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②。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③。
注释
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赵佶说:“道无问,问无应。知道者,默而识之,无所事言。”苏辙说:“道非言说,亦不离言说,然能知者未必言,能言者未必知。”
②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玄同,泯灭差别。这段话在第四章已见,有专家说是衍文(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但在此处并不违和,文义能贯通,所以我们认为,这不是衍文。
③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赵佶说:“世之人爱恶相攻,而有戚疏之态;情伪相感,而有利害之见;用舍相权,而有贵贱之分。反覆更代,未始有极,奚足为天下贵。”吕吉甫说,若然者万物一府(万物一体),死生同状,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就利,不违害,故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荣通,不丑穷,故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夫可得而亲疏、利害、贵贱者,则贵在于物,而物皆贱之。不可得而亲疏、利害、贵贱者,贵在于我,而物不能贱也。其为天下贵不亦宜乎?
译文
智者不多说话,话痨没有智慧。塞堵其感官愉悦,关闭其欲望之门;尽量不露锋芒,淡化竞争意识;混合各种光彩,使其与色彩单调的尘土相同,这就是泯灭差别的道之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对任何人没有亲疏之分;对任何事没有利害的定义;不认为某些人高贵或低贱。正因无差别对待,才能统一天下民心,为天下人所尊贵。
度阴山曰
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后,他那些战友们心急火燎地等着一件事,自然就是封赏。但刘邦对封赏,似乎兴趣不大,一年过去,才封赏了二十多个功臣。没有得到封赏的人,日夜争功不绝,甚至大打出手。刘邦为此很苦恼,特别担心封赏后,有人不服,所以更是迟迟不封。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封赏进行得越慢,功臣们越闹;功臣们越闹,封赏活动就越停滞不前。
有一天,刘邦突然发现功臣们都聚在一起,鬼鬼祟祟地谈论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他慌忙叫来谋士张良问:“这些家伙暗地商量什么呢?”
张良说:“他们正在谋划造反。”
刘邦吓得屁滚尿流,询问原因。张良说:“还不是因为你迟迟不封赏,他们等不及了。”
刘邦说:“我不封赏的原因你还不知道?他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功劳最大。我怎么封赏,都会有反对声音。”
张良说,这些人之所以私下争功,不是怕得不到最好的赏赐,而是担心得到最坏的赏赐。如果懂得这个问题,就能找到解决方法了。
刘邦向张良请教,张良给他出主意说,可以封赏一个人所共知的你最讨厌的人。当大家看到,这样的人都能得到不错的封赏,他们自然就能放下心了。
刘邦再请教说:“这招数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张良回答:“无差别对待。正常情理下,人肯定赏赐喜欢的人,惩罚厌恶的人。一旦如此,就形成了差别对待,持平之道倾斜。赏罚就是差别对待,虽然赏罚能激起人的斗志和让人敬畏,更能激起人的贪欲和记恨。无差别对待的底层逻辑是,大多数人的能力和功绩都差不多,所以,无差别对待,即使不是百分百正确,也绝不会出大差错。赏赐你讨厌的人和赏赐你喜欢的人一样多的财宝,既可以让那些你讨厌的人放下戒备,也可以让那些喜欢你的人发现你有点好歹不知而放弃钻营。”
刘邦伸出拇指为张良“点赞”。然后他把一个多次背叛他、险些要了他老命的叫雍齿的人封为侯爵,同时命宰相加快封赏的进度。
雍齿被封后,争功的臣子们都安静了下来。正如张良所说,这种无差别对待,让功臣们彻底放心下来。
老子说,优秀的领导者对任何人没有亲疏之分,对任何事没有利害的定义,不认为某些人高贵或低贱,这就是无差别对待。只有这样,才能统一思想。人类所有的欲望,其实都有激发点,而激发点本身就是有差别对待,让人产生竞争意识,人心自此不宁。泯灭差别,就是消灭人的私欲。淡化竞争意识,消灭人的私欲,让所有人都能和光同尘,万物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