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静
1902年3月4日,刘仁静出生在湖北应城县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从小,他聪明伶俐,喜欢埋头读书。1911年,他受辛亥革命思潮影响,剪掉自己的长辫子,进入县立高小读书学习。中学时,他来到省城武昌,考进博文书院学习。由于学费昂贵,他又转入武昌私立中华大学中学部学习。这段期间,他结识了中华大学大学部的高材生恽代英,并加入了恽代英等人创办的“互助社”。
1918年夏天,刘仁静从中华大学中学部毕业,进入北京大学学习。他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很快习惯了大学的生活,刻苦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作为其中的一分子走上街头游行示威、火烧赵家楼。鉴于他在五四运动中的突出表现,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王光祈介绍他入会。在学会期间,他认识了李大钊。可以说,李大钊是刘仁静走向马克思主义道路的良师益友。
1920年春天,刘仁静参与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他把自己阅读到的理论转化成通俗的语言到处宣传演讲,俨然一个革命理论家。大家都笑称他是“小马克思”。同年10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刘仁静是小组成员之一。不久,他有幸被选为代表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他只有19岁,是最年轻的代表。会上刘仁静负责翻译,并参与会议文件的起草工作。
中共“一大”胜利召开后,他留在上海帮助李达筹备人民出版社的各项工作。不久,他回到北京,创办了团刊《先驱》。1926年9月,刘仁静被党中央安排到莫斯科国际学校列宁学院学习。学习期间,他逐渐信服托洛茨基的理论。1929年,刘仁静在莫斯科的学习期满后,绕到欧洲回国。游学欧洲期间,他背着党组织来到土耳其,历经千辛万苦寻找托洛茨基。在与托洛茨基交往后,他逐渐沦为托派分子。8月,刘仁静回国后,公开表达了托洛茨基对中国革命的看法和政见,并成立托派组织“十月社”,继而被开除党籍。
抗日战争期间,刘仁静供职于国民党国防部政工局做专员,还先后在国民党《民主与统一》、《前线日报》当主笔,一直混到了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刘仁静在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推动下开始反省,离开国民党留在了大陆。1950年12月31日在刘仁静《人民日报》上发表认错声明。后来,他被安排到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1967年6月,刘仁静被收审。直到1976年底,他才恢复自由身。1985年,他被聘为国务院参事。两年后,他因车祸去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