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更具有不可替代的直接优势。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职业教育需求,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必须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一)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背景

1.中国确定了在21世纪前二十年实现小康、建设和谐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并明确了新农村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村地区占中国的大部分疆域,农民从数量上占中国的绝大多数。“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26]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发展战略。

2.农业向全球市场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等方向转变的大趋势对农业技能人才和新型农民的呼唤

随着知识经济与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来临,现代科学技术在发达国家的农业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农业生产发展中科技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仍未得到充分的运用,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外相差10~20年,我国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27],农业不同程度地存在零散、粗放、低效等传统农业的特征。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潮流,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中国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中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

3.劳动力特别是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一直是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2006年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00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

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04年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约为579万人,只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占全国农业人口的0.6%。[28]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对全国范围农户家庭人口与劳动力情况的调研发现,在全国20421户被调查户中,每户平均有农村劳动力2.31人。其中,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0.12人,仅占5.2%;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人数0.18人,仅占7.8%。人力资源堪忧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口的顺利转移、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高素质的农民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指出要加大对现代农业的人才支持力度。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指标,即“到2020年,选拔一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支持1万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开展技术交流、学习研修、观摩展示等活动;选拔3万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10万名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给予重点扶持”。

总之,立足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宏大现实发展背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新时期经济、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与经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历史必然。

(二)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从更宏观、综合的视角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功能,从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拓展到面向农村,进一步强化了职业教育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全面小康的责任,意义重大且深远。

1.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对职业教育多次强调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其最大目标是实现择业自由和全面发展,使人们更好地赢得尊严。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中国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覆盖的职业教育权利保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使“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2.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使职业教育面向“三农”、服务“三农”,作为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进城务工能力,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有效改善农村环境,不断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使新农村建设踏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少的国情和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决定了我们必须转变传统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生产转到依靠科学技术、依靠高素质劳动者的方向上。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用现代的农业科技培养和培训农业劳动者,提高其科技素养,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广、应用,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步伐。

4.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人力资源水平

谭嗣同曾言:“有学之农,获益数十倍于无学之农。”[2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取决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通过加强农民的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科学文化水平、从业创业能力,完成新型农民的培养和培训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使农民“走得出,守得住”,将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5.端正办学方向,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可以使面向农村的教育的办学方向从单一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转移到兼顾升学和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上,能够从整体上综合调整包括类型、层次、分布等在内的农村教育结构,形成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农村教育体系框架,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综合统筹和农业、科技、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三)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举措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调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全社会的职业教育资源,突破了地域的界限,打破了传统的城乡职业教育割裂状态,因此必须重新谋篇布局,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

1.强化省、市(地)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

地方政府应把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和区域间协调发展计划,把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作为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投入适度倾斜,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采取捐资助学等形式积极参与。鼓励规模大、声誉好的示范学校组建职教集团,发挥对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薄弱学校的辐射和帮扶作用。在中央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应加大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力度。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拓宽县级职教中心的功能,实现多样化、多形式、高度开放的办学模式。同时还要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骨干,乡镇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依托乡镇中小学及其他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农村已建成的远程网络教育系统,加大对农村已有的科教资源的统合力度,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

2.扩大中职教育对农村学生的招生,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进一步扩大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把加快发展面向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除了进一步扩大招收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的规模,还要通过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行灵活学制,采取招收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民工等多种办法,进一步扩大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在2009年开始的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实行免费试点的基础上,2012年逐步扩大到全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3.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

加强“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统筹利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城市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力度,办好涉农专业,增强为农服务的能力。加强农业类学校和专业建设,促进涉农专业对接现代农业、农业类企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落实好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扩大农林类专业招生规模。

4.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以农村新成长劳动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依托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技能型农民工。继续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力争到2012年实用技术培训规模达到70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规模达到5000万人次以上。建立新型农民培养示范基地,大力培植培训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培训基地。加强新型农民培养的师资培训工作,逐步建立适应新型农民培养的师资队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