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和谐社区:良好素质、充分信任、文明交往
“社区”(Community)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使用,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的同质人口组成、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但学者们对社区一词的争论异常激烈,美国著名学者帕克认为,社区是一定地域空间内、有机组织的人口和相互依存的社会网络(Park,1963)。[17]而伯吉斯提则认为,社区是指许多个人、家庭、团体以及习俗、制度组合在一个地区之内,并从这种共同组合形式中形成的种种联系。[18]但无论怎样定义,一般的社区都包含四个基本要素:人、社会互动关系、地域和社区认同感。[19]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是城市社会组成的基层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20]正如格迪丝(Geddes,1968)所说:“人类真正的财富,是建立在充满活力的社区环境之上的。”[21]通过社区发展与社区服务,充分发挥社区支持网络的作用,可推进社会公平,缩小社会不平等程度,将社会的负担、压力和冲突化解在社区内部,使社区成为社会安全网的一部分,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22]
传统中国是以伦理为本位的差序格局的关系社会,由于人口很少流动、人们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关系密切,中国人将家庭关系推广发挥,以伦理组织社会,以消除个人和社会之两端。[23]随着“熟人社会”逐步转化成“陌生人社会”,社区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现代社会中的城市社区,人口密度高、聚居规模大、职业种类多,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甚至语言风格都各有差异,人口构成比较复杂;高度异质化、疏离化是现代社会人、社区人的主要特点之一。[24]社区所承担的职能也越来越多,已成为城市中各种利益和矛盾的聚集点,因此,必须对可持续人居环境下的和谐社区予以探讨。课题组认为,和谐社区包括良好的个人素质、充分的社会信任和文明的人际交往三个要素。
良好的个人素质是和谐社区的基础,不仅包括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包括健康的心理素质、公民意识等。有相当部分的社区居民,虽然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理想的社会地位,但他们的活动局限于私人领域,没有在社区共同体中获得公共身份,因此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部分居民虽然对社区事务有较高的参与热情,但缺乏科学的知识和足够的能力,参与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一个和谐的社区,一定有大批具有公共意识的社区居民广泛、深入参与社区事务,群策群力发挥所长,共同进行社区治理和建设。
充分的社会信任是指在一定的知识、信息情景下,社会成员基于利益与道德的考量,相信彼此在社会公共交往中会做出符合制度规则、契约要求或自身利益的行为的相互期望;与私人、熟人信任相比,社会信任具有超情感性、知识性、利益性、契约性与公共性特征,并受到产权关系、信任文化、人生经历、理性选择、个人道德期许、社会分配不公等因素的影响。[25]信任是社会资本的一部分,所谓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具体来说,充分的社会信任可以淡化和消除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隔膜和疏离、排斥状态,强化社区团结意识,使人们相互接纳,增强社区自豪感和认同感。
文明的人际交往状况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效率,同时对城市中各级、各类组织的运行及功能的发挥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另外,人际交往关系还制约着城市人际心理氛围和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对人口素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文明的人际交往在促进社区整合,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6]社区交往与社会信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充分的社会信任可以促进文明的人际交往,文明的人际交往反过来又会提高社会信任水平。
6.3.2 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991年,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民政部提出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概念。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由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中国的社区建设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呈现出不少问题。
一是政府推动过多,居民参与不足。中国的社区建设主要由政府推动,大部分政策、措施均源于政府,社区建设多侧重于基础设施、居委会组织建设等;居委会更多地履行政府职能,如计划生育、下岗再就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与居民的距离很远,缺乏对居民需求的全面考虑。[27]社区建设应当“以人为本”,无论是拓展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还是美化社区环境、强化社区治安等,都必须以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为基础。有了居民的广泛参与,才能真正了解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个项目,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目前相当多的居民对自己的社区并没有特别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居民参与社区生活的积极性也不高。缺乏居民认同和积极参与将导致社区团结力和凝聚力大打折扣,不利于社区建设长效机制的培育以及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社区资源共享困难。除单位社区外,许多社区并不是由单一的利益主体所构成的,在街道和其他类似的社区中包含着许多具有独立利益的单位主体,这些单位主体在资源共享的问题上与目前非实体的社区存在着利益冲突。[28]以文化资源为例,社区文化兴起之初,很多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基本是无偿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社区单位已经不可能长期无条件地提供资源,因为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有成本及消耗,仅仅强调义务与无偿,影响资源所有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一大困境。[29]
三是志愿不足与志愿失灵。社区志愿组织及其活动在弥补政府资源短缺、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和倡导社区文明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30]但目前的社区志愿组织中,行政主导型社区志愿组织缺乏必要的制度、组织以及经费保障,志愿组织开展形式化的志愿服务,志愿者及居民缺乏有效参与,无法实现助人自助目标;社会主导型社区志愿组织能够招募到具有志愿精神的志愿者,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提高志愿服务技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但它无法与社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混合型志愿组织容易形成稳定的志愿队伍招募机制,志愿活动所需经费有保障,但存在着志愿者人数难以扩展、志愿队伍年龄与学历结构不太合理等问题。[31]
6.3.3 完善社区建设,缔造和谐聚居关系的建议
在现代化过程中自下而上的社会流动和垂直化社会结构的出现,抽尽了社区的水分和营养,榨干了社区的资源和财富,肢解了社区机体的内部联系,使社区越来越空洞化、贫困化和松散化。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是要重建社区机体内部人际之间和群际之间的有机联系,再造社区自身的活力和价值,激活公民对社区的依恋、认同和骄傲之情。[32]为达此目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间的关系,努力推进居民自治。一个和谐的社区一定是多元主体治理下的社区,其中合法性不同、能力也不同的主体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相互配合,群策群力。政府一方面要从具体的事务管理中抽身,强化自己的监督责任和能力,回应弱势群体的需求,弥补其他主体的不足;另一方面要激发居民参与的热情,完善居民参与的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培育社区文化,增强社会资本,最终增强社区凝聚力。
培育社区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社区内存在众多组织,如社区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志愿者协会,社区个体工商业者协会以及其他专门的群众团体如工会、青年团和妇联等。社区委员会包括社区内所有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是一个区域性实体组织。要充分提高和发挥社区委员会的能力,协调社区内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真正把众多不同利益的主体单位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力整合。
积极培育志愿组织,重视志愿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在中国,由于计划体制的惯性和指令式管理思维的存在,对志愿组织限制较多,使得志愿组织独立性与自治性较低,难以发挥其灵活性、创新性,无法充分响应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为改变这种现象,政府应突破管制思维,积极培育、引导志愿组织,将发展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工作日程,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志愿组织要规范自身管理与运作,积极动员老年人、有专业技能的年轻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壮大志愿组织,同时拓展新的志愿项目,努力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国家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文化发展状况: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衰,则国家衰。社区的兴衰也是如此,文化兴,则社区兴;文化衰,则社区衰。因此,社区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挖掘社区的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社区居民的交流提供充分的场地、资金保障。同时,通过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社区的沟通作用,扩大居民的参与度。
专栏6-5 “睦邻紫阳”上了电视
紫阳街道上羊市街社区“火了”,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社区英雄》栏目组专程到社区拍摄“邻里值班室”的专题片。为了建设“睦邻社区”,栏目组将在全国20个城市中各挑选一个社区,由该社区中的一批骨干成员作为“社区英雄”共同发起一个公益项目,整个过程将被拍摄成一部专题片,接受专家和观众的评审。
邻里值班室:小事不出楼道,大事不出社区
2009年,紫阳街道以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上羊市街社区为试点,成立“邻里值班室”。值班室以300户居民为基数,整个社区共设12个点,值班人员由居民小组长、党员及志愿者等组成,值班长由值班人员每季轮流担任,值班点设在值班员家中,并在楼道内公布联系方式,方便为居民服务。
邻里服务中心:老小区从“三不管”变成“有人管”
为方便老小区居民生活,破解老小区物业管理难题,紫阳街道率先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了“邻里服务中心”,为老小区提供保洁、保绿、保安、保修、保序“五保合一”的准物业管理服务。
邻里关爱驿站:邻里结对,就近帮扶特殊群体
针对辖区内“老年人多、残疾人多、困难户多”等特点,紫阳街道在太庙社区试点成立“邻里关爱驿站”,以邻里互助的形式关爱特殊群体。“邻里关爱驿站”成员由119名志愿者组成,实行邻里“一对一、一对多”志愿者结对。
资料来源:http://www.hangzhou.gov.cn/main/zwdt/qxzc/cq/T4201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