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记载,春秋时期的晋国有夫妇两人,先生叫做郄缺,他跟太太真是相敬如宾,虽然他们亲爱、亲近到成为夫妻了,在一室之内,但是礼节仍然不缺,互相之间非常恭敬。每天太太都拿着饭,给先生送到田里,在献上饭菜的时候,都是举案齐眉,恭恭敬敬,先生也是非常礼敬地接受过来,天天如是。晋国的大夫臼季,一天出使路过,看到这夫妇两人竟然如此的互相恭敬,相待如宾,非常赞叹。就回去秉告国君晋文公说:“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敬”,尊敬的敬,就是能恭敬,敬人、敬事、敬物,这是德之聚也,德行的凝聚,德行的表现就在于恭敬。如果有傲慢,对人、对事不敬,德行就不多,就不聚,甚至德就散了,所以“能敬必有德”。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看他能不能够敬人、敬事、敬物。

我们的恩师,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真诚恭敬。不管是身份高的人还是一般普通人来拜见,总是以礼相待,脸色没有丝毫怠慢,连对很小的物件,他都有那份恭敬心。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我陪同母亲去新加坡,拜见老人家,老人家也是非常有礼,招待我们喝茶。在喝茶之间,我特别注意老人家的行为,就发现他拿着一条用过的纸巾,擦过很多遍,已经不能再用了,就恭恭敬敬把这张纸叠起来,然后轻轻的放在一边。这个动作做得非常自然,没有丝毫造作,我在旁边看了就非常感动。这就是性德的流露,本善的流露,这就是德行。晋国的大夫臼季说:“能敬必有德,敬,德之聚也。”德行凝聚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们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德行。对小物件都如此恭敬,我们可以想像,对人就更是如此,就像《孝经》所讲,不敢失于臣妾,何况于妻子;不敢失于卑贱的人,何况尊贵的人。实在讲,我们体会老人家的恭敬心,实际上是平等的,是不分高低贵贱的,一味恭敬。这种恭敬心是性德自然流露,不管对什么样的东西、什么样的人,他自然流露出来。所以,我们看到他做得如此自然,没有丝毫造作。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教导我们如何来学习恭敬。是讲孔老夫子每天出门的时候,都好像要见贵客一样,穿着得体,形貌、神态都是那种恭敬,因为一出门就要见到人,不管见到谁,都是恭敬。“使民”,要人做事,请人帮忙。请求别人帮助,就好像在行大祭祀礼,对别人那种礼敬,非常谦卑、恭敬,这就是德行。所以臼季对晋文公汇报,说有夫妇两人相敬如宾,肯定是很有德行。晋文公听后,马上就把做先生的郄缺招来,封给一个地方,委任他做了卿大夫。一个人能够常存恭敬之心,自然就有无量的福报。所以人的福分,实际都在我们的心田,一个人念念爱人敬人,已经注定有福;一个人如果傲慢,看不起别人,对人无礼,可以说他已经种了得不好果报的因,不仅没福,可能灾害都会降临在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