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溃。
燕军,溃。
齐军,溃。
汉军,溃。
楚军,溃。
短短一个半时辰,真正的战斗甚至打响了还不足一个时辰……一道又一道的讯报便通过高高飘扬在天空的蜃楼传到霸下。
李恪目无焦点地看着冲天的焦烟,轻声下令。
“磷火会伤蹄,换崩山矢,包裹锋锐,灭火。”
穷奇迅速停止抛射,统一替换为拆城的崩山矢。
崩山矢在城墙当中可以释放出巨大的震波,一旦包上锋锐,浅浅斜插进战场,也可以制造狂风,把尸体和磷火吹到两侧。
而在清理火场的同时,李恪又令。
“东战区连山停摆,墨徒出列,杀散猬集。白狼战备,镰鼬战备,霸下……战备。”
他的命令得到了忠实的执行。
连山停摆,嗤一声卸去大剑。
大剑坠地的当口,准备了多时的万余墨徒即举着墨剑冲杀出去,如南北两侧战场一般迫杀那些早已吓破了胆的民军。
民军开始逃跑,恨不得多长条腿,带上轮子,东部战区快速清场,白狼营附上了面甲,从连山猛士推出来的那几条小小过道步入战场。
穷奇停止射击,只留下烧成焦土的破败战场。
白狼开始向着溃逃的敌军冲阵,左右分股,直驱向项羽、刘邦二人的王旗。
他们身后,数量更多,速度更快的镰鼬也随之分股,卓青追项羽,臼弗逐刘邦,一路疾驰,所向披靡。
霸下跟着他们踏出主营。
在露台上,田横皱巴着脸看着李恪:“先生,楚王与汉王分头跑了,我们追谁?”
“项羽吧,沧海想必更喜欢他的脑袋。”
“嗨!”
一路追,一路逃,道路两侧全是死者,随处可见到抱头发颤,却无人看顾的战俘。
白狼,镰鼬,还有霸下都顾不得这些溃兵,他们有更重要的目标,楚王羽,汉王邦。
楚汉两军一溃千里,除了少数车马,身边俱是步卒。
他们的车马、锐器都陷在那片小小的修罗场里了,他们的精锐,未来都陷在那片小小的修罗场里了……
项羽的心在滴血,何止滴血,还有慌张。
这一战败了……
如此彻底!
他无暇去思考李恪的强大,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实力尽损的楚国……以后该何以自持?
他想到了死。
这样的场面,他的大父项燕就曾遇到过。
一战大败,精锐尽损,项燕无言面见楚人,唯自戕于军中,以求保留住自己最后的脸面。
他呆呆地抽出了剑。
与他同车的范增见了,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脚踹飞了项羽手中的宝剑,破口大骂。
“愚子!楚未亡!欲死耶!”
项羽仰起头,眼神闪躲:“假父,败了,五国合纵亦不敌李恪分毫,我等败了……或许不久之后,他就会带着秦雍大军攻城略地,楚亡了,楚已亡了……”
“愚子……愚子!”范增从颠簸的车里一下就扑将上来,老迈的身体砸在项羽的甲上,尖锐的指甲在项羽的脸上猛剌,“你以为我与张子房就未想过战败?你以为我与张子房就如此无用,未想过两国之退路?”
“退路?”
“楚仍未亡!我且问你,越军何在!”
“越……越军?”
十几里外,李恪被迫停下了脚步。
在渑池往宜阳的一片小山丘前,他高居于霸下,眯着眼,看着远处密密麻麻的军车。
那些不是普通的军车。
一种方方正正,面覆铁甲,看起来笨重异常,那是犰狳。
另一种毛毛喳喳,有百余弩矢斜插在挡板表面,形如刺槐的,那是豪猪。
这曾是大秦南军特有的两式山地机关,如今进一步强化,成了神秘的越军所控的机关。
越军……为何会在这里。
山丘上行下一员年轻的武将,笑呵呵长着双手接近霸下,信马由缰,以示绝无战意。
“前方可是大秦武安君当面?”
李恪咧嘴挂起一抹笑:“爵印我封还了,现在我无官无爵,仅仅是墨家的钜子。”
“原来是名满天下的墨夏子。小子赵始,大越之太子。”
“大越偏安,赵佗本可以取个不错的下场。可现在你却出现在我面前,我是否可以认为,赵佗耐不住寂寞,活够了?”
赵始哈哈大笑:“夏子说笑了。父王仁恕,见不得生灵涂炭,令小子在此将十万越军规劝夏子而已,如何算耐不得寂寞?”
“若我所料不差,去往刘邦那处,也有人将着同样的十万大军吧?”
“乃父王亲领之。”赵始高声道,“父王本以为夏子对汉王恨意更甚,本想再见您一面,岂料还是小子有幸,惜哉,惜哉。”
李恪突然收起笑:“赵始,犰狳和豪猪乃我年少时所设计,你真以为凭他们便拦得住我?”
“若墨军全员俱在,小子自然有多远,逃多远。”说到这儿,赵始一耸肩,“然而夏子身边如今只有白狼、镰鼬。虽说同样威名远播,但想冲破小子的战阵……夏子,您准备在这小小的山丘,付出多少性命?”
“你该知道我有多记仇吧?”
“父王说夏子大爱无疆,此番归隐想是再无出山的打算。我等以后只要小心一些墨家刺客便是,权衡利弊,还是赚的。”
“大爱无疆,这讽刺倒是难得到位。”李恪自嘲一笑,“横,遣人去通知柴武,收兵,回渑池。”
……
旷世的渑池会战仅仅花了一个白天便告终结。
五国联军尽毁,一路溃败,逃散,至回国境,五王仅以身免于死,麾下大军十不存一。
因为越军的突然出现,李恪停下追击的脚步,班师回渑池。
他在盟台找到了沧海的尸首,被以最高礼仪收拾在盟台正中,身上以秦为首,裹满了诸国的会盟王旗。
李恪在他身边跪坐了一夜。
第二日,渑池墨冢正式动工。地面以沿路收集的狴犴堡垒残骸为主体,高垒起一座类似金字塔的特殊建筑,地下则深掘出五丈,置金棺,埋下沧海与所有能收集到的狴犴卫士尸骨。
战场上的死徒被切掉头颅,垒砌四座大大的京观,东西南北,各据其一。
李恪没有树碑,没有立坊,只在狴犴堡垒的金字塔上留下了两行清晰的金字。
【魂归来兮,墨家英灵】
【此墨门英灵埋骨之所,但有损毁,其国破之,其民绝之】
历时二十日,英灵冢成,墨军遂起行回往雁门,至于端月初一,扶苏在咸阳盛大的登基仪式,李恪没有问,也没有去。
时,秦二世四年,端月初一,雍王扶苏依诏登皇帝位,称二世,依始皇帝旧例,改元二世四年。
伪二世胡亥被废,罪当死,皇帝祭祖庙自罪,轻判禁足,守始皇帝陵,一世不得出。
逆臣赵高罪车裂,依新律夷其三族,家人得免。
从逆赵成、阎乐等皆斩,计百十六颗人头落地。
端月十日,渑池冢成,大秦钜子恪领墨军隐故土,墨家二次出秦,不仕,世人咸惊。
《**风云》卷尾感言
写到这儿,**风云完结了,关于大秦的历史也正式完结了。
首先剧透一个不算剧透的信息,墨家出秦……
忙活了二百来万字,李恪和墨家当然不会用这种方式退出舞台,这是单卷结尾,不是全书结尾。
但这却是必要的。
李恪和扶苏的矛盾不是两个人的矛盾,而是两个阶级的矛盾,就如我一直不让李恪登基或真实摄政,不是因为矫情,而是因为一旦如此,李恪就会跳转到另一个阶级,从此与他一生所求背道而
阶级是死板与顽固的,在对工商业一知半解的时代,这种阶级意志更是先明。
所以李恪要退,在政治斗争中,退不仅仅是退,有时候是拿捏,是威胁,李恪和墨家的这一选择便是如此,他总会回到这个政治舞台上来。
而待他再出山时,便不再是六国的大局抵定,而是大秦的前途抵定了。
说回书里,原本卷黑旗也有卷尾,可因为操作失误,本属于卷黑旗的始皇帝驾崩部分跳到了**风云,于是那个卷尾就变得很尴尬,所以删掉了……
索性时过境迁,这次就跳过卷黑旗,只聊**风云。
**风云的故事是历史上的秦末乱世三年,因为要保留华夏元气的原因,李恪一直像个宅一样躲在角落里发着小财,何以如此?
这里放一组数据,秦未乱战,到底死了多少人?
答案是至少两千万人。
根据各方出土数据,秦始皇时期,大秦的总人口在三千万上下,而刘邦白登山时期呢?七百万。
秦末三年加楚汉争霸,这短短的不足十年的时间是华夏人口锐减最严重的时期,从单位损耗看甚至要超过三国几十年的烽烟。
所以,李恪在这一阶段最该做的不是带着他龟爬似的墨军去耀武扬威,而是张开商业的触手,用建设了五年的雍境去引导战争,在战乱之中,保留百姓的一丝生机。
雍国的三场大战皆在末尾,一气呵成,这就是原因。
但这样一来也出现了另一个不知是好是坏的副作用,身为主角,李恪出场的机会锐减。
尤其是陈吴揭杆之后,这一卷彻底滑向乱世群象无法自拔。
我还是挺喜欢这样的。
胡亥、赵高、章邯、王离、刘邦、项羽、范增、张良乃至萧何、冯劫、彭越、张耳和宋义,这些群星都有了充足的表现舞台,而不是单纯变作一个个变了味的名字,成为主角文治武功的背景板。
我也得以更深入地去解析各国背后的势力和算计,无论是依主角光环而生的雍,彻底败坏的秦,离乱的楚,原创的赵,还是那个神秘的,无论在历史还是本文当中都没有太多存在感的越。
这样写很带劲,就是不知道看着会不会没劲……
第二个问题,为啥要走这样一条曲折的代秦路。
其实大家都应该看出来了,扶苏的路就是把黑的扭成白的,把真的捏成假的,所为的一切都是正统二字。
学界有一个猜想,源自于《史记》,也就是胡亥矫召,其实从扶苏、蒙恬以及大秦诸公在历史上的应对就可以看出来,根本站不住脚。
可为什么如此站不住脚的事历史却要鼓吹?为什么漏洞百出的陈吴揭杆要被包装成一场迫不得已的反抗?
与我所求一同,也是为了正统二字。
秦亡于逆子佞臣,刘邦就有了合法性,而其作为起源之一,那些代汉执天的后续朝代自然也有了相应的合法性。
这很无聊,却是政治的把戏。
好了,第五卷《**天下》就此完结,《钜子》也正式进入尾声,《培新芽》很短,与原本的历史也不再有关,希望可以由你们陪着,直到最后。
暗夜拾荒,于夜。
广告过后……再推一次拾荒新书《重生日不落当海盗》,爱你们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