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天气渐渐转暖,校园内小河边的柳树吐出了嫩芽,草丛中那些草芽儿的绿色也变得深了些,春的气息也渐渐地浓郁起来。

佳禾去邮局寄了家信和复习资料后,便和董航练习了一段时间的书法,然后一起去学校的图书馆阅览书刊杂志。图书馆除了周末晚上,其余时间都对外开放。

这段时间,佳禾重新安排了课余时间,原因是源于和董鹏飞之间的谈话。

那次谈话对佳禾触动很深,让他意识到自身知识面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同时,他觉得到把大部分课余时间花在练习书法上是不妥的。书法作为学习之余的调节手段是合适的,但花费过多的精力就有些舍本求末,应该从多方面充实自己,扩大知识面。

佳禾把自己的想法跟董航说了,董航也很赞同,两人还制定了详细的学习和课余时间安排计划。

对于学习方法,佳禾和董航是有共识的,那就是追求效率,不赞成在学习上花的时间越多越好,两人一贯以来都是如此。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对于课余时间,除了三个晚自习用来巩固和消化已学的知识,其余时间去学校图书馆阅览报纸书刊,汲取课堂之外的营养,使得自身的知识面更为全面一些。

两人也想利用休息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做义工或者兼零工,只是这种机会少之又少,时间亦不允许,也就作罢。

书法也不会因此放弃,每天都会花一定的时间坚持练习书法。为了提高书法水平,佳禾建议应该多临摹书法名家的字帖和碑帖,增加硬笔书法的练习。

董航说父亲有很多字帖,拿来用便是。同时,他认为这个计划是很周全,就是锻炼身体的时间少了些。

佳禾想到卫东爱好武术,颇有功底,便提议每天就寝之前花半小时向他学习武术,一则可以健身,二则可用来正当防卫。董航说如此甚好。

两人跟卫东说了他们的想法。卫东爽快地答应了,不过他提了一个附加条件,就是让佳禾教他书法。

佳禾笑说这是各取所需,等价交换,买卖就此成交。

三人还干脆将伙食费合并,一起拼伙。如此可节省排队的时间,还可节省费用,三人吃两菜也可以对付。为此还作了分工:佳禾买菜,董航打饭,卫东洗碗兼佳禾与董航的寝室值日卫生。

卫东开玩笑说:“洗碗、打扫卫生,保姆的干活。”董航反击道:“端饭送菜,仆人的干活。”

三人哈哈大笑。佳禾向卫东说了他们的计划和安排,卫东对泡图书馆的兴趣不大,他的课余时间大多花在练习武术上,其余时间就去看看电影、逛逛省城。

时间来到了三月中旬,第一次大学英语四级标准化考试开始报名,全班同学都报了名。

接下来的日子,除了用一部分时间来加强口语、听力训练和英语阅读写作能力,佳禾与董航有条不紊地实施两人的计划,学校图书馆经常能看到他俩的身影。

两人选择了《瞭望周刊》、《半月谈》两份期刊和《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两份报纸进行阅读,了解国内外的新闻、时事、科技动态等方面的信息,并将好的评论和分析摘抄下来,进行交流和探讨。对不能理解内在动因的社会现象和新的观点,就集中收集起来,向董鹏飞夫妇请教。

董鹏飞夫妇也知两人的计划,对此还表示了高度的赞赏。对于佳禾与董航的请教,夫妇俩凭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大多能解疑释惑。碰到一些新颖的观点或者某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两人都陷入了沉思。

此时,佳禾与董航便不再追问,他们明白对新生事物和新观点的理解消化也需要一个过程。反倒是董鹏飞夫妇,此时感到了压力的存在,董鹏飞甚至还开起了玩笑:“看来我们也要不断充实了,否则很快就被你们榨干了。”话虽如是说,夫妇二人心里却很高兴。

除了阅览期刊和报纸,佳禾与董航还借阅书籍,并作了读书笔记。

第一次借阅图书,董航对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和《傅雷家书》很感兴趣。而佳禾则选择了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艾科卡自传》和阿尔曼·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看完《飘》,佳禾想到了另一部名作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

佳禾在高一时就看过《简·爱》。他经常通过看小说来调剂学习的压力,并给自己定了两条规矩:一是不看大部头,那太费时间;二是不细看,不纠结书中的情节。因此,佳禾一般选择《当代》、《十月》、《收获》、《清明》等小说期刊中的中短篇小说进行阅读,但《简·爱》是例外。

佳禾将《简·爱》从头到尾细看了一遍。他有感于简·爱个性独立的人生观和书中的爱情故事,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人格尊严的维护、对平等的渴望、对个人价值的尊重等方面的描写。他至今还能背诵简·爱对罗切斯特说的那段名句:“你以为我穷,不漂亮,就没有感情吗?如果上帝赐给我美貌和财富,我也会让你难于离开我的!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是上帝没有这样做。可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像我们有一天终将经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简·爱》对佳禾的为人处事是有一定影响的:他对人彬彬有礼,通常以倾听的方式听取他人的讲话,更不会主动打断他人的话语,哪怕对方是一位目不识丁的普通农民;对不同的观点,他虽然不认同,但不会明确反对,反而会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来分析对方产生不同观点的原因所在,更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他人身上。

《飘》则给了佳禾全新的感受。小说对人物的描写非常丰满、鲜明。郝思嘉美丽、活泼、聪明、坚强、具有女人少有的冒险精神,同时她又自私、虚荣、叛逆、甚至有点贪婪,这些矛盾结合在郝思嘉的身上,又是那么自然。瑞德深沉、大度、幽默、诙谐,充满男性魅力。特别是瑞德对郝思嘉那种表面看似若即若离、似有似无,内心则深沉而又狂热的爱,让人印象深刻。对艾希礼、媚兰等人物的形象描写也是有血有肉,非常丰满。故事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让小说充满了史诗色彩。

更让佳禾感慨的是郝思嘉和瑞德的爱情结局:当郝思嘉意识到真爱所在时,瑞德却怅然离去。这样的结局让佳禾感到遗憾,让他感悟到真爱往往就在身边,要珍惜身边人,也让他顿悟相爱并不意味着永远相伴。

佳禾的感悟让他倍加思念冰洁,也希望瑞德和郝思嘉的爱情结局不会发生在他和冰洁的身上。

读完《艾科卡自传》,让佳禾感受到了个人奋斗的坚韧力量和高瞻远瞩的指挥才干,领略到了现代企业精神和高水平的管理技巧。

而《第三次浪潮》则让佳禾惊讶于托夫勒各种异想天开的预测,譬如互联网、多样式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工具、在家办公、电视会让位于“个人屏幕”等等。在惊讶之余,佳禾认为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大多会成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如果这一点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些什么?有什么机遇和挑战?至于有关托夫勒预测的时间,佳禾心想,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在此前提之下,托夫勒的预测完全会成为现实,只是可能在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

佳禾把托夫勒的预测和自己的想法同董航交流。

董航也对托夫勒异想天开的预测感到惊讶,甚至感到有点可笑。对佳禾的想法,他也表示认同。董航认为托夫勒的很多预测是建立在拥有电脑的基础上,电脑已经走进美国人的家庭。而眼下的中国,别说电脑,拥有电话的家庭也不多。学校虽说有电脑室,但搞得像无菌室似的,还专门安装了空调,怕这些宝贝疙瘩热着冻着了,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他还认为,就算托夫勒的预测能实现,但最先实现的国家不会是我国,而是那些西方发达国家。

对于董航的观点,佳禾很是赞同。国内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短时间内很难缩小。

佳禾除了看一些时下较为流行的书籍,出于个人的爱好和专业的需要,看的最多还是还是经济学专著,国内外的都有所涉及。

作为班团支部的宣传委员,佳禾负责班级的黑板报工作。这学期他们班承办一期学校的宣传栏,这个任务就当仁不让地落在佳禾身上。

佳禾请董航帮忙。两人先是以标题的形式写了近期国内外主要的新闻时事、教育动态,以及校园动态和学习点滴。然后摘抄了几首励志的诗和相关名言名句。最后两人合写了一篇关于大学生应该多了解社会的文章《社会是一座大课堂》。文章从了解社会的重要意义入手,逐步阐述了解社会的方式和途径,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解读了如何看待社会的新生事物?如何透过社会现象看本质?如何正确对待内在动因尚不明确的社会现象?并辅以生动的事例,外加两人前期的想法和心得。文章经过李国英老师的润色和政治辅导员的审阅后,佳禾以蝇头小楷加以誊写,张贴在学校宣传栏内。

这一期的宣传栏,引得诸多老师和同学的驻足观看,纷纷表示很有特色,文章写得好,字写得漂亮,板面也比较新颖。学校领导对此也表示赞赏。

董航作为组织委员,在佳禾的动议下,与其他班级合议并报学生会同意,组织举办了全校一年级男排联赛。

参加比赛的有三十几个班,比赛采用单循环制。佳禾、董航与卫东是班排球队的主力队员。经过三十几轮的捉对厮杀,他们班居然取得了第一名。

佳禾忙碌着,与卫国也难得聚聚,这种忙碌也未减轻他对冰洁的思念。冰洁到了高考复习的关键阶段,他也不想让冰洁分心,除了每月几次将董航拿来的复习资料,连同自己对相关难题的分析外加几句火热的情话寄给她外,并没有专门写信向冰洁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

这个学期以来,冰洁的来信也不是很频繁,基本上是每月一封来信,信中也大多介绍学习情况,缠绵的情话也不多,正如佳禾给她的,几句而已。最近的来信中,冰洁告诉他,已经同父母商量决定报考高中中专。在高考复习的关键时期,面对彼此之间的思念,两人都选择了克制。

佳禾一向很关心爷爷的健康状况,幸好爷爷的身体一直硬朗,这让他宽心不少。

天气渐渐地热了起来,时间来到了六月中旬。佳禾先是参加英语四级考试,然后就投入到复习当中,准备期末考试。

六月底七月初,地处江南的省城,天气变得湿热,期末考试就在这个期间举行。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天,同学们纷纷告别,各自返回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