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琅这趟出门, 从在家晏居的夹绵襦裙换了一身玄色便服,袖口不如时下流行的宽广,更像汉魏士子着装, 看上去清俊精神。

谢安的目光先在她脸上停留,随后才注意到她的装束, 黑亮的双眸略微一转, 问道:“此地嘈杂, 公子可愿移步至安房中?”

王琅因为有性别之防, 待客做客都往往选在厅堂敞亮地, 以免落人口舌。但她想想今日之事有如快刀斩乱麻,用不了多久,便轻轻颔首:“客随主便。”

谢安唇边泛起笑容, 一路走在前方,带王琅进了一间较里侧的房室。蒙着织锦的屏风横在室内,隔开了后方床帐与前方坐榻书案。

晋人的卧室兼具起居会客之用, 作为一家之主的谢裒会客用前堂正厅, 在建康随父亲住的小辈通常就在自己的卧室会客。

设置屏风分隔床帐, 大概是接到通报以后特意所为,以免她觉得受到冒犯。

王琅扫一眼就移开视线, 将目光局限在屏风前的空间, 见矮榻后立了一具黑漆书架,摆放主人喜爱翻阅的竹简书卷, 旁边悬挂几副字画, 案上则是笔墨纸砚等物, 陈设干净整洁又有风雅之致。

房间主人自己拂了拂没有一丝灰尘的榻席, 招呼她坐下, 态度十分殷勤。

王琅微微蹙眉, 觉得气氛和她接下来要说的话题有些不符,接着便听谢安道:“公子若欲断人念想,割席分道,今日便不应该穿这一身来。”

王琅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衣着,得体简便,没有一丝一毫引人遐想误会的余地,不由问道:“为何?”

谢安一叹:“若是朝云暮雨的神女,凡夫俗子绝难见到,只能期冀梦中相接,于生活倒也无甚影响。现如今公子做清俊少年,安日后见到相仿少年不免多看两眼,若致世人之讥,岂非无妄之灾?”

王琅被他的歪理气得笑了,挑起眉头看他,故意用请教的语气问:“如此说来,我还得为谢郎负责?”

谢安轻拢衣袖,亲自为她执壶倒了半碗茶汤,这才抬头对上她的目光,用如常的悠缓语气问:“不敢劳公子负责,是安见不得公子忧愁。观公子眉间郁色开解,可是心情好些了?”

王琅微微一怔,知道他看出了自己心情不佳。

她沉默下来,隔了一会儿才重新开口:“齐大非偶之类话语,说出来只让谢郎看轻,相信谢郎自有计较。我今日来是想告诉谢郎,纵使排除万难,举案齐眉,也只得几年欢愉,得不偿失。”

她在会稽最多三到五年,而谢安将留在会稽东山蓄养时望,保持对建康朝士的影响力,收归江左朝野人心。

她的未来在疆场,他的未来在朝堂,尤其当王导死后,王家中枢无人,即使他想跟她一起去荆州,王琅也更希望他留在朝中做臂助,就像她和兄长王允之不得不各镇一方守望相助。

不过现在谢安还是外人,她不可能把这些打算与王家日后的政治规划和盘托出,只能给出几年的虚词。

却见谢安垂下眼帘,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当今之世,能?璍得几年真心欢愉亦是人人欣羡之事,公子想得长乐,不能不懂得知足。”

他连这都想到了?

王琅有些诧异,但仔细想了想,又觉得他的想法符合晋人的人生观。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在能放纵的时间里抓紧机会放纵,这不正是王允之希望她得到的吗?

如果在有机会的时候束手束脚顾忌太多,或是为了预见到的痛苦而却步,那么她到现在还不能踏出闺门一步,更罔论出仕北伐了。

不应该再从世俗的角度考虑这件事,而应该从两人性情喜好方面重新评估婚姻是否合适。

思及此处,她改变观念,随手拿起案头的一本纸册,以放松闲聊的语气道:“说起来,我连谢郎平时爱作何学问都不甚了解。”

谢安轻轻啊了一声,没有阻止她拿起那册抄本,人却坐在原地一动不动。

精心装订的手抄本已经被翻阅得微微蓬松,王琅翻开封面,见开篇是一笔流丽行书抄写的楚人宋玉名作《高唐赋》。

她笑了笑,心想宋玉这篇赋确实写得引人入胜,放在首篇压卷倒也合适。

信手将纸册后翻几页,只见收录的都是历代文人根据这一母题创作的辞赋,其中赫然有陈思王曹植的《洛神赋》与他那日在庐山所吟的杨修的《神女赋》,她脸上原本轻松随意的表情渐渐消失,不跳过任何一页地逐篇扫读,最后把整册抄本合上,面无表情地看向谢安:“消遣读物?”

谢安眨了下眼睛:“是安的学习范本。”

王琅见他脸上没有丝毫不好意思神色,估计大概是她自己想歪了,心里不由暗道一声惭愧,语气也好了几分:“学辞赋?”

不考虑内容,抄本里收录的辞赋无疑都是名家手笔,放在一起颇有种集齐历代名家应试同一道命题作文之感,对比效果极佳。

谢安摇头。

王琅问:“那是?”

问话同时,她脑子里还在思索能不能把对方这种方法推而广之,用到辞赋以外。

谢安抬起眼帘对上她的目光,用与平常无异的语气向她笑道:“学怎么取悦你。”

王琅下意识回应的笑容僵在脸上。

他说什么?

即使不照镜子,王琅也知道自己此刻的表情必然很可笑,因为她对面的少年正饶有兴趣地盯着她看,黑眸里满含笑意。

王琅收敛起全部情绪,漠然道:“郎君但拿人悦己足矣,何须取悦于人。”

谢安未被她的脸色吓退,仍以平和安适的态度同她理论,语速慢悠悠的:“如此说来,公子是承认日前为安所悦?”

原来是为了回敬她那句“此人日后会是我的尚书令”。

这人对她未免太针锋相对了。

王琅一时不知该好气还是好笑,到底再摆不了冷脸,似颦非颦睇他:“我是真心话。”

谢安回视:“我亦字字肺腑之言。”

你的肺腑之言就是拿《神女赋》当追我的教科书吗?

王琅是真的被他逗笑了,很想把手里的学习范本摔到他脸上。

然而气完笑完之后,对着少年一脸认真神色,她的想法也不知不觉间产生了变化。

停了停,她偏头打量谢安,若有所思:“君与他人似不相同。”

谢安的睫毛颤了颤,迎着她打量的视线问:“何处不同?”

王琅没有回答。

她出门之前在读王鉴二十年前上给元帝的一篇疏,那是王悦告辞前留给她的抄录副本,希望她有时间的时候能够读一读。

她当晚就读完了那篇二十年前的上疏,发现内容是劝谏元帝亲征叛贼,并举了大量事例论证自古拨乱反正之主必定躬亲征伐,如果大事不亲征,败亡身死只是时间早晚。

这是政治家的上疏,不是文学家的议论,见解极为精辟,让王琅读完先是拍案叫绝,随后悚然发冷。

国之大事,在戎在祀。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时代,武力优于名分。淝水之战是东晋生死存亡之战,谢安还可以功成身退逊位,但像北伐这种克定之战,能主导打赢的必定是一代雄主,怎么可能拱手把功劳让给在后方什么力都没出的皇帝。

赵匡胤黄袍加身也不见得完全是他自己的想法,而是他麾下想博从龙之功的下属共同的想法。

第33节

要不是为了攀龙附凤做开国功臣,谁会为你那么拼死效命?

王悦给她看这封上疏,当然不是鼓励她北伐以后谋反,而是告诫她北伐的后果以及王导对北伐的态度。

打从一开始,王导就看透了晋元帝没有收复北方的能力,晋明帝倒是喜欢亲征,但继位没两年就死了,现在是幼主在位,宗室里也没有曹操、司马懿之相的人物。

就算有强臣成功北伐,对江左朝廷也是一场生死动**,倒不如彻底放弃北方,凭借长江天险全力保住南方。

只要能渡江进入南方,朝廷就尽自己的职能加以抚恤救济,仍然留在北方的生民则自求多福。

这是王导的想法,也是王导的做法。

温峤说他是江左管夷吾一点也没有说错,对江左士庶而言,他确实是堪比管仲的贤相,但也仅仅是对江左而已。

自私又现实。

其实这也没什么,每个时代都有自私现实的人。

真正可悲的地方在于不是没有人心怀梦想努力,但现实的引力太重,只有最顺应现实的人最终得以成功,怀揣梦想的人反倒引发祸乱。

这才是这个时代作为黑暗时代的本质。

谢安被视为王导政策的后继者,抑制了桓温的篡位野心,打赢淝水之战。

他唯一与王导政见不同的地方就是尊崇皇室,主动放权,瓦解了王庾桓谢以来的门阀压倒皇室局面。

而也正是这一尝试,不仅他自己郁郁而终,同时让两晋百余年基业立刻被司马家自己断送。

相比王导,这是个更有梦想,也更浪漫的人,虽然他的梦想取得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琅承认这个时代的黑暗,了解现实的引力,但她不愿总是生活在黑暗中,希望世道有所改变。

她准备帮一帮这个人,让他实现梦想。

当她能帮助足够多的人实现梦想,她自己的梦想自然也会实现。

因此,在长到谢安都觉得有些忐忑的沉默之后,她露出极淡极美的笑容,语气斩断但温柔:“谢郎几于道,故所愿之事无不利,我亦愿成全谢郎。十日之内,我的新任命会发到吏部议论,这期间里谢郎不妨好自思量,以免日后后悔,十日之后,尘埃落定,再无转圜,今日就此别过。”

“对了,这个我没收了。”

事情既定,王琅不再停留,准备辞别前发现抄本还被她握在手里,顺手收进袖子:“你若特别喜欢辞赋,回头我给你收录些别的作品。”

谢安看了看她的袖子,又看了看她的脸,慢慢地“哦”了一声,没有反对。因为他做什么都比较迟缓,看起来有些呆呆的。

王琅笑了笑,揣着一袖子神女赋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