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刚说:“现代社会竞争很激烈,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孩子就想:“既然这样,那我还读什么书呢?”偏执性厌学生往往喜欢用这种方式考虑问题。父母和老师要多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丰富他们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
经典案例
一位四岁的男孩,因为在幼儿园里没有听老师的话,老师愤怒地诅咒他说:“不听话长大了要去坐牢的!”那个年龄,他当然还不知道什么叫坐牢,但肯定知道老师发怒了。这句恶毒的咒语,陪伴一颗幼小的心灵度过了整个童年时光。
上学后,每当他顽皮时,父亲就用“难怪老师说你长大了要坐牢的”“你这个坐牢的坯子,要吃枪子的”等话来教训他,然后父母一起毒打他。从此,他的心里充满了仇恨,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了。
15岁时,小小男子汉的他已经有力量与父母抗争了。父母打不过他时,就干脆对他放任自流,总是说些“我们已经管不了你了,只当没有生你这个儿子”之类的话。本该温馨无比的家,已经成为充满仇恨的地狱。
后来,他偷了5万元钱离家出走,并因此换来10年监狱生涯。
专家指出,90%以上的犯罪青年,都有一个扭曲的童年,都曾受到过父母过多的指责和咒骂,并且挨过打。当孩子听惯了“要砍脑壳的”“挨刀的”“吃枪子的”“坐牢的”等咒骂后,心里就会形成一种定势,这种定势一旦积累到一定量,就会产生潜意识的质变。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可以对孩子批评、指责,但宜少不宜多,更不能发展到诅咒的地步,否则会打击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
果真如此,孩子就会变得沮丧、颓废、自暴自弃、自己糟蹋自己,从而产生偏执性厌学,直至流浪街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偏执性厌学:指由于偏激、执拗而导致的厌学。偏执:偏激而执拗。
任何事情都会物极必反,孩子的学习心理也是如此。过重的学业负担,尤其是父母和老师过高的期望值和功利意识,一股脑儿通通转嫁给孩子,当孩子再也无法承受时,就会索性“破罐子破摔”“死猪不怕开水烫”,干脆厌学甚至逃学——我不上学了,总可以吧?
父母和老师平时要多多注意孩子的思想动态。无论是批评孩子还是督促学习,都不要把事情做“绝”,以免引发偏执性厌学。
偏执性心理和逆反心理颇有些相似,逆反心理强的孩子更容易发生偏执性厌学。
从根本上说,偏执性厌学产生的原因在于,孩子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这些压力有来自父母的,但更多来自于老师、同学,除此以外还有来自社会的考学和社会氛围等压力。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有压抑感和叛逆精神,当上述压力过大时,就会产生偏执性厌学情绪。
不给偏执创造条件
帮助孩子远离厌学,需要社会鼓励、父母关怀、老师重视、同学友好。对于偏执性厌学生来说,父母平时要和孩子友好相处、通情达理,尽量不给孩子偏执性厌学创造条件。
学习重要,但不能连连加码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当然是重要的,但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承受力,不能连连加码到孩子无法忍受的地步,这样会走向反面。
一位孩子学习成绩中等,可是在父母眼里总是达不到要求。他们要求孩子一切围着学习转、一切围着分数转,孩子的努力没个尽头。父母布置的课外作业,刚刚做完还没有得到一句表扬的话,新的任务又来了;学习上才有了一点点进步,父母立刻提出更高要求。想出去玩,根本不可能;想与人倾诉,可是找不到倾诉对象。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反抗父母和老师的压迫,主要敌人就是“学习”。“就不学习!”成为他的一种报复心理。
父母如果能通情达理一些,对孩子布置的作业不是那么多,看到孩子在不断成长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有休息时间,偏执性厌学就不至于会发生。
期望重要,要注意物极必反
没有哪个父母不对孩子抱有极大希望,可是这种期望值应该切合实际、合乎逻辑,否则就会走向反面,导致物极必反。
一些虚荣心严重的父母,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而且是与其他孩子中的佼佼者相比,恨不得孩子的每个方面都要做到最好。孩子当然做不到这一点,于是索性放弃追求,举手投降。
一位孩子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父母听说后恨铁不成钢,重重地打了他。为此他第二天怎么也不肯去学校上学。他愤愤地说:“既然大家都这样看待我,我还就真当老鼠屎了!”
父母如果能正视孩子的特点,而不是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这方面要超过这个孩子、那方面要超过那个孩子,孩子就不会如此极端。
赏识教育的过度效应
现在的父母越来越注重家庭教育方法,对孩子实施赏识教育的越来越多了。可是,如果对孩子赏识过度,则会导致偏执性厌学,这是许多人所没有料到的。
赏识教育要坚持原则
赏识教育确实没错,可是一定要坚持原则,而不是无谓的吹捧。
一位孩子的父亲是博士,母亲也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从小就对孩子实行赏识教育。每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他们就对她竖大拇指。这样的家庭氛围,养成了孩子的争强好胜,三年级时就当上了大队委。
进入重点初中后,她和其他同学相比,学习成绩并不突出。虽然经过努力,但还是倒数几名。可是每天回家后,父母仍然对她非常“赏识”,还是像以前一样说她“你是最棒的!你已经很优秀了!”这使她非常反感,同时也顿时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觉得父母像在嘲笑自己。她说:“你认为一个学习成绩排在倒数的孩子是优秀的吗?你以为我是白痴?我不上学了!”
在这里,这对父母犯了一个错误:在实施赏识教育时没能坚持原则,缺乏横向比较,从而造成了孩子自我同一性的混乱——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很难统一起来,孩子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从而无法把握自己。
赏识教育下的孩子往往禁不住打击
一直沐浴在赏识教育下的孩子,往往禁不住挫折的打击,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发生反意识的心理障碍性厌学。
一位孩子的数学成绩在班里一直很好,从来都是第一名,所以老师常常表扬她,号召全班同学向她学习。
有一次上自习课,数学老师来课堂上辅导,她去参加学校的一个学生干部会议了,所以没有听到老师讲课。而在接下来的月考中,老师认为这次讲的一个知识点非常重要,所以特地在考卷中连出了两道大题,并赋予了较大分值。由于这个孩子大脑里没有这个知识点,在应用和变换公式时连犯了两处错误,使得两道大题都没有得分。
就是这样一次挫折,让孩子承受不了。以后每当上数学课时,孩子的内心深处就根本不想听老师讲课,可是又不能不听,于是产生了潜意识的厌学行为。
痴迷心态的应对策略
偏执性厌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厌学痴迷心态。对付这种痴迷心态的主要办法,就是要调整家庭教育策略。
情为先,知为本
所谓痴迷心态,是指这样一种片面思维状态,它只能朝一个方向检索知识。也就是说,这样的孩子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会一律作片面反击的潜意识反应。只有当痴迷心态的孩子情绪肯转向另一边了,他才可能把思维也朝向另一边。
对于这种具有痴迷心态的孩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从情绪、情感入手,把解决认识问题作为根本。前者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如建立亲子感情、师生感情,首先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后者是指要澄清消极、错误的知识,减轻对孩子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指明正确路径。
切实采取具体措施
解决痴迷心态的具体途径和主要措施有:
①通过心理学临床技术,彻底解决潜意识厌学反应。
②认真研究孩子的学习能力障碍问题。只要学科缺陷不大,就可以尽量让他和其他正常孩子一起学习,逐步弥补这些缺陷。
③帮助孩子调整和设计人生奋斗目标,如选择就读适合他水准的各类高等院校。如果孩子的厌学情绪强烈,要争取让他读完高中。
④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失眠、记不住知识点、考试紧张、师生关系紧张、上课总是分心等,逐步克服厌学。
⑤如果孩子的学习基础实在差,建议降级重读,这样能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希望的新起点。否则,学科缺陷太多,最终仍然逃不脱厌学的途径。
目标延迟与情绪泛化
偏执性厌学生抗挫折能力差,而且容易出现情绪泛化,即开始时只是某一门学科厌学,慢慢会扩大到其他学科甚至所有学科的厌学,使得厌学行为日趋严重。
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偏执性厌学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某种挫折心理引起的,如目标无法实现或目标延迟都会产生这种情形,值得父母警惕。
一位初中生学习成绩非常好,被同学誉为“博士”。中考时他想上普通高中,可是父母强迫他读中专,所以并没有填高中志愿。中专录取结束后他榜上无名,这时候才到处托关系上高中。当他进入高中课堂时,其他同学已经开学3个星期了,他怎么也找不到过去的那种课堂感觉,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没兴趣做,并开始厌学、逃学,学习成绩一路下跌,到高二时已经厌学透顶。
在这里,这位孩子主要是由于父母强迫他报考中专而落选、无法及时进入高中产生了挫折心理,于是在学习上乱了方寸,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培养他的抗挫折能力。
谨防厌学情绪泛化
每个人的情绪从小就有,可是其发展却有一个过程。孩子情绪泛化最典型的例子是,小时候被一个偶然事件和东西吓着以后,会在其他场合也变得胆小起来。所以,父母应当挖掘究竟是哪件事情导致了孩子厌学,从而对症下药。
一位农村孩子读初中时成绩一直很好,总在年级前几名,他的最大优点是上课喜欢提问,而且直截了当,可是老师并不喜欢他。后来他考入城里的一所高中,上课时仍然保持着那种勤学好问的习惯。
有一次,他在数学课上举手问老师,老师反问他:“你真的明白自己在问什么样的问题吗?”这句话像平地惊雷,促使他从此以后每当提问总要反复琢磨自己的每个想法,最终根本不敢开口了,而且脑子里特别乱,看到数学题目就紧张,总是在想,为什么定义要这样表述而不是那样表述?很快,这种情况泛化开来,对其他学科也有这样的感觉,各门功课都跟不上老师进度了,产生了厌学情绪。
精神刺激与心理障碍
偏执性厌学生往往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尤其是父母严厉惩罚、揠苗助长的教育手段,不但会事与愿违,而且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强烈的精神刺激和心理障碍,最终发生偏执性厌学。
精神刺激容易导致孩子偏执狂
一位孩子出生于一个贫困小山村,父亲是个普通农民,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对孩子拳打脚踢。孩子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逃学,父亲发现后大发雷霆,拖着他在学校门口跪了整整一个下午。同学们下课后就围着他看,这件事彻底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变得不爱说话,拒绝与人交流,总想逃出家门,最终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异常。他孤僻、自卑、不敢开口说话,一说话就怕得罪人,最典型的是反季节穿衣:冬天穿单衣,夏天穿棉衣,最终因为重型偏执症不得不住院治疗。
教育手段不当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偏执性厌学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障碍,与家庭教育的不当以及孩子的自我心理背景有密切关系。
一位女孩只要一走进教室、一看到老师、一拿起书本,就会呼吸急促、全身发抖甚至晕倒在地。老师见此情形非常害怕,父母见了也是无可奈何。怎么办?多次去普通医院体检,各项生理指标都正常;后来去心理医生门诊,才被诊断为“厌学强迫症”。
关键之关键
★偏执性厌学生往往个性特点、个性倾向不良,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注意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动力等。所以,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
★偏执性厌学的存在,往往表明孩子缺乏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虽然解决一个问题只要一种办法就行,可是在问题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无限可能性。孩子的想象力越丰富,视野就会越开阔。
★提高孩子的文化素质、广闻博见,是克服偏执性厌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它能让孩子避免固执、偏激,甚至凭直觉就能认识到许多荒谬之处,从而自觉运用起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
★偏执性厌学可以通过催眠法来调整。例如,一位孩子听老师说“现在社会竞争很激烈,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于是就不想读书了。催眠法的具体运用是:首先,要理解老师说话的准确含义,“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指的只是一些学习不努力或没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并不是所有大学生;其次,端正对学习意义的理解,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还体现在充实、提高、丰富自己,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