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这是生命之本。父母在世,我们要尽爱敬之道,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生事爱敬,死事哀戚”,丧礼不用非常的隆重排场,但是内心要真有这个孝心。家里如果经济能力差的,简单的有一些这样的仪式,表达自己的哀戚之心,也比那种轰轰烈烈搞排场要好。所以夫子在《孝经》中不主张搞排场、轰轰烈烈。内心是否真有那种爱敬,为人子女的当扪心自问。丧礼也要“上循分,下称家”,符合自己的身份,跟自己家境要相应,不能够太勉强,更不能够存心显示自己在行孝道,存心显示自己是孝子,那已经不是真诚的孝心了。

六、痛切哭泣哀送父母

经文:【擗踊哭泣,哀以送之。】

“擗”是捶胸,哭得太痛切,捶着自己的胸;“踊”就是往上跳;“哭”是放出声音的哭;“泣”是已经没声音了,哭到最后没声音了。捶胸顿足嚎哭,最后泣不成声,这是“擗踊哭泣”。“送之”就是护送父母的遗体(灵柩、棺木)去安葬。“哀以送之”,意思是很悲哀的护送父母的灵柩去安葬。唐玄宗注解:“男踊女擗,祖载送之。”男子是哭得跳起来,女子跳起来不是很庄严,所以用捶胸。捶胸顿足就是形容哭得很厉害,这不是装样子,装样子会显得很虚伪,是真的很哀痛,泣不成声。“祖载送之”的“祖”,邢昺《注疏》“始也”,就是开始。在什么时候开始?灵柩准备出行,要送去下葬了,临行前要饮酒,“生人将行而饮酒曰祖”,这是有一个仪式,就像给活着的人饮酒送行一样。“载”是有车,灵柩车载着灵柩(棺木),“送之”就是送他到墓地去安??。

七、占卜风水安葬父母

经文:【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宅”就是墓穴,唐玄宗讲“墓穴也”,就是这块坟墓。“兆”就是指“茔域”,“茔域”就是墓地。找一块墓地,然后做一个坟墓。“卜”就是去问,去选择。问卜,就是选择一块很好的墓地来安葬父母。“而安措之”,墓地要安葬父母,即给父母选择永久栖身之地,父母灵魂永久所在的家园,所以要非常慎重,古代甚至讲求问风水,看墓地放在哪里最好。实际上要不要去问风水?风水好不好是果,因是有没有积德行善。一个孝子平时真正是积功累德,虽然他不懂得占卜风水的方法,但他自自然然选择的墓地就是风水最好的,这是因果的感应。心好风水就好,心坏风水也跟着坏。尤其父母在世不孝,父母走后,找人看风水、选墓地,还是为了自己好,想着墓地风水好,自己的家业、事业就能够很好了,还是自私自利,这样能选择到好风水?不能。即使选择了风水宝地,等他葬了父母下去,风水也会变得不好了,因为相由心生,境由心造。有好心才有好命,才有好风水。所谓“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你真有福、有德行,所居的地方都是好风水(福地)。好心的人才有福,福地就是留给好心的福人来居的。这是讲到占卜,问风水找墓地,而安葬父母。

唐玄宗讲:“葬事大,故卜之。”“卜”就是占卜。所谓“事死者,如事生”,父母走了,要为他们选择好安身之地,安葬父母是大事。一般来讲,墓地选在阳光、水份、空气都好的地方。现在人口众多,建筑面积都不够用,要找墓地是愈来愈困难了,甚至一般不用土葬,改为火葬了,烧成骨灰,有人把骨灰请回家,专门设置父母的灵位,平时祭祀用。有的送到固定安葬骨灰的场所,现在也有不少的墓园,安葬亡者的骨灰。也有些宗教的场所,像佛教的寺院,可能也会有供奉骨灰用的灵堂。这些地方都去问一问,即“卜之”。也有父母生前有遗愿,譬如把自己骨灰撒到江海中,或是撒到空中,都要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办。

八、祭祀父母以时思之

经文:【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宗庙”就是祭祀父母的地方。古代从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到士都有宗庙。庶人、平常百姓没有宗庙,一般就在自己家里安一个神位。实际上过去都讲究祠堂,祠堂就是每一个家族祖先的宗庙。“以鬼享之”,鬼就是祖先的神灵,能够享用我们的祭祀。

唐玄宗注解:“立庙祔祖之后,则以鬼礼享之。”立了宗庙,把祖先、父母的牌位立起来了,用春秋祭祀的礼节、礼仪,来继续供养、祭祀祖先的神灵,所谓鬼礼。这是讲究祭礼。

“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一年的春天秋天,古人有一个说法,举出春秋两个季节,用它代表四时,一年四季都要祭祀。“以时思之”,四时通过祭祀来感念父母、感念祖先的恩德。

唐玄宗注解:“寒暑变移,益用增感,以时祭祀,展其孝思也。”“寒暑变移”是一年到头。“益用增感”,都要去感念,增加对父母的感念。“以时祭祀”,什么时候祭祀?一般春天清明节,夏天有七月十五(农历)中元节,冬天还有冬至节,这都是祭祀的日子,都是要感念祖德、感念亲恩的日子。“展其孝思也”,是怀着孝思、孝心去祭祀。祭祀仪式简单而隆重,古礼它有一套成礼。现在我们生活节奏很紧张,祭祀要因地制宜,譬如说设一些供品,以素食、蔬菜、水果、鲜花等供在父母灵位、或者牌位前,上香,然后自己可以读经,譬如读诵《孝经》、《弟子规》各一遍,或是读儒释道三家的任何经典,心要清净,这一天要斋戒。古人祭祀前三天会斋戒沐浴,夫妻分房,以清净的心去祭祀,这才能够感通。用这种方式去祷告、去回向,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立志,不要忘记报答父母,永远不要忘记祖德亲恩。

九、生死义备事亲为终

经文:【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父母在世时,能够尽到爱敬之心去奉侍,父母去世了,以哀戚之情来奔丧、守孝、祭祀。“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生民”就是一般人、天下人,根本就在孝道,所谓返本报始之心,报恩之心,知恩报恩,不忘亲恩祖德,这是生民之本。能够做到“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算是尽到了人子的本分了。“死生之义”的“死”,是指已经过世的父母,“生”是在世的儿女,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义,情义、恩义、道义也算是完备了。“孝子之事亲终矣”,孝子对于父母侍奉能够做到这样,也就是圆满了。

唐玄宗注解:“爱敬哀戚,孝行之始终也。”所以始于爱敬,终于哀戚。行孝真的是始于爱敬,父母把我们生下来了,婴儿对父母那种爱敬之心念念不舍,真的毫无障碍,完全是跟父母一体的心,这是始于爱敬。

人能够保持这种爱敬之心,一生行孝,不仅对自己父母,也拓展到一切所有的人民,所谓“事诸父,如事父”。父母走了以后,哀戚之心真的溢于言表,这是孝行之终。哀戚之心表现在“丧尽礼,祭尽诚”,这也算尽到了孝道。“备陈死生之义,以尽孝子之情”,能够做到死生之义,父母跟儿女的情义、道义、恩义也就圆备了,孝子之情也就尽到了。这是孝子丧亲的做法、心态,夫子在此给我们加以说明。

◎夫子行门落实《孝经》

整部《孝经》研习下来,我们知道这是夫子的一部心传。《孝经》是孔老夫子亲口所述,他自己说“行在《孝经》”,他的整个行持、修为、圣贤风范,在《孝经》中能够落实。

从孝亲到事君到立身,夫子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这就是圣贤人的风范。我们真正按照《孝经》的教诲去力行,对自己的父母能够尽爱敬之道,对国家对人民,对世界所有的众生,都尽到爱敬之道,把父母看成是自己一体,把众生看成是自己一体,能够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自己能够认真的改过迁善,立身行道,学习圣贤,至少做一个正人君子,再进一步成圣成贤,而能够为大众,乃至为千秋万代子孙,做一个好榜样,扬名于后世,对父母尽到孝道,把孝道圆满落实,真正成就圣贤之道。

我们总共用了四十个小时,今天把《孝经》研习心得报告分享圆满。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朋友多多批评指正。感恩大家!

(本书由谦德工作室根据钟茂森教授讲记整理而成。)

后记

钟茂森教授融儒释道三家之教,综历代帝王、大儒之述,又援引古今中外之孝行案例,融合自己几十年力行孝道之体悟,汇集成《孝经》研习报告。

研习《孝经》体解圣境

洋洋几十万字的文稿,读来晓畅通达,理事圆融,于宇宙人生之真相中,深入浅出,领略圣人先哲慈悲之余,有缘读者定有先祖与我同在之慨!

此前,笔者曾有缘浅解《孝经》,因德能浅陋,深感艰涩,圣贤之宏深义理未能释之一二。而今钟教授深解意趣,以金融教授身份,示现孝亲尊师、悲天悯人、志在圣贤的情怀,不负师长与大众的殷殷期待,慧开智显、解法如如,其风范让人油然而生钦敬,我们惭愧后学,惟有感念祖恩,以恭敬、惜缘之心学习本研习报告。

一个多月以来,徜徉于报告文稿,半之以听看本报告之影音视频,深觉受益终生,乃至此后生生世世……一个故事、一封书信,读、听多次,每一次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泪湿几度不可自已!其间滋味,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于此不可说之真实利益,惟愿信受而行之。

诚然,本报告意非在请诸位同仁、同修,个个治经乃成教授,诸上善人但得略体圣贤义理,而对父母加意奉侍,对事业多尽忠诚,则身名俱存,亦“一事可称,行成名立”,仅此一点心即为圣贤存心,所谓“不限高卑”,“孝无终始”,“我欲仁,斯仁至矣”。

若学人读此报告,初得趣味,会觉天朗地清,即欲探得其妙,愿当深修细研。若诸位读者有缘,因《孝经》研习报告而发慧、开智入道,力行孝道,则不负师长、教授一番苦心矣;有志于传统文化教学之志士仁人,深入学习《孝经》研习,将悟后起修,修德证道,学儒作儒,学佛作佛,与圣贤同心同德,是谓学贵有志!

若教授讲之谆谆,而我辈不能珍重学之,则枉费母慈子孝一番表演,师长之恩,圣贤教诲,祖宗之德,皆枉费矣,诚愿同仁众等,当自专心、端心,如教授一样,发殷重心,诚敬心,修学研习《孝经》。

当今案例感人至深

钟教授还亲自为本研习报告撰写了纲要,条理清晰,各位学人一看即知全书脉络。

值得一提的是,教授给现代故事精心配了插图,与文字相辅相成,定会带给读者更深的心灵触动。

九旬老人白芳礼,一生蹬三轮捐资助教35万元,而自己生活清苦到最低限度。老人家表演不老、不病、不死,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视频中教授讲的泪湿哽咽,而我们看到图片,只是一眼,老人衣着简陋、身体瘦弱,吃力蹬着三轮擦汗的景象,就让笔者泪湿双颊,再不忍卒视。心中默念着:这是我们博爱无私的长辈,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长辈,用坚毅的脚步踏出了朴实无华的一生,也引领晚辈们踏上了一条坚实的幸福之路。望着这样的身影,“感恩”二字已是那样的苍白无力,老人的行谊启发了大众的报国心,感通了更多的人契入一体的大孝之心,进而成为导引后学奉行大爱之心的永恒。

2009年汶川地震时,温总理不顾个人安危,代表党和政府,第一时间亲临现场,指挥救灾,他安抚民众的图片,曾不止一次出现在网络、电视中。而今于教授之《〈孝经〉研习报告》中几度再见,又有入情入理与经典相应的开解,实是触动尤甚。那一段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同胞一体的日子,仿佛昨日重现。灾难无情人有情,总理忍泪的哀戚之容,与身边依赖的眼神,又浮现在脑际,正如《孝经》所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报告中几处文图相得益彰,其妙异曲同工,愿有缘之人早得法味。

深研经教义理清晰

后学者常因修学日浅,或力行不够,导致对许多经文、义理,无法诠释,亦或解之乏味,《〈孝经〉研习报告》之学习,定无此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