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②。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③。不失其所者久④,死而不亡者寿⑤。

注释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这里,“智”即使不是贬义,也非褒义。这两句话并非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大意是说,了解他人只能算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高明。河上公说,人能自知贤与不肖,是谓悄无声息地自我省察,内视无形,故为明也。曹道冲说:“智以达外,但能知人;明以照内,自灵于身。”这八个字,其实不可分割。真能知人的人,必自知。真自知的人有时也要通过别人那里知自己,这是个内外合一的问题,不可分离。

②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王雱说:“力可以胜人,不可以胜己。”这就好像项羽力大无穷,却不能揪住自己头发而脱离地面。自胜的人不是力气有多大,而是克己(战胜自己的私欲是克己)从道。黄茂材说:“有力者可以胜人,力所不及,焉能胜人,吾能自胜,不与物争,强莫甚焉。”

③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强行者有志”这句话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述,一是强行是勉强力行,勉强力行就是有志,这种有志是有为;二是强行是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志于道,就是有志。注意这个“志”,李霖说:“或志于高名,或至于厚利,非所谓志也,惟强行于道,斯可谓有道之士。”

④不失其所者久:道无前无后,无居无所,不失其所就是道。司马光说:“得所则安。”苏轼说,此心安处即吾乡。叶梦得说:“所者,人之所安也。人之所安,莫大于道。”

⑤死而不亡者寿:司马光说,身没道存。如果你活的时候始终秉持着道,在你死后,道不会消失,当它在野外游**时,会被求道的人捉到,于是,你的魂(道)就在别人身上找到了住所,这叫借尸还魂。

译文

了解他人只能算是聪明,了解自己才是高明。战胜别人固然算有勇力,但战胜自己才叫强大。能够知足就是富有,勉强力行的是有志。不丧失处所的人算悠久,死后而又不会灭亡的就是长寿。

度阴山曰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小时候曾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意思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老师告诉他,读书做大官。

王阳明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我认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什么是圣贤?用儒家大宗师张载的话来说就是,圣贤是为天地立心(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的人。

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都要做圣贤呢?第一,中国没有宗教,没有彼岸世界,想要永生只能活在别人心中。没有天堂可去,做圣贤恰好能活在别人心中。第二,人生是苦的,若要幸福,不能过于关注自己,要有事可做。圣贤是不停止自己行善的人。当你专注于某一件事时,就没有时间胡思乱想,就不会有过多痛苦。

做圣贤是中国人最高明的地方,也是中国人在精神上能超越自己的智慧,深信精神充足才最富有,并可以打破生死观。

而《道德经》本章,恰好谈了以下四个主题:第一,什么是高明;第二,什么是强大;第三,什么是富有;第四,如何打破生死观。

什么是高明?了解别人需要用智,这是逻辑思维,了解别人只是小聪明,了解自己需要用心,这是直觉思维,所以了解自己才最高明。中国人喜欢直觉思维,因为它能验心证道,中国人不喜逻辑思维,因为它只能获取知识点。一盏明灯,只能让人看到别人,而无法看到自己;一面明镜,既能让人看到别人,也能看到自己。明灯是理性智慧,明镜却是直觉,直觉远高于理性。

什么是强大?战胜别人只能证明你比别人有勇力,但无论是对方挑起还是你挑起的争斗,你都有为、逞能了,这不算强大。能战胜自己的好胜心,做到自我克制,从而不为,不发生任何矛盾,这才是强大。到处挑事,充当搅屎棍,这是小人。

什么是富有?心有宏图大志玩命去实现,这不叫富有,知足而停止脚步才叫富有。因为凡是适可而止的财富才不会丢失。实现宏图大志是有为,所以是贫穷;知足而停止脚步是无为,所以是富有。

最后,老子告诉你,如何破掉生死观。直到今天,人类全部思想的大部分都放在了一件事上,那就是生死问题。破掉生死观不是让人不惧怕死亡,而是让人做到长生不死。老子说,要做到长生不死,有两个办法,一是不失其所,二是死而不亡。

所谓不失其所,是指从意识上就该认识到,自己是如何来的,来的那个地方叫道,道是循环往复的,即是说,既然有“来”就必有“回”,既来之则安之,不必焦虑,等着回去就是。倘若你知道自己是从道而来,道没有出生一说,自然也就没有死亡一说,只有循环一说。既然你来的地方没有生,那你走时也就不是死,无生无死,即长死不生或长生不死。

所谓死而不亡,王弼注解说是身没而道犹存,人倘若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就可不朽,永远活在他人心中,这就是“不亡”,即“不忘”,不被他人遗忘就是长寿,永远不死。这是中国人对生死观的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