祥云一样。他富有而不骄傲,尊贵而能谦下。他命伯夷掌管礼仪,夔、龙掌管音乐,让舜适时出来做官,勤勉观察四时的变化,务必把人民的事情放在首位,流放了四个凶恶的罪人,从而赢得了天下人的归服。他说话不出差错,做事不违背道德。四海之内,凡是舟车所能达到的地方,没有不心悦诚服的。”由此可见,孔子对尧可谓是推崇备至,赞誉有加。他认为,作为天子,尧能够以仁爱为本,选贤任能,恩泽广被百姓;他秉持正义,惩恶扬善,制定的典章制度也辉煌可观,这正是古代圣贤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舜有五位贤臣而天下大治。周武王说:“我有十位能治理国家的大臣。”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是如此吗?从唐尧和虞舜的时代以来,到周朝可谓是人才鼎盛。武王的人才中有一位妇人,所以实际是九位。拥有三分之二的天下,还继续臣服于殷朝,周朝的德行,可以说是至高无上了。”
【注解】
五人:指禹、稷、契、皋陶、伯益。
十人:指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邑姜。邑姜即武王之妻,负责治理内宫。
唐虞:“唐”是尧的国号。“虞”是舜的国号。
乱:治理。《说文》:“乱,治也。”乱臣指治国之臣。
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书·禹贡》将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朱熹《论语集注》:“盖天下归文王者六州,荆、梁、雍、豫、徐、扬也。惟青、兖、冀尚属纣耳。”可供本文参考。
【导读】
本章是孔子评价尧、舜以及周武王顺应民心、任贤使能而达到天下大治的事例。周武王说:“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尚书·泰誓中》)意思是:“商纣虽有亿兆夷人,但是离心离德,分崩离析;我有治乱的大臣十人,但都同心同德,众志成城。虽有至爱的亲人,比不上仁德的贤人。”可供本文参考。
【8.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fú)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xù)。禹,吾无间然矣。”
孔子说:“禹,我对他没有什么可以批评的。他吃得很简单,对鬼神的祭品却办得很丰盛;他穿得很简朴,祭祀的衣冠却做得很华美;他住得很简陋,却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沟渠水利上。禹,我对他没有任何可以批评的地方。”
【注解】
间:间隙、缝隙。本文引申为可批评之处、失误。
菲:菲薄、不丰厚。
黻:黻衣,古代礼服。用青黑两色绣上卐字形花纹。《周礼·考工记·画缋》记载:“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冕:古代指大夫以上的贵族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卑:低下。本文指房屋低、矮,简陋。
沟洫:沟和洫都指田间水道、沟渠或水渠。
【导读】
在中国历史上,禹的事迹尽人皆知。他生活在舜的时代,其父鲧本来负责治理洪水,但因错误地使用了围堵的办法而失败。后来,禹接替其父的工作继续治理洪水,他改用疏导的办法并顺着水势开凿运河或者支流,使洪水不再泛滥,农业生产也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孔子认为,这是禹对社会和百姓的恩泽。本文从两方面谈到禹的德行:第一,“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说明他敬重神明。在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的古代社会,敬畏神明是谦卑的表现,也是聪明睿智之举。第二,“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可见其克勤克俭、力求造福百姓的仁德。对于这样杰出的政治领袖,孔子当然是心悦诚服,他说:“禹,吾无间然矣。”极尽赞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