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主要是指通过“一带一路”在政策、战略、规则方面实现对接,同时增进人文交流措施。民心相通是最基础最结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并且随着当地教育、科技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和民生的改善。
其一,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民众平等交流、相互理解和友好相处,可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安全和谐的条件和基础。广泛参与的各国民众是“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数以千计建设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和主力军。其心愿取向直接决定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民众基础与成效。沿线各国人民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成功及其示范带动效应至关重要。
其二,“一带一路”合作中的教育、科技等的“软联通”项目对经济增长和减贫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将加快一国的技术追赶速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随着要素投入的增加,高等教育存量每增加一年,非洲人均GDP的长期稳定水平就会提高12.2%。①“一带一路”建设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学者通过把“一带一路”来华留学人才培养与缓解生源国贫困相联系,实证分析中国留学教育影响生源国贫困的内在逻辑机制,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规模每增加1%,贫困人口比例将降低0.02,贫困差距将降低0.005,而且这种减贫效应在中低收入国家和贫富差距较小国家更为显著。②此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与沿线国家搭建科技扶贫合作、农业技术资源共享平台,也有利于形成以科技创新促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①
九年多来,“一带一路”大力促进了东道国的道路畅通、经济产出、商品出口、就业增收及丰富了消费选择等,但却受到一些误解、质疑甚至“攻击”。例如,有人认为,在发展合作项目上,中国支持的项目与当地的直接联系非常少,因此对当地发展的促进作用值得怀疑;某些西方环境主义者则认为,采矿、基础设施建设、电力建设和经济开发项目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破坏;在中资企业管理上,劳工待遇、工会权利、管理方式等时常引发问题;以及近年来西方热炒的“债务陷阱问题”。上述问题并不是普遍现象,有些则是出于抹黑中国的目的。然而,这些风险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的重要风险。与共建“一带一路”各国的关系是否稳定、合作是否可持续,越来越依赖于双方民意基础的扩大和巩固。共建“一带一路”需重视合作的“软联通”建设,加强民间交流,加大“民心相通”项目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