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劳师远征

中国海军出兵大西洋,显然不是一件小事。

虽然中国官方没有公布消息,中国海军的准备工作也进行得很隐秘,但是中国海军出兵大西洋并没有秘密可言。

原因很简单,意大利为了造势,早就把消息透露出去了。

这下,难题交到了田黛芳手上。

虽然冯承乾很重视出兵大西洋的行动,但是出手并不阔绰,只从第三舰队抽调了三艘快速战列舰给第四舰队。当时,原本可以出动四艘快速战列舰,可是在十一月最后一天,“山东”号在驶出关岛阿拉普港的时候,撞上了一枚美军潜艇布设的水雷,导致舰首部位严重受损。直到一九四五年初,“山东”号才回到那霸港,维修工作进行了六个月,到一九四五年七月才重归舰队。“山东”号的维修工作持续这么久,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海军没有储备必要的零备件,很多需要更换的零件都需要临时制造,而且很多零件都需要由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设计图纸。

事实上,在一九四五年五月份的时候,中国海军甚至打算放弃“山东”号了。

只是,考虑到战列舰在登陆作战行动中依然有较大的价值,中国海军才完成了“山东”号的修复工作。

当然,三艘快速战列舰也不算少。

要知道,美军只能动用两艘快速战列舰,而英国皇家海军等于摆设。

如果交战的话。中国舰队并不吃亏。

关键就是。在大西洋上,特别是南大西洋,没有可以供中国海军使用的基地,甚至连可以让战舰临时停靠的港口都没有。

这样一来,如果走好望角,绕过非洲大陆进入大西洋,中国舰队的处境就不利了。

别忘了,中国海军战舰的续航力并不长,即便是“白起”级舰队航母,其续航力也比同期的“埃塞克斯”级差了一大截。虽然中国海军针对这个问题。建造与改装了数十艘快速战斗支援舰,到一九四四年中期就达到了为每艘航母配备两艘快速战斗支援舰的水准,但是这些支援舰的续航力不是无限的,也需要后方基地的支持。而且基地离战场越近,支援舰的作用就越大。

如果以迪戈加西亚为基地,那么中国舰队经好望角进入大西洋,再北上前往由德意联军控制的最近的港口,即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航程超过了一万海里。按照第四舰队的基本编制,三艘快速战列舰、三艘大型巡洋舰、三艘防空巡洋舰、四艘轻巡洋舰与八艘驱逐舰,至少需要安排十六艘快速战斗支援舰,在航行途中进行三次燃油补给,且其中的八艘快速战斗支援舰需要另外四艘快速战斗支援舰提供燃油补给。才能确保在大西洋中部为舰队提供后两次燃油补给。

要命的是,这些快速战斗支援舰在完成了补给作业之后,返航途中还需要由四艘快速战斗支援舰提供燃油补给,才能够回到迪戈加西亚。

这样一来,问题就严重了。

要知道,一次调动二十艘快速战斗支援舰,绝对不是小事。

事实上,需要出动的绝对不止这么点。

快速战斗支援舰在完成补给之后,需要由护航战舰,至少得在数艘反潜驱逐舰的掩护下返航。不然很容易遭到潜艇伏击。此外,负责前去接应的四艘快速战斗支援舰也需要安排战舰掩护。这样一来,护航战舰在往返途中都需要进行多次燃油补给,也就得安排更多的快速战斗支援舰。

按照田黛芳的估计,至少需要安排二十四艘快速战斗支援舰。

这是个什么概念?

当时。中国海军总共也就只有二十二艘快速战斗支援舰,而且三分之二的都在执行作战任务。

没有足够多的快速战斗支援舰。也就只能使用快速油轮了。

问题是,就算快速油轮能够跟上舰队的巡航速度,在补给能力上也比不上快速战斗支援舰。

事实上,补给还是次要问题。

重要的是,在航行了一万多海里之后,舰队还有战斗力吗?

如果舰队以经济速度航行,也就是十四节的速度航行,需要三十天才能走完全程,因此战舰上的大部分设备,特别是动力设备就得持续运转三十天。虽然这在战舰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但是长期航行之后,战舰上的各种设备,特别是机械设备肯定会出问题,而且某些问题必须在港口里才能解决。

当然,战舰本身的问题还不是最严重的。

要知道,在太平洋战场上,中国舰队的持续作战部署时间全部在三个月以上,最长的超过了半年。也就是说,舰队将在海上活动数个月之久,期间只进行补给、以及在锚泊状态下进行简单维护。

真正的问题,在官兵身上。

即便在战斗部署状态下,战舰也不是时刻处于战斗状态。平均情况下,只有三分之一的时候在执行作战任务,另外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干别的,比如进行补给,比如在锚泊地等待新的作战命令等等。

在这些时候,舰队官兵都能够得到短暂休整,甚至有机会去锚泊地附近岛屿上活动。

也就是说,官兵并非时刻都绷紧了神经,总会有休息机会。

远航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在前往之前没有去过的海域,如果航线上危机四伏,那就更加糟糕了。

说白了,关键就在官兵的心理上。

不管是在太平洋上、还是在印度洋上,中国海军官兵都知道,后方不远处,就有海军基地,舰队随时可以返回。即便在战斗中遭到重创,也能很快得到营救,不会存在无路可退的情况。

远征大西洋,显然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要知道,只要进入大西洋,离得最近的基地就在数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之外,因此舰队处于无路可退的状态之下。对舰队官兵来说,这就意味着,只要战败,他们要么成为海鱼的腹中餐,要么被送进战俘营。

显然,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对舰队官兵的心理造成影响的因素还有很多。

比如,以当时的技术,新鲜食物只能储藏半个月。为此,中国海军的每一艘快速战斗支援舰上都有大型冷库,专门用来储藏可以冷藏保鲜的新鲜食物,特别是深受海军官兵喜欢的水果与蔬菜。问题是,在冷藏状态下,也只能保存半个月。也就是说,即便快速战斗支援舰上携带了冷藏食物,在出航半个月之后,舰队官兵就只能吃到冷冻食品与罐头食品了,而为官兵提供必要的维生素的食品只有两样,一是青柠檬、二是战舰上培植的豆芽,而这两样是舰队官兵最为反感的食物。

显然,糟糕的伙食条件,对官兵的士气与斗志有很大的影响。

战后,就有人评论,中国海军能够在大战期间保持高昂的战斗力,与其丰富、甚至可以说是奢侈的伙食标准有很大的关系。有人估计,在大战期间,中国海军用与官兵伙食的费用占到了作战总支出的百分之十以上。比如,为了让舰队官兵能够在执行作战部署任务的时候吃到新鲜食物,中国海军几乎在每一座前进基地都设置了大型冷库,而且把新鲜食物的转运周期严格控制在半个月之内。当时,为了向前线运送一些容易变质的新鲜食物,中国海军甚至动用了军用运输机。

前面就提到,战前很多人选择加入海军服役,就与海军超好的伙食有很大的关系。

事实上,在海军官兵中,特别是基层水兵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偏远农村地区,部分在大战期间应征入伍的官兵甚至是文盲,入伍之后才进行了文化培训。对这些人来说,丰盛的伙食肯定要比一套漂亮的军装更有吸引力。

当然,这些因素,都会对官兵的精神状态产生影响。

可以说,这也是任何一支远征舰队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十年前,沙俄的第三太平洋舰队在对马海峡全军覆灭,就与远征数万公里,最终以疲惫之师迎战严阵以待的日本舰队有关。不久前,英国皇家海军的第二印度洋舰队在初战中遭受重创,也与远征有关。

这样一来,经好望角进入大西洋,就没有多大的价值了。

显然,最理想的选择是走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之后,可以在意大利休整,然后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大西洋。如果德军能够在多佛海峡里清理出一条航道,舰队甚至没有必要绕过英国本土。当然,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不欢迎中国海军的远征舰队,则可以在北非的大西洋方向上获取一座港口做为前进基地。

问题是,最理想的选择,往往是最不可能的选择。

关键就在苏伊士运河。

当时,德军还没有进军中东,而中国陆军还在两河河口,离苏伊士运河都不算近,而英军则在步步退缩之后,已经把重兵集中在了巴勒斯坦地区。英军仍然在坚持,主要就是不想让苏伊士运河全部落入敌手。

此外,就算占领了运河东岸地区,舰队也未必能够经运河进入地中海。

别忘了,英军早就在运河里布设了大量水雷,仅清扫这些水雷,就需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

那么,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成为了第四舰队远征欧洲的为一选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