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孩子偏科总有他偏科的道理。有人说“人才都偏科,不偏科成不了才”。这话虽有一定道理,但过早偏科却不好。因为人的知识结构有一个科学构成,更何况,偏科会导致考试总分下降。

经典案例

沈阳市某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一名女生因为在课堂上受到老师的大声批评,开始讨厌学英语。老师讲课时,她基本上不听;回家后,千方百计寻找各种理由逃避英语学习。她斩钉截铁地对父母说:“我不行,我肯定学不会。我将来不出国,所以也不用学英语。”一年过去了,已经学过的教材中她只能勉强读出最前面两课的简单内容,其他的课文、单词基本上不认识,甚至26个字母也掌握不全。

无奈之下,父母和她一起去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老师得知她数学、语文成绩都特别优秀,于是认为她英语学不好的原因在于消极情绪体验。一想到老师就害怕,并不是她的神经系统不适合学英语,也不是不聪明,而是功夫没到家。

由于她简单的英语听说基础也没学好,辅导老师每星期给她安排三次课,两次复习上册内容,一次学习新内容。小学英语并不过于强调写,所以重点就放在听、说、读上。由于她的不自信和自我消极暗示,当一个单词读了多遍还记不住时,她会觉得自己“不可能”记住这个单词,情绪也会随之低落。这时候,辅导老师会先放下这个单词,一起练习其他她熟悉的单词和句子,让她举一反三地说出许多其它相关的单词和句子,让她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情绪。到这时,再学习她认为不可能学会的单词和句子,很快就掌握了。

两个月后,她就在全班英语口语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很快,又两次取得全校第一名,这极大地鼓舞了她。第三个月,她就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每天早上起来读英语课文、背单词,晚上坚持听录音,遇到不会的单词和句子主动问老师、自己听录音辨析。

接受辅导后的第四个月,她在沈阳市某区小学生英语竞赛活动中就取得了第一名。可有谁知道?四个月前的她英语字母还识不全呢!

偏科性厌学:指由于个人爱好和某方面综合素质的缺陷,表现出某些学科学得特别好、另一些学科学得特别差的厌学行为。

据调查,目前中学生中有90%的孩子有偏科现象,它直接导致考试总成绩的下降,是考试升学的一大障碍。

偏科性厌学生之所以厚此薄彼,说明他的先天智力发展没有问题,只是由于偏爱不一,或者不是很理解每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表现出了对其他学科的偏好。

偏科性厌学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在开始选择学科时,他们并没有挑科现象,而是经过一定的学习阶段后,这种偏科现象才慢慢地呈现出来,并且越来越明显。

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偏科性厌学倾向会越来越重,例如某些学生特别讨厌文科学科、另一些学生特别讨厌理科学科。这个问题不解决,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考试总分的提高会有很大影响。

偏科性厌学是所有厌学中最普遍的一种,表现在所有学生的不同科目、不同阶段,或某些学生的特定学习阶段。这一特点,要求父母和老师在整体把握学习特点、知识梯度基础上,灵活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孩子,决不能因为孩子厌学而把他看扁,因为这是暂时的。

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有程度不同的偏科。实际上,全面发展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是教育制度缺乏弹性让一些偏科学生失去了充分发展的机会。

偏科性厌学的原因

任何偏科性厌学都是有原因的。只有对症下药,真正找到厌学的原因,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调查表明,这些原因大致有: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如果被孩子认为是“有用”的,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如果他们认为学了这些东西“没用”,或者知识过于抽象、很难理解,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出现厌学情绪。这种原因引起的偏科性厌学占12%。

教学方法

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偏科性厌学密切相关。教学进度快、学生反应跟不上,讲课内容单调、乏味、抽象、复杂、学生听不懂,课堂训练量太大、题目做不完,老师太严肃、呆板、教条等等,都会导致学生不喜欢这门科目。这部分因素占偏科性厌学的10.8%。

学习习惯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习惯了老师满堂灌,不善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所以,缺乏学习主动性、探索性、不善于预习、不善于复习的学生,就容易发生厌学。

心理素质

大部分独生子女我行我素、自我意识强、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没有集体观念,情绪容易波动,有的还性格孤僻,这些都会对学习产生严重影响。调查表明,这种原因引起的偏科性厌学占13.7%。

思想素质

中小学生生活过于一帆风顺,普遍缺乏责任感、缺乏刻苦精神、缺乏知难而上的思想品质,表现在学习上就是缺乏既定目标、缺乏学习动机、遇到困难容易退缩。这部分因素占偏科性厌学的11.9%。

社会环境

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兴起、对“学生减负”的歧义理解(以为所谓“减负”就是不用做作业)、认为读书是为了父母和老师以及周围人际关系的不良影响,都会导致偏科性厌学。这部分因素占6.5%。

偏科责任主要在老师

偏科性厌学生为什么会对有些学科很喜欢、对有些学科很厌恶呢?原因固然很多,但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老师是否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否具有人格魅力。调查表明,偏科性厌学生中有69%至88%认为,真正的厌学原因在于自己不喜欢科任老师。

实施防备教学

有经验的老师会根据过去的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防备”学生出现厌学。每当遇到学生可能会厌学的地方,就会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减轻或消除厌学现象。

就好像公共汽车在起步、转弯时报话器中提醒乘客“车辆起步(转弯),请拉好扶手”一样,乘客坐不稳、跌倒的现象当然就减少了。

实施分层教学

配合开始教学时的“及早防备”、坚持不懈的“持续防备”、对容易厌学的内容“重点防备”,学生就能得到老师全过程的提醒。

在此基础上,老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分层要求(基本要求、合格要求、较高要求),对同一内容提出不同的分层要求(划分A、B、C三个层次),对学生分层提问、分别对待,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果真如此,全班学生的厌学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结合课程特点

结合每门学科的具体特点,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样会大大减少厌学现象。

例如上物理课,就可以尽量多看、多做物理实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把物理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物理化。学生真正理解了物理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兴趣、学习爱好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偏科性厌学当然也就会随之减少了。

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不仅仅是指要尽可能地运用高效、先进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突出直观教学,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力戒单调、枯燥的题海战术,从而从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快乐了,厌学就少了。

如何纠正偏科现象

偏科现象如果不是很严重,就没什么可怕的。有人说,“人才都偏科,不偏科成不了才”,这话有一定道理。不过,过早偏科也不好,因为人的知识结构总得有一个科学构成,其中的某一部分偏低,会影响另一部分的发展。更何况,偏科会导致考试总分成绩下降,未战先败。

花费时间从少到多

凡是孩子不擅长的学科,大多是他不感兴趣的,所以,一开始在这上面投入的时间不能太多,否则他会感到更加烦躁和厌倦。正确的做法是相反,花在较差学科上的时间要伴随着兴趣增加而增加。

例如,一开始只要求孩子把其中的某一小部分真正弄懂,然后就改学别的学科;同时,在学习较强学科的同时,可以穿插一小段时间来学较差的学科。应当注意的是,对此一定要有一个学习计划。

从最简单的题目开始

对于孩子学得较差的学科,要从比较简单的题目开始做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更重要的是,从最基础的地方着手,最容易提高考试分数。

孩子之所以厌学这门学科,关键在于基础打得不牢,而不是会不会做难题;基础知识巩固了,一些难题到时候就会迎刃而解的。

重点放在拾遗补缺

即使孩子学得不好的学科,也并不是所有问题都一无所知。最常见的是,这门学科中有若干知识点是薄弱环节,以至于拖累了整个学科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

所以,要让孩子认真找一找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好,然后加以突击训练和强化,重点拾遗补缺。这样的学习方法效果最好。

自我摸底验收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可以像真正参加考试一样,拿一份考卷让孩子做做看,看他究竟掌握了多少、哪些地方还是薄弱环节,然后再针对薄弱环节加以重点弥补。

经过几次这样的反复,孩子原来的“短板”就会得到延长。

偏文偏理如何纠偏

偏科性厌学的一大特点是,久而久之会固化成内心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爱好取向。也就是说,厌学生对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会表现出一种厌弃或完全排异的思想、行为。尤其是在高年级学生中,会出现一损俱损的情形——由于厌学某门学科,进而连累到其他相近学科,呈现出明显的文科、理科一边倒特征。

文科学科和理科学科的不同特点

一般情况下,学校的学科设置分为文理两大类。这种分类的依据,在于学科性质迥异导致学习方法、思维模式也不同——文科学科主要依靠记忆、反复、积累,学习过程较长、梯度相对平缓;理科学科主要依靠推理、因果分析,强调过程,学习结果性强、梯度带有跳跃性。

这种分科学习的结果,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性格、性别都有很大差别——喜欢文科、厌学理科的学生,能言善辩、思维敏捷、浮躁不安、懒于操作,性格外向而好动,以女生居多;喜欢理科、厌学文科的学生,条理清晰、机械呆板、擅长推理、懒于记忆,性格沉稳而内敛,以男生居多。

文科学科和理科学科的纠偏要求

根据上面的规律倒推可以发现:

①厌学文科的学生,通常是因为学习过程不全、知识积累不足造成的

由于文科学科的学习过程较长,所以这种厌学现象也相应拉得较长,一旦出现厌学,靠“突击”“恶补”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所以,纠偏重点要放在对点点滴滴的“知识点”的纠正和弥补上,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把“点”连成“面”,构筑起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才能尽快提高学习成绩。

②厌学理科的学生,通常是因为不善于证明公理、推导公式,不擅长运算、理解,从而导致知识断裂造成的

由于理科学科的学习过程较短,所以这种厌学现象在短时间内就会暴露出来;可是一旦出现厌学,把知识链条补上,把原来支离破碎的推理过程重新变得系统化,厌学行为马上就可能随之消失。

不但如此,而且有时候会发现,当解决了原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后,会出现超乎寻常的兴趣和热情。这就是有些理科学生做出一个难题后,有时候会欣喜若狂的原因之一。

所以,只要在真正找到知识薄弱点之后,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方式强化训练,重新架构知识体系,学习成绩很快就可能得到提高。

兴趣形象转换训练

要想纠正偏科现象,最有效的办法是“兴趣形象转换训练”,它能在短时间内就帮助孩子把不喜欢的学科变成最喜欢的学科。

让孩子进行自我确认

自我确认的主要内容是:

①明确自己最喜欢哪一门学科、最不喜欢哪一门学科。

②认真考虑自己是不是真心实意地想把不感兴趣的学科变成感兴趣的学科?如果是,就大声地对自己说三遍:“我一定要学好这门功课!学好这门功课很容易!我对这门功课充满兴趣!”

③身心放松,然后进入想象训练阶段。

让孩子实施想象训练

想象训练的主要内容是:

①闭上眼睛,一边慢慢做深呼吸,一边开始想象:当你学习最不喜欢的学科时是什么感觉?你是怎么听老师讲课的、是怎么做作业的、怎么进行考试的?把这些情景、状态都想清楚。

②接下来,想象当你学习最喜欢的学科时是什么感觉?你是怎么听老师讲课的、是怎么做作业的、怎么进行考试的?把这些情景、状态同样都要想清楚。由于这是你最喜欢的学科哦,所以你会从中感到非常兴奋、非常喜悦、非常自豪。请反复体验这种兴奋、喜悦、自豪的感觉。

③继续想象,同时实行感觉替换。你想象着自己在学习最不喜欢的学科时,也会像学习最喜欢的学科一样高兴、兴奋、津津有味、充满乐趣。一不小心就考了个满分,老师表扬你、同学羡慕你、回家后父母给你做最好吃的,走起路来也是飘飘欲仙,这种感觉真是太妙了!

④立刻动手,付诸行动,投入对自己原来最不喜欢的学科的学习。由于这时候心态已经调整到最佳状态,所以接受能力会大大提升、学习效率也会大大增强,最终实行真正的转换。

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方法要反复训练才能见效,但一定会见效。

关键之关键

★人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流体智力两种类型,智商也分为操作智商、语言智商两大类。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智力各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就势必会造成偏爱某些学科、厌恶某些学科。

★对于那些知识上有漏洞的厌学生,父母和老师要采取课外辅导的方式为他搭桥引渡,重新唤起他对学习的兴趣;对那些智力落后的有能力缺陷的厌学生,更要通过家教等方式专门辅导、提高效果。

★父母每当拿到孩子的成绩单时,往往会先看学习成绩差的科目和内容。他们往往眼睛扫描一下,就“哪壶不开提哪壶”地说“看来你这门功课真的不行,要是再不努力就完了”之类的话。这种说法极不科学,很容易让厌学生雪上加霜。正确的评价是相反,对孩子学得好的科目做充分肯定,对学得差的科目避而不谈,通过表扬学得好的科目来增强孩子的学习自信,进而带动学得差的科目和内容。

★父母和老师感到无能为力时,要想方设法寻求社会帮助。湖南籍作家叶小平、萧芸夫妇,曾经在全国100个大中城市自费举办300场“厌学辍学休学少年父母恳谈会”,听听这类讲座就不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