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是中方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全球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推动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以互联互通为主线,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并在健康、绿色、数字等领域挖掘新增长点,协同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俄乌冲突导致地缘政治紧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断裂,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一带一路”建设受到一定的冲击,国内外一度出现“一带一路”暂停论,认为“一带一路”在疫情冲击下,面临人员流动、资金流动、项目复工复产受阻、债务问题等困难,已经“难以维持”。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中国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搞内循环,“一带一路”建设不得不进行收缩。不管是“一带一路”暂停论还是收缩论,都没有正确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和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联系。实际上,“一带一路”建设和新发展格局两者有着共同的基础和特征。
第一,都是大国向强国发展的标志。从历史经验来看,在一个国家走向经济强国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构建完善的内需体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形成。目前全球人口和市场规模较大的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国际大局,在新的历史阶段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也致力于使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为沿线国家提供公共产品。
第二,都是突出体现“通”字。“一带一路”的“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循环”。通过“五通”,打通国内外的商品、要素市场,优化配置沿线国家的既有资源。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则是畅通,打通各市场要素在循环中的堵点、痛点。这两者都通过一个“通”字,促进我国经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保持一定的韧性。
第三,都是建立在以我为主、掌握主动的基础上。当前,美推行“美国优先”,受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了“断供”“断链”的不确定性,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倒退,具有“依附经济”的不良特征,从而可能会导致各经济体无法有效地用好自己的竞争优势,还会与其他经济体之间产生严重的贸易和经济摩擦,难以在竞争中培育出自主品牌和技术并取得高附加值。基于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全球化的困境,中央提出了新发展格局,与“一带一路”建设一样是以我为主、掌握战略主动权的重大决策。
第四,中国未来国际循环的重点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政府根据当前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提出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摆脱过度依赖传统国际大循环模式,形成更多的面向南方国家,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大循环模式。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市场加大对全球的开放,继续和世界分享中国市场机遇;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继续为世界提供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形成国内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五,新发展格局和“一带一路”建设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重要平台和重要保证。循环的前提和基础是联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和提升我国对外互联互通水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