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术的概念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武术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搏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为技术核心的。

武术是体育项目。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技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上的较量,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

武术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任何体育项目都含有一定的文化意义,但是,没有任何项目像武术这样具有浓郁的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武术是传统的,它在民族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发展,融汇了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邃,既具有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体育领域的智慧。

二、武术与传统文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并形成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文化的滋润,形成了不同于现代西方体育项目的独特的东方体育文化表现形式。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武术在各方面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一)武术体现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不仅在我们民族兴旺发达时期起过积极的作用,在我们民族危难之际,也是激励人们起来进行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尚武对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1.武术可以培养现代人的竞争意识

武术是锻炼体魄、防身自卫的一项身体运动。强健的体魄能保证机体承受社会劳作的苦累,抵御严寒、酷暑、疾病对人体的侵袭,在艰苦的环境中求生存。防身制敌技能还可以抵御敌对者的武力侵犯,更好地保护自己。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大多在竞争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武术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追求礼让的竞争观,长期练习武术,有利于提高个人素质,调节不良情绪,缓解竞争压力,对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有着独特的作用。

2.武术可以培养现代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和谐人际关系

重义轻利,历来是武术文化所推崇的武德信念。大学生要建立起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当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损害时,要奋不顾身,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学习武术对现代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积极的影响。武术文化追求和谐,注重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极强的“人际和谐”的价值取向。武术文化是刚柔相济的,既表现出宽厚待人的思想,又追求积极进取精神,既可以让练习者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会关心人、帮助人、成就人,认真为社会做贡献;又能够教化人,学会宽容人、体谅人、尊敬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武术文化的这种内在教化和要求,对现代人建立正确和谐的人际关系无疑可起到促进作用。

3.武术可以培养现代人的意志品德

习武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习武者需要经受身体上的痛苦和意志上的考验。常年的磨炼,对人的意志品质的形成有着很好的培养作用。

(三)尚武崇德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

武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突出强调道德修养的作用,并以传统的崇德扬善道德观来协调习武者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德与“艺(武技)”的统一。我们提倡的武德要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爱祖国、爱人民、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习武者应树立理想,为国争光;尊师爱生,团结互助;爱国爱民,见义勇为;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武术运动的特点

(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技击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术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竞赛规则所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打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的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的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为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不完全相同。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运动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使因连接贯穿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汇集百家,它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散打、短兵中不宜采用的技术方法,在套路中仍有所体现。

(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武术以“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外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身心。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打、推手、短兵,有适应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来选择练习的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一般来说,武术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不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利用这一特点可以为现代群众体育活动提供方便,使武术进一步社会化。

四、武术运动的锻炼价值

武术具有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价值,是人们增强体质,振奋精神的一种好手段。

(一)改善和增强体质

武术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它不仅是形式上的锻炼,而且使人体身心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尤其是武术许多功法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是十分有益的。

(二)提高防身和自卫的能力

武术具有技击的特点,通过习武,不仅可以掌握各种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方法,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持之以恒的练功,还能增长劲力、抗击摔打,克敌制胜,具备防身自卫的能力。若系统地训练,掌握技击术,可以为国防、公安服务。

(三)磨炼意志,培养道德情操

武术的学艺和练功,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需要常年不懈,持之以恒。不仅能培养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良好手段。

武术在长期的延绵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培养武德是武术的传统。武德教育是培养共产主义精神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练武习德可以培养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赛场上两人斗智斗勇的对抗性搏斗,或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套路演练,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此外,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可以作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形式。随着武术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武术将会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