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宋太宗最崇拜的人就是唐太宗,并立志要做出一番媲美偶像的大事业,用唐太宗一般的盖世功勋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使后人只记得他的文治武功而不再热衷于议论“斧声烛影”的八卦故事。攻灭北汉后,宋太宗信心爆涨,单方面决定不等诸军休整,立即向契丹帝国的领土——幽云十六州发起进攻。宋军挟灭北汉之余威,一鼓作气,攻克幽云算是有一定道理,也体现了宋太宗这位青年皇帝的蓬勃朝气和进取雄心。另一方面辽军大力援助北汉却惨败,眼见北汉灭亡,士气大挫,也认识到宋朝并不是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代,面对宋军爆发出的汉唐天威,其发自内心的恐惧可想而知。事实上,在宋军围攻幽州,辽军多次救援均以失败告终时,辽帝国决策层的绝大多数人都已经丧失信心,准备放弃幽云十六州这块传统汉区,退守草原。形势一片大好,最后却以宋军的惨败告终,一方面是由于宋太宗自身在战场指挥上的一些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常人实在无法预料,宋太宗乃至整体宋朝人民即将面对的这个辽国到底有多么可怕!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五月,承攻克北汉之余威,宋太宗任命曹彬为主帅,调集天下兵马,会战幽燕。

曹彬劝太宗先把灭北汉的项目款项结算了再启动下一个项目,但是太宗决定将灭北汉和收复幽云合并为一个项目,待收复了幽云再一并决算。冒着群臣的反对,在曹彬的支持下,宋太宗力排众议,决定攻辽。立功——领赏——再立功——再领赏,这是人类社会的潜规则,没有任何人可以违背。如果有人要违背,就只能走另外一条路线:立功——没有领赏——不想再立功了。由于攻灭北汉诸军都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却又没有领到赏赐,诸军心怀不满。再加上攻克太原的战斗异常激烈,诸军确实非常辛劳,太宗又没有给大家休整的时间,全军都是身心俱疲又带着满腹牢骚的重披战甲,甚至有一些部队故意拖拉,不按时赶赴指定地点集结。宋太宗龙颜大怒,意欲处罚这些部队的主将,却被最会做人的儒将曹彬所劝阻。六月底,宋太宗亲率精锐禁军从镇州出发,抵达易州前线,开进了辽帝国的领土。辽帝国方面并非没有准备,当时留守南京(宋方称之为幽州燕山府,辽方称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的主将为权知南京留守事韩德让,城内屯有御林、神武、控鹤等精锐汉军部队近两万骑以及契丹、奚、渤海等各族军队数万人,粮草足够支持数年。

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乙室王耶律撒合、统军使萧讨古等部已经提前进驻南京防区,随时可以救援。老将耶律沙镇守西京大同府(宋称云州,今山西大同),本职工作是防御潘美和杨业的山后军,必要时救援南京。另一方面辽军主力在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周围皆屯有大量部队,随时可以集结南下支援南京。只要南京城坚守不失,诸路军就可以形成源源不断的增援态势。面对这样的战略态势,很显然,宋军应该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围城打援”是宋太宗的偶像唐太宗首创的着名经典战术,当年秦王李世民围定洛阳,派兵控制住周边关隘,亲自在虎牢关打掉窦建德的援军,导致洛阳守军士气崩溃,被轻松攻克。宋太宗在攻克北汉的战役中正是成功的运用了这一战术,打掉了契丹援军攻克北汉孤城。如果使用这个成熟的经典战术围攻幽州,宋军取胜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然而作为宋军的最高统帅,宋太宗本人却另有打算。宋军在太原只休整了不到一个月就开始向幽州全速推进,其兵锋之强大,易州、涿州守将几乎都是第一时间投降。宋太宗受降后也不作任何停留,径直向幽州挺进。

30万宋军自六月十三日从太原出发,六月二十三日就已经在幽州城下集结完毕,中途还攻占了两个大城!其推进速度在前机械化时代可谓骇人听闻。而到达幽州后宋军立即开始齐集攻城,既没有留下战略预备队,也没有派出打援部队在外围战备。

我们再联系到此前宋太宗故意扣压诸军攻克太原的赏金,此时他的战略意图和心情就非常明显了:他不打算采用耗时较长的围城打援战术,而是准备集中手中的全部兵力,赶在契丹诸路援军到达之前,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直接攻克幽州!唐太宗攻克洛阳的战役耗时近两年,而且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唐军围住城和守城的郑军干瞪眼儿,等着城里面的粮食和士气耗光。这可能是宋太宗放弃此战术的最主要原因,他已经急不可耐地想要取得这场伟大的胜利了。客观地讲,如果宋太宗的战略意图得以实现,宋军第一时间攻克幽州,接下来辽军战略防御被迫全线后撤,收复幽云已非难事,宋太宗将因此壮举和功勋成为不亚于唐宗宋祖的盖世伟人。然而更客观地讲,幽州,也就是辽帝国南京,真能在增援不断的情况下被攻克吗?宋太宗作为一名堪称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又手握数十年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宋军勇士,显然有些头脑发热,再加上其蹩脚的实战能力,所以作出了这样**飞扬却又不切实际的战略部署。