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②。故以身观③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释

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王安石说:“善建者,德建也,能德建则不拔矣。善抱者,抱一也,抱一而不离则不脱矣。能建德抱一,则德之盛,故盛德百世祭祀,祭祀者见于愈远而不忘,故曰,子孙祭祀不辍。”

②普:普及。

③观:以自身察照别人,依此推延。陆象古说:“见治身之道,则知治己之身。见治家之道,则知治己之家,见治乡之道,则知治己之乡。见治国之道,则知治己之国。见治天下之道,则知治己之天下。”

译文

善于建设的人所建的东西不会被拔除,精通抱持的人抱持的东西不会脱落,按此原则行事,其子孙能世世继业,祭祀不断,永立不拔之地。用善建、善抱的原则修身,他的德就纯真;用善建、善抱的原则齐家,他的德就有余;用善建、善抱的原则治乡,他的德就增长;用善建、善抱的原则治国,他的德就丰厚;用善建、善抱的原则治天下,他的德就普及。所以,用善建、善抱的原则修身来观察身,用此原则齐家来观察家,用此原则治乡来观察乡,用此原则治国来观察国,用此原则来治天下、观察天下。我怎样知道天下的情况呢?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度阴山曰

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为楚国立下汗马功劳,但他一生都勤俭生活,对额外的赏赐从来都坚决拒绝。临死前,他告诫他的儿子说:我生前,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拒绝。我死后,楚王肯定会封赏你,而且你无法拒绝。楚王赏赐你任何东西,都不要,只要一块叫“寝之丘”的地。

“寝之丘”偏僻贫瘠,楚国人都把它当成地狱,几乎没有人去,这让他儿子大惑不解。孙叔敖死后,他儿子遵从老爹遗训,对楚王惊人的赏赐一概拒绝,只要“寝之丘”。楚王只好同意。

后来,天下越发混乱,诸侯你争我抢,那些在肥沃土地的人们纷纷遇难,只有孙叔敖子孙居住的寝之丘,无人过问。从春秋到秦末,孙叔敖的后人就在寝之丘平安地过活,祭祀着孙叔敖。

研究老子的学者们都认为,孙叔敖只请赏“寝之丘”的行为,就是老子的“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元代吴澄《道德真经注》注解本章说,立一木于平地,必有被拔出而扑倒在地之时;持一物在两手之中,必有掉落或脱离而去之日。善建者以不建为建,则永不能被拔除;善抱者以不抱为抱,则永不会脱离。

吴澄的意思是,最厉害的建设是不建设。将楚王给孙叔敖的赏赐看作“建设”,“建设”一定是好的,比如建一座房子,拥有一辆汽车。但只要你有了建设,就一定会被拔除、掉落。房子可能会倒塌,汽车会报废。

和孙叔敖具备同样智慧的人是汉初的张良,张良对刘邦建国功勋盖世,但后期封赏时,张良却以“善建者”的智慧对刘邦说,我不要什么万户侯,只要咱们初次见面的那个留县做封地。刘邦说:“兄弟啊,你不要和我玩功成身退的套路,我不会宰你的。”

张良又不是傻子,当然不相信刘邦,死活只要小小的留县。最终,刘邦乐呵呵同意,张良得以善终,和他是善建者有着密切关系。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来被匈奴劫持。匈奴人千方百计要把他变成自己人,为了迷惑匈奴人,张骞同意匈奴人给他娶老婆的建议,匈奴人把本族无数美女陈列张骞面前,张骞却挑了个最丑的。

这个行为正是善建者的大智慧:如同不挑选,匈奴人就不会对他放松看管,所以他只能挑选;挑选最丑的,是为了日后逃脱而没有牵挂。

无论是孙叔敖还是张良,或者是张骞,这些善建者都有个共同特征,表面看,他们是以不建为建,其实不建并非真的不建,而是把“建”变成别人不感兴趣的“建”。在老子看来,避免别人和你争斗最容易的方式是,你没有别人感兴趣的东西。“无”能避免一切纷争,当不需要面对任何纷争时,你的人生是轻松自如的,这是无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