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a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b,小溪泛尽却山行c。绿阴不减来时路d,添得黄鹂四五声。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三年级下册)
注释
a三衢:地名,在今浙江衢州一带。b梅子黄时:指梅子成熟的农历五月。c泛:乘船。却山行:再走山间的道路。d阴:树荫。
解析
梅子熟透的农历五月,每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坐着小船顺溪前行,到达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的道路前进。树荫和来的时候相比并没有减少,只是比原来多了黄鹂的叫声。
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时幽静的景色和诗人在三衢山道中行走时的愉快心情,节奏明快,语言清新,很有生活韵味。首句点明了时间,这时候正是江南的梅雨时节,却难得天天都是晴天,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喜。第二句写诗人坐小船出游,沿着溪水走到了尽头,兴致却更加浓厚,于是从水路转到山路,步行前进。三、四句接着写山路上的所见所闻。绿荫没有减少,行走在其中的诗人感到凉爽舒适,加上黄鹂的悦耳叫声,更让诗人感到舒畅愉快。
全诗全用景语,浑然天成,诗人没有明写自己很高兴,却在诗句中融入了情感。他把以前阴雨连绵的黄梅天和现在的晴天相对比,把来的时候和回去的时候景物的变化相对比,相较之下,一切都变得更好了,诗人的心情自然也变得更美妙了。
作者小传
曾几(1084年—1166年),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祖籍赣州(今属江西),后来搬到了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他学识渊博,勤于政事,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老师。他被归入江西诗派,写的诗多用来抒情遣兴、唱酬题赠,诗风清新流畅,恬淡雅洁。
语文小课堂
每年的六七月份(公历),由于东南季风带来太平洋暖湿气流,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出现持续的阴天多雨天气,此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的季节,所以叫“梅雨”天气。这段时间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东西容易发霉,所以也叫“霉雨”时节。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解析
此诗对杭州春日的美景做了全面的描写,一个“望”字把七处景色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这幅画面中包含了红、绿、青、白等多种色彩,显得春意盎然。整首诗多处用典,写景的同时怀古,让景物更加富有诗意,诗人的赞美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首联总领全篇,写登上望海楼看到的雄伟壮丽的景色。诗人登上望海楼远眺,看到太阳升起,霞光万道,钱塘江的护江长堤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银光。颔联把视线转到城内:半夜寂静的时候,钱塘江江潮的声音传入伍子胥的庙中,柳树上的春色藏在苏小小居住的秦楼楚馆里。这里分别用了伍子胥和苏小小的典故:伍子胥被杀后,因为怨恨吴王,就驱动江水来报仇,所以钱塘潮又叫“子胥涛”;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诗人用她来指代歌妓舞女,让人联想到杭州昔日的繁华。颈联写风物人情:妇女织绫,游人饮酒,诗意浓,色彩美。“红袖”指代织绫的女子,“柿蒂”指代绫的花纹,“青旗”指代酒家,“梨花”指代酒。尾联又把视线放远,写杭州美景的代表——西湖。其中,“裙腰”的比喻十分恰当,描绘出了春天里白堤的迷人姿态。
语文小课堂
青旗就是酒旗,又称酒幌、酒望、酒帘、锦旆,是中国古代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于招揽生意的锦旗。酒旗作为一种最古老的广告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就有了相关的文字记载。常见的酒旗一般会在布帘上写一个大大的、醒目的“酒”字,然后挂在高处。也有一些酒旗书写的内容比较特别,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水浒传》中的“三碗不过冈”。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解析
孤零零的村庄被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天边还有一点残霞。炊烟轻轻地上升,饱经风雨的老树上栖息着寒鸦。鸿雁飞过的一点影子从天空飘下。天地之间,山青水绿,有白色的芦苇花纷飞,还有红色的枫叶和金黄的**。
这首曲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秋日不同景物的色彩美,构成了一幅色彩丰富、极具秋季特色的风景画。前两句写冷秋时节村落苍凉的景色,孤零零的村庄在落日残霞的映照下,在轻烟、老树、寒鸦的衬托下,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给人一种悲寒的感觉。第三句“飞鸿影下”给前面描写的静景增添了动感,但是,“一点”两字,又显得悲凉和孤单。如果说前面几句描绘的几乎都是黑白的景物,那么后面两句便转成了彩色。“青山绿水”点出了鲜艳的色彩,“白草红叶黄花”更进一步用白、红、黄三种颜色丰富了画面,让视觉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作者小传
白朴(1226年—约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杂剧代表作是《梧桐雨》。
语文小课堂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最能代表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但历史上也曾有一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泊船瓜洲a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b,钟山只隔数重山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六年级下册)
注释
a泊船:停船靠岸。瓜洲:镇名,在今江苏扬州一带,在长江北岸。b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镇江,位于长江南岸。一水:这里指长江。c钟山:今江苏南京紫金山。
解析
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江水,钟山也只相隔几座青山。春风吹来,江南的岸上又变得春意盎然,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见我回家呢?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眺望江南,抒发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同时,也暗含着他期望能够重回政坛、一展抱负的愿望。首句中,诗人指出京口与瓜洲很近,中间只隔着一条江水。“一水间”在空间上拉近了距离。第二句中的“数重山”用了反语,表面说间隔不远,实际上是说,钟山被重重青山阻碍。第三句描绘了江南岸边的美丽春色。其中,“绿”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把春风拟人化,极富表现力。第四句抒写乡愁,情感抒发水到渠成。
作者小传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在宋神宗时期曾两次担任宰相,实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一开始被封为舒国公,后来改封为荆国公。死后获赠太傅,赐谥号为“文”。文章和诗词都写得很好,凭借文章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对确立宋诗风格有重要的影响,他的词风格豪迈,感慨深沉,独具特色。
语文小课堂
相传,王安石在写这首诗的时候,第三句一开始是“春风又到江南岸”。他觉得不好,就把“到”改成了“过”,还是觉得不好,又改成了“入”,后又改成“满”,改了十几次才确定用“绿”,就成了“春风又绿江南岸”。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a。南朝四百八十寺b,多少楼台烟雨中c。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六年级上册)
注释
a山郭:山城,山村。b南朝:公元420年—589年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四百八十寺:此处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c楼台:指寺庙。
解析
整个江南春光明媚,到处都有鸟的鸣叫声,绿树红花绚烂多姿,一派姹紫嫣红的热闹景象。水边的村庄、山城里到处都能看见酒铺的酒帘迎风招展。南朝遗留下来许多古老的寺庙,数不清的楼阁都被笼罩在烟雾雨雾中,显得格外迷离。
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是选取的意象十分精巧,以点带面地描绘了整个江南的春天。首句中“千里”是概数,概括地写江南地域广大。“莺啼”二字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让春天能够被听见,显得春意盎然。第二句选取了水村、山郭、酒旗等代表人的意象,让整首诗瞬间充满了欣欣向荣的生活气息。三四句把视角转到人文景观,抒发了历史感慨。“四百八十”也是概数,强调数量之多。“烟雨”既指自然界的烟雨,又指历史的烟雨,吊古的同时伤今,让全诗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语文小课堂
南朝梁武帝萧衍晚年非常痴迷佛教,到处修建寺院,不遗余力地弘扬佛法,使南梁几乎变成了佛国。大肆兴建寺院耗费了大量的民力和钱财,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梁武帝带头学佛守戒,曾四次出家当和尚,每次都要大臣们花费重金把他赎回来。他疏于朝政,荒废国事,最后使得国力衰退,他自己也在侯景之乱中活活饿死。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a,菊残犹有傲霜枝b。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三年级上册)
注释
a荷尽:荷花凋谢。擎:向上托,举。雨盖:旧时对雨伞的称呼,此处指荷叶。b菊残:**凋谢。犹:仍然。
解析
以前映日的荷花凋零了,就连曾经接天的碧绿荷叶也枯萎了。但是,**即使开败了,仍然留有挺拔的枝干面对风霜。一年之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这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了。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友刘景文的,全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通过描写秋冬季节**傲霜斗寒,橙子、橘子成熟丰收的景象,来劝好友珍惜时光、乐观向上,也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点明时间是秋末冬初,“已无”和“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的坚忍不屈。后两句议论,阐述虽然冬天寒冷萧瑟,有的植物却在这时成熟丰收,借此劝诫朋友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应该抓住这大好时光,努力向上,做出一番成就。诗人不同于其他人,觉得秋冬季节是萧瑟严寒的,而是赞美它是“一年好景”,有橙黄橘绿的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同时,诗人用橘树来赞颂具有坚贞不屈品格的好友。
语文小课堂
苏轼不但是伟大的诗人、词人,同时还是散文大家,有很多传世散文名作。明初的朱右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这八个最负盛名的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成集,取名《八先生文集》,而后人也大都选录这八个人的作品作为散文代表,所以,“唐宋八大家”的称呼就流传下来了。
哀江头
[唐]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a,春日潜行曲江曲b。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c,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d,同辇随君侍君侧e。辇前才人带弓箭f,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g?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h,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i,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释
a少陵野老:杜甫的自号。吞声:哭的时候不敢出声。b潜:偷偷。曲江曲:曲江拐弯的地方。c霓旌:指皇帝仪仗中的彩旗。d昭阳殿:汉时赵飞燕姊妹住的宫殿,这里指唐玄宗的后宫。e辇:皇帝的座驾。f才人:宫中女官的称呼。g明眸皓齿:指杨贵妃。h清渭:指渭水。i胡骑:指安禄山率领的军队。
解析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都城长安早就被叛军占领了,诗人被叛军抓住,带到了长安。第二年春天,诗人在长安城的曲江边行走,触景伤情,写下了这首诗。
一个“哀”字贯穿全篇,描写从眼前的景物到回忆,再从回忆回到现实,“哀”情层层递进,深沉复杂,读来让人断肠。
第一联中,“吞声哭”意为想哭又不敢哭出声来,渲染出了极其哀伤的氛围。曲江是长安有名的景点,诗人故地重游,心中悲痛。第二联写眼前之景,用春天和往常一样按时来到,衬托出此时大门紧锁的悲凉之感。三、四、五、六联由眼前的景色回忆起当年的繁华,描写记忆里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出游的情景。然后一句“今何在”,由回忆转到现实,今昔对比强烈,有物是人非、乐极生悲之感。后面几联发出感慨:现在去的去、死的死,就像水东流、花落下,悲伤没有尽头。胡人到处作乱,诗人想去城南,却望着北边,这一举动体现出诗人迷茫、惊慌、悲伤的复杂情绪。
语文小课堂
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是借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练、以小见大的效果。诗歌中常用借代手法,比如,《哀江头》中就用“昭阳殿”来代替唐玄宗的后宫。再比如,《望天门山》中“孤帆一片日边来”,是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