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②。居善地③,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⑥,正善治⑦,事善能⑧,动善时⑨。夫唯不争,故无尤⑩。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善,至高无上的善;水,老子哲学中最有名气的实体。《洛书》:“天一生水。”《管子》:“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据此可知,水之所以是上善,第一,它是万物本原;第二,它谦卑不争;第三,水是五行之首,离道最近,其性最近道。一句话:如此厉害的人居然如此低调,当然是上善。
②几于道:水的三大至善即利万物、不争、处下。李贽说:“水之善,固利万物而不争者也。何以见其不争也?众人处上,彼独处下;众人处高,彼独处卑;众人处易,彼独处险;众人处顺,彼或处逆;众人处洁,彼或处秽。所处尽众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不争则无尤矣,此所以为上善也。居善地七句,皆圣人利万物而不争之实。”苏辙说:“《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曰:天以一生水。盖道运而为善,犹气运而生水也,故曰上善若水。二者皆自无而始成形,故其理同。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有间矣,故日几于道矣,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也,故日上善。”
③居善地:善于在卑下之处待着。苏辙说,水“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低地即善地,低姿态即善。
④心善渊:心善于如渊潭一样安静。苏辙说,水“空虚静默,深不可测,善渊也”。意思是此心不动。
⑤与善仁:苏辙说,水“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这是典型的“做好事不留名”。
⑥言善信:信守承诺。赵佶说,水“避碍而通诸海,行险而不失其信”。苏辙说,水“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不管前路多坎坷,我说要去大海,一定滔滔不绝,必到大海。
⑦正善治:正,通“政”。李隆基(唐明皇)说:“从政善治,亦如水之洗涤秽物,令其清净。”苏辙说,水“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洗涤群秽是刷新政治,平准高下是均贫富。
⑧事善能:苏辙说,水“遇物赋形,而不流于一,善能也”。水既能随遇而安,也能随物改变。它在方形容器中就成方形,在圆形容器中就成圆形,不拘一格,随形成形,灵活透顶。
⑨动善时:苏辙说,水“冬凝春泮,涸溢不失节,善时也”。冬天,水结冰;春天,冰融化,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这就是动善时。
⑩夫唯不争,故无尤:苏辙说:“有善而不免于人非者,以其争也。”意思是,一个人即使拥有水的这七种善,只要与他人争,那还是会受人非议。可见,七善不如一不争。争,是老子哲学中最危险的警戒线。
译文
最高的德行如同水。水便利万物又不和它们争,处于众人所讨厌的卑洼之地,和道非常接近。具备水之美德的人如水一样安于卑下,心思如深渊般宁静,用仁爱与人交接不求回报,言出必行,和水一样平静无为,不拘一格、随遇而安,善于抓住时机。正因为和万物不争,所以不会出现过失。
度阴山曰
水从不争先(功利),只争不舍昼夜(永恒),滔滔不绝(润物无休)。
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子的故事很多,最有名的当数“二桃杀三士”。当时,齐国文有晏子,武有三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但这三位并非“善茬”,经常不把齐景公放在眼里。齐景公暗中训练大力士,要除掉这三位。晏子说:“不必,两个桃子足够。”
在一次大型宴会上,群臣都在。齐景公按晏子的计划,命人拿出两个桃子对群臣说:“这是我亲手栽种的桃子,可惜只结了四个,我吃一个,相国(晏子)吃一个,还剩两个,诸位可叙述自己的功劳,谁功劳大,谁就可以吃。”
群臣都知道宴会中功劳最大的是国君、相国和让敌人胆寒的那三位将军,所以,谁都不会来争,也知道自己没资格争。短暂的沉寂后,公孙接最先跳出来说:“我陪主公打猎,第一次杀死一头野猪,第二次杀死一头老虎。我大概有资格吃一个桃子吧?”于是他拿了一个桃子,还未等吃,田开疆就冲出来说:“当初敌人来攻,我率军直冲敌阵拯救主公,如果没有我,主公您还能在这里吃桃子?”说完,就拿起最后的桃子并立即咬了一大口。
最后的古冶子看到两个兄弟如此猴急,不禁冷笑说:“我曾经为主公驾车渡河,一头巨鼋咬住了马,我跳进河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巨鼋杀死,救主公脱险。难道我不比二位更有资格吃桃子吗?”
公孙接、田开疆见状,都认为自己的功劳比不上古治子,但却在古治子之前拿起桃子而毫不谦让,实在是很贪婪。既如此,还不知羞耻的活着,算什么勇敢,接着就相继自杀了。
古冶子也拔出剑说:“我们三人本亲如兄弟,现在因争两个桃子,你们两人被我逼得自杀了。我如果独活,是不仁;我自吹自擂而羞辱勇士,是不义;悔恨自己做错了事还不肯死,就是不勇。”说完,也举剑自杀。
两个桃子,干掉了当时齐国最勇猛的三个英雄,晏子的智谋让人不寒而栗。那么,如果你是公孙接等三人,你有办法破解晏子设置的这个局吗?
当然有,办法就藏在《道德经》这一章中,具体操作方式是让你效仿“水”。“水”在老子哲学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因为它符合老子的道: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也就是说,水有三大特点:第一,它利万物;第二,它利万物后不争这些利;第三,它不是在众人不喜欢的低处,就是在去往低处的路上。
公孙接等三人完全可以用“水之道”来破晏子的局:告诉晏子自己没有资格得到桃子,所以不会去争桃子。然而事实却是,他们是最有资格得到桃子的。正因为最有资格得到桃子(利万物)而不争桃子(利万物后不争利),并谦虚地认定自己没有资格(处于众人不喜欢的低处)取得桃子,才不会有任何伤害。
公孙接等人破解晏子死局的关键点不是“不争”,而是“有资格争而不争”。如果把三人换作其他大臣,晏子完全可以命令对方争,但晏子绝对不敢命令公孙接三人争,因为人家有拒绝他的资本—利万物的功劳。
天下的水从来不走直线,也从来不去人人羡慕的高处,而是九曲十八弯,永远处在卑洼之地。原因很简单,它不走直线,是尽可能地让更多万物获利;它不会和被它滋润的任何一物讲条件,这是不争;它处卑下,是一种有实力、有资格的谦虚。
老子在这里说,水的七种特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可以作为圣人的特质。归根结底,我们学习水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不争,不争不是没办法争,而是有资格争却不去争。
你只要一争,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