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这样一个试验:她将138名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让他们同时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难的数学题。她让甲组一直演算完毕,而在乙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结果是乙组记忆成绩明显优于甲组。这也就是说,未完成工作的人,记忆比已经完成工作的人更清楚。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

蔡戈尼发现,人们在面对问题时会全神贯注,但一旦解决了就会松懈不再在意,所以很快忘记;而对解不开或尚未解开的问题,则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开它,因而一直潜藏在大脑里。后来,人们把这种解答未遂的问题深刻地留存记忆中的心态叫作蔡戈尼效应。

蔡戈尼认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关于蔡戈尼效应,曾有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位爱睡懒觉的大作曲家,每天都很晚才起床。他的妻子为使作曲家早早起床,便每天早上在钢琴上弹出一组乐曲的头三个和弦。作曲家听了之后,辗转反侧,最后终于不得不爬起来,弹完最后一个和弦。完成工作的驱动力逼使他在钢琴上完成他在脑中早已完成的乐曲。

“蔡戈尼效应”使人容易走入两个极端:经常走到“蔡戈尼效应”过强一端的人,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工作狂。他们通常性格比较偏执、自主、坚定,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着不放手,甚至偏执地将其他事情置之度外。经常走到“蔡戈尼效应”过弱一端的人,做任何事都经常拖沓,常常做事半途而废,总是不把一件事情完全完成后再转移目标,当然不可能获得成功。

一个人如果想在事业上获得辉煌成就,就要合理把握好“蔡戈尼效应”,不要走极端。既不要因为拖拉永远也完不成一件事,也不要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

要避免走极端,就要调整自己的完成驱动力。如果一个人总是力求把每件事都做完,那么他会因驱动力过强而导致生活没有规律。这种人应该学会放松,有意识地放慢生活的步调,学会体味生活的美好。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去换取工作成绩,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只有减弱过强的驱动力,才可以使人一面工作一面享受人生乐趣。在工作方面,不做个盲目的工作狂,如果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做,那么更应该勇敢地放弃,而不是拿出不做完不罢休的势头,因为你的内在驱动力在错误的决策引导下不会取得任何成果。还是试着缓和自己的紧张情绪吧,周末和朋友约会聊聊天,下班后看看电视,要学会享受人生乐趣。

相反,如果你的毅力不够,不能长久地坚持做一件事情,那么自己最好编一个时间表,把必须做的事情都记下来,然后科学、有计划地按时完成。一个从不把工作做完的人,可能永远得不到成功。所以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有此倾向的人就要尽力改正,即使到最后依然没有获得让你满意的结果,但至少在改正的过程中,能够扩展自己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为充实、丰富多彩。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要明白,成功的事业不能一蹴而就地完成。合理地运用“蔡戈尼效应”,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有力武器,它会像启航的风帆带领我们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